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8)
- 2023(17039)
- 2022(13914)
- 2021(12617)
- 2020(10670)
- 2019(24243)
- 2018(23838)
- 2017(45950)
- 2016(24456)
- 2015(27619)
- 2014(27451)
- 2013(26630)
- 2012(24099)
- 2011(21783)
- 2010(21856)
- 2009(20074)
- 2008(19245)
- 2007(16942)
- 2006(15110)
- 2005(13386)
- 学科
- 济(122435)
- 经济(122312)
- 管理(69362)
- 业(63898)
- 企(53203)
- 企业(53203)
- 方法(48764)
- 数学(42324)
- 数学方法(41628)
- 中国(29985)
- 农(27633)
- 地方(26683)
- 业经(25925)
- 财(24190)
- 学(23121)
- 理论(19692)
- 制(19276)
- 农业(18550)
- 贸(16659)
- 贸易(16647)
- 产业(16322)
- 地方经济(16207)
- 融(16191)
- 金融(16184)
- 技术(16052)
- 易(16045)
- 和(15876)
- 银(15767)
- 银行(15743)
- 体(15695)
- 机构
- 学院(349177)
- 大学(348467)
- 济(152875)
- 经济(150006)
- 管理(134594)
- 研究(117981)
- 理学(116531)
- 理学院(115299)
- 管理学(112894)
- 管理学院(112255)
- 中国(87707)
- 京(72714)
- 科学(69599)
- 财(67663)
- 所(57834)
- 财经(54191)
- 中心(53678)
- 农(53109)
- 研究所(52539)
- 江(51868)
- 经(49226)
- 业大(49216)
- 经济学(48678)
- 北京(45288)
- 范(45199)
- 师范(44711)
- 经济学院(43549)
- 院(42958)
- 农业(41262)
- 州(40782)
- 基金
- 项目(236371)
- 科学(188288)
- 研究(173351)
- 基金(172800)
- 家(150333)
- 国家(149160)
- 科学基金(129413)
- 社会(112737)
- 社会科(107057)
- 社会科学(107032)
- 省(92911)
- 基金项目(90059)
- 自然(82192)
- 教育(80757)
- 自然科(80394)
- 自然科学(80374)
- 自然科学基金(78922)
- 划(77295)
- 资助(70826)
- 编号(69216)
- 成果(55458)
- 重点(53658)
- 发(52147)
- 部(52119)
- 创(49631)
- 课题(48533)
- 国家社会(47650)
- 创新(46360)
- 教育部(45488)
- 科研(44629)
- 期刊
- 济(169939)
- 经济(169939)
- 研究(104009)
- 中国(67957)
- 管理(53088)
- 财(52496)
- 学报(51612)
- 科学(48802)
- 农(48276)
- 大学(40700)
- 教育(38740)
- 学学(38378)
- 技术(34645)
- 农业(32650)
- 融(29387)
- 金融(29387)
- 经济研究(29111)
- 财经(27794)
- 业经(26478)
- 经(24196)
- 问题(22049)
- 统计(19502)
- 技术经济(18902)
- 策(17699)
- 业(17450)
- 贸(16396)
- 商业(16134)
- 决策(15806)
- 版(15613)
- 现代(15427)
共检索到517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邓炜
深度一体化的发展会使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产业区位分布发生改变。新经济地理理论为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产业区位决定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新经济地理理论是研究深度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最合适的理论框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正向收益,陕西取得的收益最大,山西次之,新疆最低;区域一体化对陕西的影响要大于山西,而新疆由于融入全国整体市场的相对滞后,对区域一体化基本不敏感。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宇 樊坤 刘洪铎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三区域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设定了联系资源地-加工地的联合生产成本,以及联系加工地-消费地的商品贸易成本,重点研究这两个成本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发现,降低联合生产成本,将抑制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降低商品贸易成本,将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同时,资源开采部门生产率下降将产生两方面的福利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本地工资下降,二是将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本地工资上升。使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校验后发现,结构升级将给资源型地区带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林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薛领 张晓林 张天骄
做高质量的好产品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自由企业家(FE)模型为基础,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引入产品质量因素,构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品质量模型(FE-Q),讨论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品质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FE-Q模型表明,运输成本和区域一体化是集聚力,地方品质是一种新的集聚力,但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不同。当两地区存在地方品质差异时,区域一体化程度对于当地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提升产品质量或不产生影响。如果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不大,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当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较大时,地方品质成为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且地方品质越高,产品质量越好。另外,一个地区产品替代弹性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牟丽 吴声功
本文在生产分割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础上,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区位调整进行了实证检验。经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即生产分割情况下,制造业的空间区位同样存在类似于中心-外围的结构。但是影响不同产业区位调整的因素差异很大,这些因素的强弱也随时间而变化。这就启示决策部门,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参与生产分割过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要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关键词:
生产分割 产业区位 空间经济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朱廷珺 林薛栋
文章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有资本积累的D-S模型,证明了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技术落后国均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渠道实现技术赶超。通过FC模型论证了初始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开展区域一体化会通过资本集聚效应拉大区内各国技术差距。对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实证分析,在剔除东西德合并、欧元诞生初期对外围国家的资产价格虚估作用和美国次贷危机因素后证实了这一假说。我国应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吸引区域内资本向国内的相对流入,推动技术赶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臣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燮,杨开忠,刘安国
1990年代初,新经济地理学和复杂科学都对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以全新的诠释。基本的不同点在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主体行为的完全理性,而复杂科学假设经济主体的行为为有限理性。新经济地理学仍沿用主流经济学一般均衡的框架,而复杂科学的模型是动态和演化的过程。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有报酬递增、路径依赖和事后决策和调整的特征。根据分析和比较,得出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关键词:
报酬递增 路径依赖 新经济地理 复杂科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昭 林涛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利用粤港澳地区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粤港澳地区密度、距离和整合的历史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各经济地理要素对粤港澳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自2001年以来,粤港澳地区的密度和经济整合因素呈现上升的趋势,距离因素则呈现出波动性下降的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城市区域之间市场趋于整合而非分割;就粤港澳整体而言,经济密度、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规划支出的增加都促进了其市场一体化,人口密度的增加却没有促进其市场一体化;经济地理因素对粤港澳三大城市圈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个体异质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季赛卫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一体化 区域差距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力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系统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城市产出及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得出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基于不同的技术倾向、规模报酬条件与运输成本高低,要素流动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然后根据结论解释了劳动力"东南流"对产业转移的替代,东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倾向以及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化均不利于城市产出增长与城市化持续发展。最后分区域提出中西部应维系与增强人力资本优势、防止重化工业化倾向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城市化后期的"拥挤效应"挑战。
关键词:
劳动力 产业 城市化 集聚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廉勇
新经济地理学把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对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贸易和集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而构建理论模型是研究理论问题的通常手段,从克鲁格曼首先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来,陆续又有多种新的理论模型出现,这些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内容。总结这些前沿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条件、异同和难点,以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前沿 理论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