- 年份
- 2024(5938)
- 2023(8357)
- 2022(7058)
- 2021(6318)
- 2020(5189)
- 2019(11615)
- 2018(11025)
- 2017(19483)
- 2016(11248)
- 2015(12344)
- 2014(11653)
- 2013(11173)
- 2012(10143)
- 2011(9173)
- 2010(9112)
- 2009(7929)
- 2008(7784)
- 2007(6767)
- 2006(5963)
- 2005(5084)
- 学科
- 济(38212)
- 经济(38161)
- 管理(27721)
- 业(27213)
- 企(21055)
- 企业(21055)
- 方法(17783)
- 数学(15955)
- 数学方法(15695)
- 农(11865)
- 学(11509)
- 中国(10889)
- 财(10053)
- 业经(9210)
- 贸(8669)
- 贸易(8667)
- 易(8454)
- 农业(8189)
- 理论(8081)
- 制(7326)
- 地方(6981)
- 技术(6841)
- 环境(6562)
- 务(6173)
- 财务(6162)
- 教育(6153)
- 财务管理(6150)
- 教学(6069)
- 企业财务(5883)
- 银(5875)
- 机构
- 大学(155784)
- 学院(155677)
- 研究(58794)
- 济(56713)
- 经济(55518)
- 管理(53027)
- 理学(46980)
- 理学院(46315)
- 管理学(45024)
- 管理学院(44802)
- 农(42544)
- 科学(42429)
- 中国(40709)
- 农业(34413)
- 业大(33499)
- 京(33370)
- 所(32485)
- 研究所(30390)
- 中心(25594)
- 财(23800)
- 江(23542)
- 农业大学(22876)
- 院(21774)
- 技术(20881)
- 省(20648)
- 北京(20424)
- 范(20031)
- 室(19719)
- 师范(19540)
- 财经(19395)
- 基金
- 项目(116274)
- 科学(88820)
- 基金(82766)
- 家(78069)
- 国家(77412)
- 研究(74490)
- 科学基金(63602)
- 省(47872)
- 自然(45495)
- 社会(45361)
- 自然科(44472)
- 自然科学(44448)
- 基金项目(44103)
- 自然科学基金(43691)
- 社会科(42941)
- 社会科学(42926)
- 划(41359)
- 教育(36061)
- 资助(33648)
- 重点(27740)
- 编号(27705)
- 计划(26179)
- 创(25072)
- 发(24777)
- 部(24284)
- 科技(23883)
- 科研(23545)
- 创新(23448)
- 业(22313)
- 课题(21279)
共检索到222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马俊坤 冯博 张昭寰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以9∶1和1∶1的比例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 33847:tdh+/trh-/tlh+;ATCC 17802:tdh-/trh+/tlh+)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G2:tdh-/trh-/tlh+;G8:tdh-/trh-/tlh+)在TSB培养基和熟虾中分别进行了混合和37℃10 h的混合培养,通过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PCR技术检测致病性菌株在混合培养前后的比例。结果显示,在TSB和熟虾中,致病菌比例均出现了下降。在熟虾样品中致病菌株下降的比例更高,其中ATCC17802和G8在熟虾样品中以9∶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致病性 原位杂交 菌落杂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乔欢 徐旭凌 费文斌 黄杰 陈海 胡怿林 丛郁
为分离获得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并鉴定及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别从中国福建及墨西哥海水样本中对其噬菌体进行分离;通过噬菌斑形态、限制性内切酶、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及透射电镜观察对所获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供试噬菌体裂解谱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包括最佳感染复数(MOI)、pH稳定性、热稳定性、过氧乙酸稳定性及不同储存温度下的存活稳定性等。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3株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P46、P48及VP7,3株噬菌体的噬菌斑均呈透亮圆形,P46噬菌斑直径4~5 mm,P48与VP7噬菌斑直径5~6 mm。3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电镜下观察其头部均呈二十面立体结构,直径约60 nm,尾部宽约8 nm,长约18~20 nm,属于短尾噬菌体科。3株供试噬菌体对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达91.5%,对非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为92.3%,且无法识别除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他种属的细菌;噬菌体P46、P48及VP7感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佳MOI分别为0.001、0.1及0.001;P46与VP7最适pH为6~8,P48最适pH为6~9;3株噬菌体对60°C的温度耐受力较强,在4°C条件下存放50周后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对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具有一定耐受性。将噬菌体P46、P48及VP7保守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后发现,3株供试噬菌体与其他噬菌体同源性较低,因此,噬菌体P48与P46及VP7很可能为3株新发现的短尾科噬菌体,这是中国首次报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短尾科噬菌体。本研究丰富了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菌种资源,并为其应用于噬菌体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马磊 常晶 刘尊英
该文设计了以水产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防治策略实验,构建了群体感应淬灭酶AiiA酶的原核表达系统,测定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探究了该酶对副溶血性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以及对其生长、生物膜、蛋白酶、运动能力和毒力基因tlh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AiiA酶可抑制副溶血性弧菌胞外基质的产生,减少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细菌蛋白酶活性、运动能力并减少毒力基因tlh的表达。该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贮藏原理等多领域实验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潘厚军 吴淑勤 董传甫 石存斌 叶美茜 林天龙 黄志斌
从患溃疡病的鳜肾脏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细菌编号为GYK1。此株病菌人工感染鳜、银鲫、剑尾鱼,实验鱼出现出血、肌肉坏死或溃疡症状;腹腔注射攻毒,对鳜、银鲫、剑尾鱼、小鼠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8.33×104、1.06×105、1.26×105、1.05×106CFU/g;菌培养液上清能溶解鳜、加洲鲈、银鲫、小鼠、兔、绵羊、人O型血等的红细胞,在绵羊血平板上为β 溶血,不同代次和保存条件的细菌溶血性稳定。细菌在电镜下的形态、生化特性和ID32E系统自动鉴定的结果均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PCR扩增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的毒力基因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进一步说明此株病原细菌为含...
关键词:
鳜 嗜水气单胞菌 鉴定 毒力 溶血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强 安伟 肖雨
为了监测上海市养殖对虾中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及潜在致病株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地区不同对虾养殖单位中分离获得的19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及1株标准菌株进行6种致病基因的检测筛查,并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19株副溶血弧菌中未检测出携带tdh、ORF8基因,只有1株携带trh基因,而tox RS/new基因携带率较高,19株中有14株检出阳性,基因携带率为73.7%。对能够引起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副溶血弧菌特异性质粒基因的检测中发现,AP1和AP2基因均有3株检测出阳性,基因携带率均为15.8%。通过ERIC-PCR分型技术将20株副溶血弧菌分成7个不同的类群,其分辨力指数DI值为0.811,表明ERIC-PCR具有较好的基因分型能力,分型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时间段获得的菌株,而对不同地理位置获得的菌株区分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从养殖对虾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弧菌致病基因携带率总体偏低,但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需要防范一些新的致病株的流行,这些可以为对虾养殖单位中副溶血弧菌致病流行株的预防控制提供相关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沈亚林 于业绍
八十年代以来,江苏南部沿海屡次发生文蛤大批死亡现象,使文蛤资源量急剧下降,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关于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研究,目前已有几篇报道。郑国兴等[1991]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溶藻弧菌并证实其致病性。王广和等(1991)研究证实弗尼斯弧菌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病原菌。杨美桂等(1978)报道了1977年引起台湾新竹区养殖丽文蛤大量死亡的病原菌——副溶血弧菌。但有关文蛤病
关键词:
文蛤 副溶血弧菌 防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璐华 宁喜斌
通过测定2株副溶血性弧菌4~40℃的生长曲线,研究它们的生长规律,运用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方法,分别对它们建立初级和二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在低温阶段,适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在适温阶段,生长曲线都呈典型的S形,适合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二级模型采用平方根方程的扩展式Ratkowsky3式拟合,根据二级预测模型,分别得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生长温度Tmin,最高生长温度Tmax和最适生长温度。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都在±0.05范围内,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是可靠的。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预测微生物学 模型 副溶血性弧菌 温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倞 王元 马清扬 英娜 赵姝 吴越 房文红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基因有tlh、tdh、trh、T3SS、pirA、pirB、toxR/S、orf8等。盐度是影响细菌基因表达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为进一步探求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对2株分别分离自海水和淡水养殖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速率、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用q-PCR方法对菌株毒力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水菌株383生长速率快于淡水菌株V9,但菌株383在生长稳定期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菌株V9;菌株383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明显高于菌株V9,前者的48 h半致死浓度(LD_(50))低于后者2个数量级;2株副溶血弧菌皆携带毒力基因tlh、T3SS1和pirA/B,但未检测到tdh、trh、T3SS2、toxR/S和orf8。部分毒力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383和菌株V9均为vcrD1表达量最高,其次是pirA,vopD1表达量最低;4个毒力基因不仅在2菌株间的表达量差别较大,而且盐度对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株副溶血弧菌的毒力与pirA和vcrD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副溶血弧菌致病力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要防范副溶血弧菌输入的风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家伟 董旭日 柴旭锋 韩乔 张昭寰 檀玲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振动 结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娜 王海亮 白楠 黄倢 谢达祥 谢起浪 於俊琦 万夕和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引物Ap2进行pcr检测,表明这5株菌中均存在AHpnD相关质粒。利用丝裂霉素c进行溶源性噬菌体筛选和噬菌体诱导发现,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可能存在溶源性噬菌体感染;从经0.5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20130629002s01和...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溶源噬菌体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雪瑞 王权 陈永军 万莹 凌娇 王亚磊 蒋蔚
[目的]外膜蛋白Omp A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在很多革兰氏阴性菌的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副溶血弧菌Omp A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omp A基因(VPA1186)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副溶血弧菌SH112株的omp A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开展对该基因在细菌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血清杀菌、细胞黏附、细胞毒性,组织载量以及小鼠致病性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omp A的缺失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速度、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性。野生株和Δomp A的黏附和抗血清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但Δomp A对Caco-2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野生株。小鼠染毒验结果显示,与感染野生株的小鼠相比,感染Δomp A的小鼠症状明显减轻,存活率更高,Δomp A在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带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而互补株的毒力恢复至野生株水平,表明omp A缺失能显著降低副溶血弧菌的毒力。[结论]omp A与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相关,为潜在的毒力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许愈 张昭寰 赵莉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将酸性电解水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探究其对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情况,并与其他杀菌措施进行对比。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露揭示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分别比较了酸性电解水,超声波以及联合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减少2.09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1.80 log CFU/mL,而仅用超声波处理,细菌只减少了0.63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0.05 log CFU/mL(P<0.05)。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经联合处理后细菌细胞明显缩小,颗粒度变化增大。综上所述,相较于酸性电解水或超声波单一处理,通过菌落计数,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露与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可知,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的处理方式具有更强的杀菌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泉 江春铃 赵伟 钱江 潘迎捷 胡金庆 赵勇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分布在海洋、海口和河口沉积物中,能够引起人急性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同时危害水产品养殖业。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该菌被认为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影响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的毒力因素包括溶血素、黏附因子、分泌系统等,尤其在分泌系统中,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 T3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密切相关。T3SS是一种多亚基针状结构,将分泌蛋白通过供体细胞质直接注入受体细胞质;T6SS是一种接触依赖性蛋白分泌装置,将毒素直接注入目标细胞内。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这两种分泌系统的结构出发,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二者在效应蛋白及产生毒素上的不同,找出了二者与副溶血性弧菌定植的关系,以期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为防治该菌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代新 宁喜斌
运用PCR技术成功建立了检测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从1株标准株和其他3种不同来源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的13株扩增出0.5 kb的trh基因特异性扩增带;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中1株标准株,12株分离自腹泻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1株分离自水产动物养殖用水;并且产TRH与尿素酶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认定尿素酶阳性是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表现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