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0)
- 2023(13532)
- 2022(11477)
- 2021(10762)
- 2020(8907)
- 2019(20468)
- 2018(20603)
- 2017(39588)
- 2016(21965)
- 2015(24586)
- 2014(24686)
- 2013(24148)
- 2012(21817)
- 2011(19325)
- 2010(19046)
- 2009(17306)
- 2008(16646)
- 2007(14335)
- 2006(12631)
- 2005(10916)
- 学科
- 济(84533)
- 经济(84437)
- 管理(60681)
- 业(57058)
- 企(47307)
- 企业(47307)
- 方法(38094)
- 数学(31924)
- 数学方法(31587)
- 农(24033)
- 中国(22833)
- 财(20462)
- 业经(20379)
- 地方(20086)
- 学(18825)
- 农业(16393)
- 理论(15434)
- 制(14291)
- 贸(13987)
- 贸易(13978)
- 和(13675)
- 易(13461)
- 环境(13087)
- 技术(12725)
- 务(12605)
- 财务(12536)
- 财务管理(12512)
- 企业财务(11834)
- 划(11685)
- 教育(11273)
- 机构
- 大学(301226)
- 学院(300811)
- 管理(120388)
- 济(111783)
- 经济(109137)
- 理学(104743)
- 理学院(103513)
- 管理学(101601)
- 管理学院(101072)
- 研究(98116)
- 中国(71719)
- 京(64759)
- 科学(63358)
- 财(51303)
- 所(48557)
- 农(47253)
- 业大(45328)
- 研究所(44545)
- 中心(44299)
- 江(43502)
- 范(42787)
- 师范(42411)
- 财经(41600)
- 北京(40863)
- 经(37756)
- 农业(36900)
- 院(36187)
- 州(36049)
- 师范大学(34350)
- 经济学(32286)
- 基金
- 项目(210627)
- 科学(165331)
- 研究(154629)
- 基金(151696)
- 家(131754)
- 国家(130609)
- 科学基金(112567)
- 社会(96094)
- 社会科(90816)
- 社会科学(90793)
- 省(82862)
- 基金项目(82116)
- 自然(73920)
- 自然科(72155)
- 自然科学(72139)
- 自然科学基金(70827)
- 教育(70719)
- 划(69359)
- 编号(64127)
- 资助(61618)
- 成果(51444)
- 重点(46570)
- 部(45422)
- 发(44783)
- 课题(43693)
- 创(43280)
- 创新(40211)
- 科研(40034)
- 项目编号(39283)
- 大学(38976)
- 期刊
- 济(123461)
- 经济(123461)
- 研究(85852)
- 中国(55093)
- 学报(47865)
- 科学(44754)
- 农(43138)
- 管理(42362)
- 财(37810)
- 大学(35976)
- 教育(35636)
- 学学(33559)
- 农业(30240)
- 技术(25053)
- 融(22395)
- 金融(22395)
- 业经(21723)
- 财经(19170)
- 经济研究(18902)
- 图书(17935)
- 问题(16691)
- 经(16239)
- 业(15598)
- 科技(15281)
- 资源(14496)
- 理论(14323)
- 版(13905)
- 现代(13731)
- 技术经济(13314)
- 实践(13308)
共检索到429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澍 汤淏 陈玲玲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璐 肖平 汤澍 陈玲玲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景观资源感知""设施服务感知""功能效用感知""社会效用感知"和"情感效用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2)感知价值对游憩者满意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3)"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资源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功能效用感知"和"社会效用感知"对游憩者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设施服务感知"可能是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的保障性因素;(4)"途径—目的"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在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主要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对环境恢复性知觉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城市公园的管理规划者应注重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同时,也要注意地域性景观营造和文化历史传承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最终提高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朱里莹 王亚蕾 黄启堂 兰思仁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卫 洪昕晨 修新田 兰思仁 闫晨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森林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和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恢复性知觉对休闲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魅力性对休闲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弱;在恢复性知觉与休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性别和访问频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森林公园的改造更新和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注重营造空间的远离感、提升环境的延展性、提高空间的魅力性和增强环境与游憩者的兼容性,以提高游憩者的休闲满意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逢军
国民休闲背景下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特征分析对于规划建设具有幸福感、特色性、宜居宜游的城市游憩地有特殊重要意义。以城市居民游憩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地图、访谈调查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游憩空间意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居民游憩认知地图绘图过程与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了其认知地图类型的差异性,反映了居民独特的绘图空间思维、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及别样的游憩环境心理;②游憩意象要素以路径、标志和节点的等级层次较高,意象内容则以广场、游憩商务中心与特色休闲街区、重要景观路桥、特色建筑物(群)和历史文化遗产与古迹地为主;③意象空间格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市中心内聚倾向;④"革命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英 朱思睿 陈振环 王学瓅
基于城市休闲服务供给视角,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游憩者个体特征对城市森林公园休闲供给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游憩者对休闲服务供给因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年龄与游憩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家庭月收入则与游憩满意度存在负向影响;城市休闲服务供给因子包含基础设施、游憩交通与服务、游憩网络与信息、游憩环境4个维度结构;此外,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估测了包括休闲服务供给因子在内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游憩者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休闲氛围浓厚、卫生设施分布合理。对此,为城市森林公园提出营造浓郁的休闲氛围,完善休闲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个性化休闲服务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儒渊 曾家琳
本研究应用由植群覆盖度减少率(CR)、植相变异度(FD)及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项植群冲击介量所合成之植群冲击指数(IVI),与步道截面土壤冲蚀量之变化,自1991至2004年间,定期就游客践踏对塔塔加步道所造成之游憩冲击效应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探讨其变迁与可能的影响因子。本文汇整14年来所完成之重要调查监测与研究成果,并提出若干建议事项供为游憩生态学之相关研究,与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或修正其步道冲击防治与管理策略时之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彭伟 甘萌雨
以游憩者为主体的游憩环境教育是实现游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对到访森林公园的游憩者发放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在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辅助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游憩者的游憩环境感知现状以及游憩区的游憩环境教育现状,探讨实现游憩区游憩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与策略。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洁 耿玉德 于庆霞 常华 夏凌云
选择哈尔滨市4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森林游憩者游憩行为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的差异。运用调查样本结构分析、信度效度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5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运用IPA法建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矩阵分析表,以探讨游憩者游憩体验满意度水平并为森林游憩经营单位提升经营绩效提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市场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887,属于还好,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满意度差异明显;IPA分析证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特色在于自然环境资源,需要继续维护,缺点主要在于服务意识欠缺,未来需要加强。
关键词:
森林游憩 行前期望 满意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潘明慧 池梦薇 黄启堂 兰思仁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群阅 尤达 潘明慧 池梦薇 黄启堂 兰思仁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建平 曹学文
城市化和休闲游憩业都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分析城市化和休闲游憩业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休闲游憩业 互动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真 朱南燕 戴忠炜 高惠灵 程哲炀 姚杰 兰思仁 李霄鹤
文章以三明城市绿道为例,对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健康效益评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和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对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绿道游憩者的满意度对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依据研究结果,绿道管理者应注重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优化设施,加强管理,从而满足游憩者的内在需求,提升游憩者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绿道对游憩者的健康恢复功能。
关键词:
游憩动机 城市绿道 满意度 健康效益评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良泉 唐文跃 李文明
游客对旅游地的依恋情感是刺激旅游者重游的重要因素,因而地方依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测算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对旅游地的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实际参考意义,而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文章以韶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在红色旅游的情境下将旅游者地方依恋纳入到传统旅行费用模型中,测算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而评估旅游者地方依恋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考虑地方依恋因素后,韶山风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676.65亿元,每位旅游者的地方依恋经济价值为556.40元,对韶山总游憩价值的经济贡献率为19.2%,可见旅游者地方依恋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文章证实了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情感关系的经济效益,明确了游憩价值评估中纳入环境心理因素的必要性,可为红色旅游地的资源开发利用、游客管理和情感营销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