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6)
2023(13355)
2022(11521)
2021(10849)
2020(8722)
2019(20449)
2018(20124)
2017(38259)
2016(20762)
2015(23029)
2014(22833)
2013(22462)
2012(20517)
2011(18453)
2010(18265)
2009(16711)
2008(15701)
2007(13838)
2006(12236)
2005(10127)
作者
(57843)
(48341)
(47760)
(45611)
(30725)
(23136)
(21781)
(18931)
(18314)
(17198)
(16608)
(16194)
(15132)
(15015)
(14737)
(14433)
(14422)
(14069)
(13773)
(13496)
(11934)
(11875)
(11487)
(11041)
(10810)
(10685)
(10649)
(10623)
(9651)
(9580)
学科
(82223)
经济(82129)
(56509)
管理(53765)
(41234)
企业(41234)
方法(35557)
(35154)
数学(30961)
数学方法(30610)
农业(24137)
中国(22752)
业经(21447)
地方(21291)
(20028)
(17072)
(14621)
(13335)
贸易(13326)
(12883)
环境(12531)
理论(12310)
(12214)
技术(11824)
(11762)
(11481)
银行(11446)
教育(11425)
(11285)
(11270)
机构
学院(284936)
大学(283147)
管理(114320)
(108981)
经济(106449)
理学(99668)
理学院(98542)
管理学(96789)
管理学院(96279)
研究(94186)
中国(68939)
(59672)
科学(59568)
(50090)
(48199)
(46051)
业大(44356)
中心(43895)
研究所(42270)
(41320)
(39893)
师范(39594)
财经(38800)
农业(37765)
北京(37263)
(36452)
(35274)
(34322)
经济学(31931)
师范大学(31840)
基金
项目(203500)
科学(159602)
研究(152588)
基金(146006)
(126437)
国家(125288)
科学基金(107439)
社会(95465)
社会科(90034)
社会科学(90012)
(80378)
基金项目(78497)
教育(68930)
自然(68254)
(67121)
自然科(66606)
自然科学(66590)
自然科学基金(65325)
编号(64440)
资助(58284)
成果(52222)
重点(45091)
(44542)
(44065)
课题(43521)
(42054)
创新(39059)
项目编号(38801)
国家社会(38739)
科研(38378)
期刊
(122852)
经济(122852)
研究(81585)
中国(54305)
(51272)
学报(46047)
科学(42739)
管理(38373)
大学(35221)
农业(34620)
(34342)
教育(33921)
学学(33152)
技术(23871)
(23797)
金融(23797)
业经(23549)
经济研究(17876)
财经(17588)
图书(16708)
问题(16383)
(14935)
(14892)
(14837)
科技(14435)
理论(14054)
资源(13216)
实践(13116)
(13116)
技术经济(12848)
共检索到408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静  武彤  王志章  
当前,中国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叠加,深度贫困地区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又要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探索统筹衔接的有效路径。本文利用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县的366份农户、36份村干部访谈文本,根据多维贫困理论、按照乡村振兴建设总要求,分别建立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交互耦合的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统筹衔接现状。研究发现凉山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二者的统筹衔接处于低协同低发展水平下的低耦合状态,协调度落入0.10~0.19的严重失调区域。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衔接共识、制度设计、优势产业培育、人力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了二者统筹衔接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云华  伍振军  周群力  殷浩栋  
贫困县脱贫出列是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起点,还不是脱贫攻坚战的全胜。根据对河北省大名县的跟踪调查与蹲点调查,贫困县脱贫出列后,扶贫防贫难题犹在,新题待解。应全面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做好政策接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兜住脱贫攻坚"硬骨头",健全乡村振兴社会保障机制;全方位关注边缘群体的多维临界贫困问题,建立乡村振兴中多元化的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脱贫攻坚战后期乃至胜利后,应将集中式重点扶贫并轨到普惠平等支持式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政策,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注重扶志扶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汝胜  
2020年全国已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开始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和任务。广西部分典型地区在脱贫攻坚时期十分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同步推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后脱贫时代推进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益启示。面对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不稳定、主体能力不足、带动力量不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广西应做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理念、政策、机制、产业、基础、人才等方面的衔接,通过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防范机制、打造现代农产品全产业链、切实保障稳岗就业、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内驱发展动力、继续做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帅雄  
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内生发展动力弱,贫困人口占比高,脱贫难度大等问题。按照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其贫困落后的现状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区位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等综合因素交织形成的,在如何实现凉山精准扶贫的问题上,需要充分考虑其扶贫攻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并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建议对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晋  尹业兴  
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决胜期,乡村振兴发展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国"三农"工作重点的稳步承接和调整,是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的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把握和厘清二者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明确两大战略协同推进和平稳过渡的政策着力点,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提档、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关键路径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完善有效衔接领导与组织机制、落实协同推进统筹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学敏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窘境,如"空心村"和老龄化、扶贫产业缺乏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消费扶贫语境下有些产品质次价高、一些地方发展主导产业时忽视生态环境等问题。为此,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支撑农村和农业及非农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农、科技助农、科技兴农和科技富农,推进传统资源依附型农业向智能依附型农业转变,打通科技创新助力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通道。通过制度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本向有条件的农村聚集,实现科技与产业、技术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最终以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聂婷  蔡幸  王水莲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铺路石”作用。在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金融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却也面临着挑战。加快畅通金融支农渠道,充分释放金融动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巨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豆书龙  叶敬忠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基层实践现实需要、制度衔接理论诉求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个层面。以内容共融、作用互构和主体一致为表征的互涵式关系,为二者衔接奠定了理论可行性。实践可行性方面,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实现稳健推进,而脱贫攻坚亦能够利用乡村振兴机遇谋求纵深发展。虽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在有机衔接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产业发展升级困难和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问题。为此,应该着力在体制机制统筹落实、产业发展多元鼓励和主体意识积极培育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藏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4元增加到2020年的14598元,增长83.9倍。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均17131元的85%,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极大地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常瑞  金开会  李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前"三农"发展的差异化、不均化、滞后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也为更好地巩固与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帮助贫困村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稀少到量增",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帮助脱贫村实现产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丰富",这是脱贫成果的延续。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成为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国家层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剖析研究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选择不同产业项目的脱贫乡村在摘帽以后巩固扶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曹姣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全面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机制。当前二者在衔接过程中面临着统筹协调工作不畅,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易地搬迁治理低效,自主脱贫意识淡薄,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利益联结要素缺乏等多重困境。浙江德清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采取集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现阶段应采取整合政策力量与深化农村改革、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易地搬迁脱贫与城乡融合发展、智志双扶解困与基层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利益联结建构与提高农民收益等六个方面衔接的关键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亚玲  李雪蕾  郭忠兴  
2019年6月15—16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教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