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0)
2023(9951)
2022(8256)
2021(7445)
2020(6623)
2019(15284)
2018(14891)
2017(29310)
2016(16045)
2015(18013)
2014(18101)
2013(18287)
2012(16940)
2011(15076)
2010(15343)
2009(14602)
2008(15049)
2007(13950)
2006(12046)
2005(11065)
作者
(47257)
(39907)
(39566)
(37715)
(25421)
(18951)
(18125)
(15508)
(14707)
(14199)
(13437)
(13243)
(12867)
(12451)
(12396)
(12306)
(12161)
(11788)
(11571)
(11357)
(10038)
(9740)
(9668)
(9053)
(9011)
(8930)
(8875)
(8845)
(8074)
(7858)
学科
(82084)
(76663)
经济(76571)
(74357)
企业(74357)
管理(63171)
方法(35905)
数学(27700)
数学方法(27513)
(27428)
业经(27294)
(26867)
(20837)
财务(20822)
财务管理(20797)
农业(20052)
企业财务(19691)
技术(16673)
中国(16055)
(15478)
(14548)
(14060)
(13775)
理论(13308)
(13239)
贸易(13236)
(12847)
企业经济(12291)
地方(12206)
(12053)
机构
学院(243378)
大学(237102)
(104972)
经济(103012)
管理(99343)
理学(85258)
理学院(84453)
管理学(83362)
管理学院(82913)
研究(74612)
中国(59439)
(49269)
(48665)
(45325)
科学(44416)
财经(39204)
(38333)
(38265)
业大(36287)
农业(35898)
(35386)
中心(35043)
研究所(34360)
经济学(31542)
北京(30217)
(29873)
经济学院(28783)
财经大学(28514)
商学(28109)
商学院(27889)
基金
项目(153906)
科学(122000)
研究(113976)
基金(111812)
(95978)
国家(95034)
科学基金(82775)
社会(73299)
社会科(69452)
社会科学(69431)
(62237)
基金项目(59700)
自然(52835)
教育(51751)
自然科(51601)
自然科学(51583)
自然科学基金(50756)
(50449)
编号(46755)
资助(45138)
(37015)
成果(36801)
(35230)
(34469)
重点(34298)
(33736)
创新(32058)
课题(31103)
(29959)
国家社会(29940)
期刊
(120551)
经济(120551)
研究(67415)
中国(43728)
(43263)
(42978)
管理(39465)
学报(33880)
科学(32889)
农业(29114)
大学(25922)
学学(24877)
技术(23243)
业经(22461)
(21366)
金融(21366)
财经(20131)
教育(19125)
经济研究(18214)
(18145)
(17363)
问题(16194)
技术经济(15734)
财会(13780)
商业(12789)
(12530)
现代(12467)
世界(12034)
(11560)
统计(11346)
共检索到358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辛静  
2018年10月以来,各地政府以缓解股权质押及债务风险为突破口,多措并举为民营企业纾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深市191家上市公司接受地方政府及国资纾困情况,对当前民企面临的经营、股权及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债权及股权两大类纾困方式进行梳理。调查结果显示,被纾困民企整体质押风险与短期资金困境已获一定程度缓解,其中获得国资大比例入股的公司融资状况改善明显,但整体来看风险的根本化解依然存忧。同时,纾困执行中存在纾困边界不明、民企政策依赖、政策堵点影响效率等问题及难点。本文从监管实践角度出发就优化交易规则、加大被纾困企业监管力度、总结经验分类施策等方面提出监管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颖  张婷  
民营企业遭遇流动性危机,各地国资部门通过旗下子公司以股权支持方式助力民营企业融资纾困。以21家受助民营企业为样本,分析其所属行业的特点、债务结构特性、股权质押状况及股权支持方式涉及的转让价格等。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源于高比例股权质押引起的平仓风险、不合理债务结构引起的潜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受助民营企业多为战略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且在接受股权支持方式后流动性风险得到缓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琳  
2018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及其大股东的流动性困境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设立以化解流动性风险为目的纾困基金是民企纾困的主要方式,纾困基金通过债权型和股权型投资模式对接民营企业。已实施的项目以债权型纾困方式居多,被纾困民营企业多数是业绩表现较好但暂时出现了现金流缺口,民企纾困体现出了"救急不救穷"的特点。由于是政策主导,民企纾困中潜在的非市场化操作风险不容忽视,应注意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目前的民企纾困主要是兜底短期流动性风险,中长期的经营困境仍需通过弥补制度漏洞造成的市场失灵来解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沙涛  
近几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经济政策不断优化调整。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精准拆弹,要有充足资源,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化解企业的重大风险,恢复企业的再生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需要市场主体和政策层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孝华  王诗意  
帮助民企纾困是国民经济补短板、稳增长的战略举措。为纾解民企融资困境,控制股票质押爆仓风险,兼具政策性与市场性的中国特色纾困基金应运而生。文章利用2017-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数据,通过逐季倾向得分匹配(PSM),为获得纾困基金驰援的企业设置合理的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纾困基金的价值效应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纾困基金能够有效提升民营企业价值,这种价值效应在东部地区、小规模、高股权质押比例的企业中更大。(2)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纾困基金通过降低股权集中度推动股权分散制衡、缓解代理冲突、完善公司治理,由此实现正向价值效应;同时也存在削弱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打击投资者情绪的作用路径,从而负面影响企业价值。文章对纾困基金的实际运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新时代下纾困民企、支持民企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辉   张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卡点瓶颈。民营企业面临经营上的融资约束大、股权质押比例高、债券违约风险大、业绩衰退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合力泰引入福建电子为例,基于博弈论分析了案例公司混改的动因,并通过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后案例公司的各方面表现,总结了此次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混改的效果。研究发现,逆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该案例中成为民营企业纾困的重要路径。研究结论为今后类似问题的理论考察和实践评价提供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章涛  
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17~2018年实施股权质押的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地方政府纾困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股权质押的情景下,民营企业获得政府纾困的概率及金额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关,即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其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可能性越大,纾困的力度也越大。并且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政府对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纾困的概率和力度越大。该结论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政府"支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化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有效途径的证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荀子周  
2018年股市暴跌,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和运营双重困境,多部委密集发声驰援民营企业,在民企纾困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纾困基金纷纷成立为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输血”,助其缓解流动性风险。然而在民营企业纾困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出现控制权转移的情况,文章选取成功避免控制权转移的案例,从纾困基金的交易结构、运营管理、基金推出三个阶段分析案例企业存在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以及采用的控制措施,力求为类似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一松  李泽宇  郑鸿锐  
本文以2017-2019年我国出现股权质押风险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民营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对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出现股权质押风险时,有银行借款的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概率和力度更大;并且,银行借款越多,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概率和力度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对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促进作用更不明显;在纾困效果方面,相对于没有获得地方政府纾困的民营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纾困的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得到缓解的程度更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地方政府在纾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的工作过程中,应当淡化对信贷关系的考量,更加注重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一松  
以2017—2019年出现股权质押风险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对其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影响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出现股权质押风险的民营企业中,国有资本参股的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概率和力度更大;国有资本的比例越大,民营企业获取纾困的概率和力度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及异地国有资本参股的样本中,上述促进作用更不明显。在纾困效果方面,获得纾困的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得到缓解,短期市场反应为正;纾困力度越大,纾困效果越显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从而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岷峰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严重不相符。面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进行纾困,但往往只是起到急诊之效,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医治。构建长期有效的民营企业融资体制与机制,除了要从提升公司治理、明确市场定位、加强产品创新等多角度来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保证金融供给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通畅。具体来说,一是要改变对民营企业片面认识的惯性思维;二是要明确中小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市场定位;三是要构建民营企业贷前辅导服务机制;四是要坚持贷款评价中性原则;五是要推行民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六是要建设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运行跟踪管理系统;七是要创新民营企业救助信贷产品;八是要颁布信贷人员尽职免责细则。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俊仰  冯张伟  蔡占伟  
民营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在创造就业、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近年的发展中却遇到了较大困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民营上市公司纾困中一股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对资产管理公司纾困民营上市公司典型模式与相比其他市场机构优势的总结与分析,提出整合集团资源、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宽监管政策等对策建议,以使其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岷峰  
基于所有制结构划分的民营企业贡献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份量持续提升,然而,与其相配套的资金资源与其社会地位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相符。实践已经证明,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多的情况下,没有相对稳定的资金供给渠道这一群体成员“暴毙”的概率会很高。面对民营企业融资难,政府、部门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纾困民营企业,但往往只是起到急诊之效,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医治。构建长期有效的纾困民营企业融资体制与机制,除了要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市场定位、产品创新等多角度来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要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通过改变对民营企业片面认识的惯性思维,明确中小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市场定位,构建民营企业贷前辅导服务机制,坚持贷款评价中性原则,推行民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运行跟踪管理系统,颁布信贷人员尽职免职细则等系统性改革,从而保证金融供给民营企业的资金渠道通畅、资金输入量充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吕怀立  王文明  鄢姿俏  侯亮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准自然实验,选择疫情前后我国债券市场数据,研究金融政策竞争中性原则实现情况及其途径。研究发现,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在疫情期间明显降低,金融政策的竞争中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那些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商业信用支持的民营企业,其融资成本降低幅度更大。同时,疫情期间一些应急性融资工具也向民营企业倾斜,更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检验发现,供应链上下游受影响程度越严重、为上下游提供的商业信用期限越长,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幅度越大;疫情期间的金融政策并没有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脱实向虚"现象,反而降低了其金融化水平、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对民营企业不愿贷、不敢贷的现象并不等于金融政策存在非竞争中性,而是源于金融机构在执行层面的顾虑,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出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执行层面的这一顾虑。本文研究结论从金融政策竞争中性出发,为给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贞洁  吕志军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发挥好绿色金融在发展新能源企业中的引导作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不同于现有文献集中关注个别企业绿色信贷的可获得性,秉承从政府积极引导到企业主体发挥这一自上而下的研究逻辑,并引入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这一外生变量,检验绿色金融、分析师关注和新能源企业融资约束三者的关系发现,绿色金融能够缓解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约束,分析师关注在其中主要发挥“信息传递效应”和“监督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可以显著提高新能源企业的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水平,但对金融投资没有显著影响,不会引发脱实向虚的风险;绿色金融还能显著提高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进而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