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4)
- 2023(6071)
- 2022(5049)
- 2021(4539)
- 2020(3830)
- 2019(8332)
- 2018(7956)
- 2017(14678)
- 2016(8484)
- 2015(8973)
- 2014(8630)
- 2013(8292)
- 2012(7672)
- 2011(6914)
- 2010(6606)
- 2009(6135)
- 2008(5984)
- 2007(5155)
- 2006(4457)
- 2005(3876)
- 学科
- 济(27774)
- 经济(27741)
- 业(22343)
- 管理(21748)
- 企(16571)
- 企业(16571)
- 方法(13226)
- 数学(11935)
- 数学方法(11837)
- 农(9850)
- 学(8789)
- 财(8140)
- 贸(7706)
- 贸易(7706)
- 中国(7695)
- 易(7525)
- 农业(6904)
- 业经(6779)
- 技术(5472)
- 制(5283)
- 务(5215)
- 财务(5213)
- 财务管理(5207)
- 环境(5131)
- 企业财务(4992)
- 地方(4679)
- 银(4569)
- 银行(4525)
- 产业(4316)
- 行(4266)
- 机构
- 大学(119687)
- 学院(119433)
- 研究(44993)
- 济(44442)
- 经济(43608)
- 管理(42716)
- 理学(37927)
- 理学院(37423)
- 管理学(36567)
- 管理学院(36386)
- 农(34972)
- 科学(33206)
- 中国(32074)
- 农业(28339)
- 业大(27993)
- 京(25727)
- 所(25539)
- 研究所(24153)
- 中心(19670)
- 农业大学(19114)
- 财(18113)
- 江(17499)
- 院(16759)
- 省(16316)
- 北京(15727)
- 室(15433)
- 财经(15234)
- 科学院(15077)
- 业(14710)
- 范(14559)
- 基金
- 项目(91026)
- 科学(69553)
- 基金(66011)
- 家(63292)
- 国家(62766)
- 研究(56406)
- 科学基金(50933)
- 自然(36680)
- 省(36004)
- 自然科(35853)
- 自然科学(35837)
- 基金项目(35705)
- 社会(35490)
- 自然科学基金(35254)
- 社会科(33573)
- 社会科学(33563)
- 划(31842)
- 资助(25902)
- 教育(25361)
- 重点(21410)
- 计划(21037)
- 编号(20348)
- 科技(19602)
- 发(19262)
- 创(19213)
- 部(19096)
- 科研(18774)
- 创新(18042)
- 业(17810)
- 农(16646)
共检索到163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
关键词:
深旋松耕 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华 逄焕成 任天志 李轶冰 汪仁 牛世伟 安景文
【目的】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东北地区玉米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辽宁省昌图县设置土壤耕作试验,以旋耕(R)和深松耕(S)为对照,对比研究深旋松30 cm(DRS30)、深旋松30 cm+地膜覆盖(DRS30P)、深旋松50 cm(DRS50)、深旋松50 cm+地膜覆盖(DRS50P)对土壤某些物理性状、玉米根系、植株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等的影响。【结果】(1)深旋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显著改善土壤某些物理性状。四组深旋松处理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DRS50P最低,R最高。DRS50P和DRS30P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处理;DRS50和DRS30苗期含水量低于其它处理,其它时期高于对照。D...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旋松 物理性状 生长 东北棕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思玉 朱玉伟 郭兴军 蔡越桐 吴帅 张泽慧 张会慧
为解决东北黑土耕作深度不够,造成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破坏的问题,以深翻(DN)为对照,研究免耕(NN)、旋耕(RN)、深松(SN)处理下土壤水分、温度、紧实度变化及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22. 5 cm土壤紧实度急剧增加,2016年NN土壤紧实度最大增幅为314. 6 k Pa,SN最大降幅为220. 8 k Pa; 2017年NN最大增幅为489. 3 k Pa,SN最大降幅为197. 3 k Pa。在2016年,耕层(0~20 cm)储水量为DN> RN> NN> SN,SN比DN降低0. 085个百分点;在2017年,NN处理耕层(0~20 cm)储水量比DN增加0. 036个百分点,SN与DN相比降低0. 066个百分点。与DN相比,NN降低表层土温,2016年降幅为0. 7℃,2017年降幅为1. 5℃。SN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2016年SN处理根长度、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质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与DN相比分别增加4. 54%,19. 21%,18. 57%,14. 12%,2017年SN与DN相比根长和根干质量增加量为0. 58 cm和0. 40 g。2016年数据线性分析表明,玉米苗期根长与水分呈负线性关系,玉米苗期干物质重与紧实度呈负线性关系,与土温呈正线性关系,紧实度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形成线性相关性强,且影响较大。综上所述,SN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保持产量; NN提高紧实度,降低温度,不利于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物理性状 玉米生长 黑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华 刘明 张卫建 张振平 李雪霏 宋振伟 于吉琳 吴亚男
通过对不同深松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隔行深松(T1)与行行深松(T2)不仅可有效打破犁底层,10~30 cm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且T2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降低作用大于T1;深松增强了土壤的透水性和蓄水能力,2种深松方式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不深松(CK)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且该土层的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均明显大于T1和T2,而单株根系伤流强度则明显小于T1和T2;深松处理的根系不仅能更好地向深层土壤下扎,而且向植株两侧扩展的范围变大,20~50 cm土层根干质量、根长密度和根系体积T1与T2均明显高于CK;...
关键词:
玉米 深松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根系分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军 丁启朔 丁为民 李毅念 邱威 陆明洲 薛金林 田永超
[目的]稻麦轮作制因稻季土壤淹水沉实及长期浅耕等因素导致耕层浅薄、土壤硬化,成为阻碍旱季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拟论证使用分层旋耕(stratified rotary tillage,srt)实现水稻土深松的技术可行性。[方法]构建原位分层旋耕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免耕(no tillage,nt)、常规旋耕(conventional rotary tillage,crt)与分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的稻茬麦各生理期的土壤持水量、密度、含水率、土壤硬度等的连续变化情况,论证分层旋耕对水旱轮作制旱作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层旋耕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rt与nt和crt相比,可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层深...
关键词:
分层旋耕 土壤物理性状 水稻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世琦 颜鑫 韩钰
【目的】探索土膜耕作法对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变化的影响,揭示土膜对作物根系生长及产量效应,明确土膜的农业生产价值,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喷施1.0%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铵(carboxymethyl cellulose ammonium,CMC-NH4)水溶液促使土膜产生。设CMC-NH4用量0(CK)、50.0(T1)、100.0(T2)、200.0(T3)和300.0 kg·hm-2(T4)5个处理,开展春小麦-夏玉米复种下的土壤水分、温度、养分、微生物、作物根系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喷施CMC-NH4的各处理春小麦和夏玉米田土壤日均含水量提高3.3%—7.0%(P<0.05,下同)和1.9%—6.1%,日平均温度提高7.9%—12.6%和5.6%—11.7%,土壤积温增加88.98—141.94℃和60.25—136.65℃;0—30 cm土层根长提高37.5%—17.1%和11.2%—1.7%,根表面积提高15.3%—4.5%和12.5%—9.2%,土层根系干重增加17.0%—41.5%和30.9%—36.7%;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7.3%—18.8%和夏玉米地上部干重33.6%—49.0%,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和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结论】喷施CMC-NH4形成的土膜具有农田覆盖功能,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根系生长、提高产量;土膜耕作法为构造“表实上虚下实”良好耕层结构提供了技术方法,对作物产能提升、农田土壤改良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支撑作用。宁夏引黄灌区CMC-NH4推荐喷施量为100.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门明新 李新旺 许皞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处理对华北平原潮土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维持田块尺度粮食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肥料处理与多种稳定性指数方法分析作物产量效应及稳定性。【结果】经过7年定位施肥试验,CK、P2K2、N2K2和N2P2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为N2P2K2处理的25.5%、34.5%、43.3%和83.2%;玉米产量分别为42.3%、52.7%、70.6%和76.2%;不施氮肥,土壤氮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到59%,第2年为43%,此后稳定在40%左右;不施磷肥,土壤磷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至72%,第3年为55%,之后保持在55%左右;不施钾肥,土壤钾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彦明 周祎 王庆宇 董津蒙 吴菲 刘景辉
为阐明不同深松方式对黑土耕层物理特性与真菌群落结构影响,于2018-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以旋耕为对照,设3个深松年限(1,2,3 a)和3个深松深度(25,35,45 cm)共10个处理,分析0~20 cm耕层物理特性及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深松可使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从深松深度来看,深松45 cm(CS)处理对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深松25 cm(QS)处理土壤温度整体降幅最大,深松35 cm(SS)处理土壤容重最小;各处理可使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容重升高,使毛管孔隙度降低,这一规律与0~10 cm土层相反。同时,深松后土壤结构指数(generalized soil structure index, GSSI)、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oil three-phase structure distance, STPSD)与土壤容重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Ace指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温度提高有利于真菌群落丰富度提升。相较于旋耕处理,深松处理导致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大幅降低,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大幅增加。这表明剧烈的土壤扰动在影响耕层水热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使其向新群落结构发展。从属水平看,各深松处理较CK(旋耕)提高双极霉属(Bipolaris)、葡萄状穗霉属(Stachybotrys)、附球菌属(Epicoccum)、Dioszegia和Papiliotrema相对丰度,降低Myrmecrid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Plectosphaerella(织球壳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和尾孢菌属(Cercophora)相对丰度。根据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各处理间真菌群落差异显著(R=0.253, p=0.002)。深松深度相较于深松年限更易使真菌群落产生差异,而深松年限增加会减小不同深度造成的差异。
关键词:
深松 黑土 物理特性 真菌 群落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虎 吕贻忠 杨志臣 李保国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4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土层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云 张婷 李刚 杨殿林 赵建宁 张贵龙 王丽丽 修伟明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华北潮土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武清试验站开展,对对照(A0)、单施有机肥(A1)、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A2)、常规化肥配施有机肥(A3)、化肥增量50%配施有机肥(A4)、单施化肥(A5)等6个长期定位试验地的土壤线虫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组成和生态结构。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共鉴定出18个线虫属,其中A0、A1、A2、A3、A4、A5分别有16,17,18,16,15,14个属;螺旋线虫属是华北潮土区玉米田主要线虫属;单施化肥(A5)降低了线虫种类、线虫总量及各营养类群数量,不利于食物网稳定;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中(A2~A4),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线虫总量、食细菌性线虫、食真菌性线虫数量呈下降趋势,植食性线虫、杂食-捕食性线虫数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施用过量化肥对线虫种类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物种多样性下降,不利于线虫群落结构稳定。综合来看,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A2)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同时可降低土壤环境干扰程度,稳定食物网,更有利于线虫群落稳定,而且也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国家控制化肥施用的政策。
关键词:
施肥措施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群落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淑敏 谢瑞芝 汤永禄 杨锦忠 李朝苏 王灵便 吴春 李少昆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成都平原主导耕作模式的筛选和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通过5年对5个处理[CK:麦稻双旋(WRCT)、麦免+稻旋(WNRCT)、麦稻双免(WRNT)、麦稻垄作(WRRT)、麦免+稻旋+秋作(WNRCVNT)]的大田试验研究,系统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单免和双免耕处理降低了0-10cm土层的容重,增加了1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小孔隙、小孔隙的比例及0-10cm土层的大孔隙,降低了10-20cm的大孔隙,使土壤孔径分布得到改...
关键词:
成都平原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吕凯飞 周锋 安曈昕 杨友琼 王武 程易 吴伯志
【目的】针对不合理耕作措施引发土壤干旱频发、耕层变浅、地力衰退等问题,对坡耕地耕层进行合理构建,为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砚山县江那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本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T1);旋耕15 cm+秸秆还田(T2);翻耕20 cm+秸秆还田(T3);翻耕30 cm+秸秆还田(T4);免耕(T5);旋耕15 cm(T6);翻耕20 cm(T7);翻耕30 cm(T8)。研究不同措施对玉米‖辣椒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剪切力等物理性状及10~20 cm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深耕T3、T4、T7、T8处理能降低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等物理性状,T3、T7处理的土壤容重、土壤剪切力、土壤紧实度比T2、T6处理分别降低3.27%~10.75%、2.31%~27.27%、1.44%~11.64%。T3处理的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较T5处理分别减少2.63%~5.92%、1.16%~6.06%、7.60%~25.75%。随试验时间延长,T3、T4、T7、T8处理10~20 cm土壤有效养分逐渐增加,到2018年T7处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T6处理高2.60%、10.50%、23.96%。【结论】深翻+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坡耕地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性改善,进而推动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间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科 李军 毛红玲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两两组合而成的3种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结构与稳定性影响。【方法】于2007—2012年在陕西渭北旱塬麦田开展夏闲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隔年交替的轮耕试验,测定土壤容重,并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含量、大小和分形维数。【结果】与耕作试验前相比,5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在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差异均不显著。3种轮耕处理的耕层团聚体性状变化差异显著,0—10 cm土层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及稳定率表现为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0—30 cm土层水稳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丽君 边大红 田晓东 曹立燕 崔彦宏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