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2)
2023(5828)
2022(4691)
2021(4158)
2020(3377)
2019(7317)
2018(6641)
2017(13197)
2016(6294)
2015(7043)
2014(6647)
2013(6657)
2012(5692)
2011(5012)
2010(5341)
2009(5622)
2008(4679)
2007(4352)
2006(3673)
2005(3442)
作者
(16555)
(13560)
(13074)
(12656)
(8415)
(6341)
(6147)
(5271)
(4939)
(4824)
(4524)
(4422)
(4270)
(4205)
(4194)
(4123)
(3995)
(3867)
(3694)
(3649)
(3230)
(3222)
(3063)
(3055)
(3048)
(3032)
(2837)
(2818)
(2682)
(2651)
学科
(26548)
(25376)
经济(25348)
(24886)
金融(24886)
管理(24127)
(23948)
企业(23948)
(21607)
银行(21606)
(21038)
中国(14861)
中国金融(10918)
(10822)
方法(9778)
(8941)
(8707)
财务(8688)
财务管理(8682)
数学(8392)
企业财务(8383)
数学方法(8339)
业经(7758)
(6648)
地方(6470)
(6225)
供销(6224)
(5983)
(5376)
贸易(5368)
机构
学院(87191)
大学(84911)
(40304)
经济(39577)
管理(34496)
理学(29724)
理学院(29491)
管理学(29198)
管理学院(29038)
中国(27977)
研究(25705)
(20686)
财经(16680)
(16510)
(15736)
金融(15453)
(15389)
(15163)
银行(14895)
中心(14687)
(13976)
经济学(13631)
财经大学(12715)
经济学院(12464)
人民(12266)
(12112)
科学(12028)
国人(11283)
中国人(11232)
中国人民(11150)
基金
项目(57100)
科学(46471)
研究(44188)
基金(43298)
(36243)
国家(35920)
科学基金(32451)
社会(30659)
社会科(29335)
社会科学(29330)
(22027)
基金项目(21999)
教育(19745)
自然(19377)
自然科(18988)
自然科学(18987)
自然科学基金(18710)
(17748)
资助(17693)
编号(17429)
成果(13718)
国家社会(13356)
(12954)
(12665)
重点(12656)
(12581)
(12244)
创新(11995)
人文(11921)
(11880)
期刊
(40258)
经济(40258)
研究(27388)
(27159)
金融(27159)
(17242)
中国(15858)
管理(13094)
学报(9420)
财经(9033)
(8920)
科学(8790)
大学(8149)
学学(7885)
(7695)
经济研究(7477)
教育(7183)
技术(7016)
业经(6656)
农业(5049)
理论(4961)
国际(4917)
财会(4815)
中国金融(4804)
问题(4642)
(4504)
商业(4479)
实践(4447)
(4447)
会计(3820)
共检索到134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蔡礼辉   孙凌宇   李董林   杨厚玉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资源深度整合时期,各经济体亟需谋求全球价值链分工新地位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GMRIO),构建全球价值链地位—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绩效的逻辑框架,探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内在机制。基于最新的TiVA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和结构优化的中介作用揭示了全球价值链地位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关系中的和谐机制;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体现为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在高耗能行业和低技术水平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低耗能行业和高技术水平行业表现得并不明显。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戴翔  徐柳  任志成  
在有效测度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基础上,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越深,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效应越显著;第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可以通过出口效应、中间品效应以及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第三,上述效应对于发达国家要显著强于对于发展中国家,换言之,融入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主要发生在位于价值链中高端地位的发达经济体。因此,在中国经济亟待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要义,不仅在于提升中国贸易获益能力,更在于充分利用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机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目标。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杜运苏  蒋祖龙  
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从增加值(前向关联)和最终产品(后向关联)两个角度测算并分析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态势,2006年以后国内经济活动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当前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在全世界处于中等水平,最终产品融入深度相对较深,而增加值融入深度略低于世界水平;从行业来看,第二产业引领着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但细分行业之间差别较大,电器与光学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业是融入全球价值链最深的行业;最终产品融入深度已经很深,未来重点是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更多的本国增加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岩  陈淑梅  
本文从贸易、生产和区位三个角度综合考量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层次、方式以及新特征,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为研判中国融入GVC的程度和地位提供了有益的补充。研究发现:(1)2000-2014年间中国参与GVC的程度呈现出"M"型的变化轨迹。(2)在中国总出口的垂直专业化(VS)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FIN)占据了半壁江山,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VS主要来源于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FVA_INT)和纯重复计算(PDC)的贡献。(3)中国典型制造业的GVC前向融入度的绝对值普遍低于后向融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运胜  王云飞  蒙英华  
研究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会扩大国内工资差距。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及WWZ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主要13个制造业与12个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在三要素中间投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发现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中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且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加显著,但2003年前后出现分化。研究创新:本文采用新的VSS指数测算方法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运胜  王云飞  蒙英华  
研究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会扩大国内工资差距。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及WWZ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主要13个制造业与12个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在三要素中间投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发现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中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且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加显著,但2003年前后出现分化。研究创新:本文采用新的VSS指数测算方法并新增服务业的分析视角。研究价值:分析融入GVC程度对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工资差距影响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彦芳  
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进口(前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进而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出口(后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通常会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进而产生经济极化效应并扩大地区差距;中间品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反向作用受到地区经济贸易水平和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经济实践中表现出地区、贸易伙伴、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异质性。以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采用各地区地级市夜间灯光亮度的基尼系数衡量地区差距,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中间品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数,分析表明:整体上看,中间品前向关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中间品后向关联促使地区差距扩大;前向关联的经济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且得益于从OECD国家进口中间品;后向关联的经济极化效应则只在中部省份显著存在,且主要源自对非OECD国家出口中间品;产品和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中间品前向关联缩小地区差距的效应越明显。因此,应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适当增加从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中间品进口,推动中间品出口扩张从"集约边际"向"广延边际"转变,加快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形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吴解生  
由于现代制造业的产品价值链越来越具有空间可分性的特征,一些处在产业主导地位的厂商越来越注重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价值链的重组。20多年来,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积极吸纳使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有了较大程度的融入。继续保持这种吸纳与融入,应在较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宁  夏友富  
构建融入全球价值链(GVC)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1999-201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测算装备制造业融入GVC的程度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融入GVC程度指数整体呈现"W"型特征,2015年相比1999年呈上升趋势,各细分行业技术进步较为明显。实证结果表明:融入GVC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阻碍效应的存在,导致融入GVC与全要素生产率两者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这是对融入GVC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相关观点的重新认识。另外,产权制度因素、高素质科研人员规模能够显著促进技术进步;研发投入强度、出口密集度、条件建设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进步,但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融入GVC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金强  王瑞领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与印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强度不断提高,但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市场依赖程度并不高,并且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和对外依存度存在明显的同质性,两国的出口产品均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中印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了各自利益诉求的差异,中国力图通过内部改革和经济一体化完成与国际经贸规则的接轨,确保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得与其大国地位相符的经济收益,向贸易强国转变;而印度参与全球值链的利益诉求除了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经济雄心外,更多是与其地区性乃至世界性大国的政治目标相联系。因此,中印两国更多是以竞争对手的身份融入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武杰  李丹  赵鲁南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文通过构建数字全球价值链的测度框架,从路径分解、双向数字关联、国际比较及数字全球价值链联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综合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数字贸易国家,数字化国内增加值是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通过简单参与形式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增长,而发展中国家通过简单和复杂生产活动引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经历了由数字化价值输入向数字化价值输出的转变,但相对地位依然较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既是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出口最大的目的地市场,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进口最大的来源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出口对发达经济体和欧美市场依赖性较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岚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发展轨迹。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不同,导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实现了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对于中高技术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锁定"效应十分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蕊  李安林  
文章以“GVC参与指数”和“GVC地位指数”来衡量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SPSCM)测算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产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整体上GVC参与程度和GVC分工地位均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产出增长。对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继续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可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要增强全球价值的参与程度。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GVC参与程度对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而GVC分工地位可以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晓东  何伦志  
本文在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95—2015年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回归的固定效应与2SLS方法、PCSE方法和时间序列数据处理的异方差自相关稳健的Newey-West方法,从沿线国家整体、划分四个区域和单独每个国家三个层面,探讨融入全球价值链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果表明: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层面来看,融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来看,仅中国所属的东亚、东南亚区域融入全球价值链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他三个区域都不能;具体到每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有8个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能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0个国家不能,其余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则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岚  李宏艳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布局模型,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增值能力和嵌入位置的全球价值链融入路径的分析框架。在剖析全球价值链融入路径的不同演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和测算价值链地位指数、增值能力指数和价值链获利能力指数,刻画了1995—2011年中国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及其演进特征。结果表明,嵌入位置是决定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中国中技术、高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分别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上、中、下游;中国制造业的行业技术水平与增值能力负相关,嵌入在低增值环节是导致中高技术行业增值能力弱的关键因素: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开始呈现嵌入位置攀升带动增值能力优势增强的积极态势:而中高技术行业则面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