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0)
2023(6580)
2022(5464)
2021(4865)
2020(4052)
2019(8928)
2018(8499)
2017(15706)
2016(8753)
2015(9237)
2014(8739)
2013(8531)
2012(7914)
2011(7160)
2010(6895)
2009(6249)
2008(6063)
2007(5265)
2006(4578)
2005(3954)
作者
(29828)
(24870)
(24741)
(23072)
(15635)
(12333)
(10882)
(9979)
(9586)
(8590)
(8554)
(8215)
(8158)
(7975)
(7842)
(7789)
(7630)
(7411)
(7210)
(7127)
(6660)
(6141)
(5806)
(5796)
(5679)
(5494)
(5416)
(5321)
(5159)
(5157)
学科
(31682)
经济(31636)
管理(23897)
(23407)
(17839)
企业(17839)
方法(15285)
数学(13767)
数学方法(13643)
(10021)
(9815)
(8754)
(8261)
贸易(8260)
中国(8186)
(8076)
业经(7190)
农业(6882)
技术(5752)
(5700)
环境(5529)
(5247)
财务(5245)
财务管理(5233)
企业财务(4992)
地方(4878)
(4749)
(4734)
银行(4689)
(4624)
机构
大学(126127)
学院(124580)
(49085)
研究(48771)
经济(48253)
管理(44591)
理学(39730)
理学院(39188)
管理学(38314)
管理学院(38143)
(37396)
科学(35420)
中国(34663)
农业(30496)
业大(28668)
(27519)
(27304)
研究所(25859)
中心(21154)
农业大学(20165)
(19893)
(17741)
(17429)
(16880)
科学院(16853)
北京(16792)
(16561)
(16534)
财经(16457)
实验(15395)
基金
项目(95091)
科学(73397)
基金(70771)
(67828)
国家(67317)
研究(57158)
科学基金(55083)
自然(40251)
自然科(39358)
自然科学(39341)
自然科学基金(38688)
基金项目(37943)
社会(36916)
(36876)
社会科(35011)
社会科学(35000)
(32903)
资助(28209)
教育(25161)
重点(22420)
计划(22394)
科技(20506)
(20320)
(20215)
(20111)
科研(19601)
编号(19479)
创新(19139)
(19116)
(17397)
期刊
(46843)
经济(46843)
学报(34748)
(32954)
研究(30739)
科学(27455)
大学(24077)
学学(23436)
中国(23272)
农业(22549)
管理(15141)
(14232)
(12823)
业大(10957)
农业大学(9353)
(8981)
金融(8981)
经济研究(8921)
(8414)
业经(8024)
财经(7953)
科技(7621)
技术(7545)
教育(7179)
林业(7037)
中国农业(6975)
(6811)
问题(6546)
自然(6305)
资源(6184)
共检索到172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天助  李波  丰雪  姚名泽  梁凯  
为了探讨东北半湿润地区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美津599为供试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法,在沈阳地区进行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无膜(S)、秸秆+覆膜(S+M)、无秸秆+覆膜(M)和无秸秆无膜(CK),并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玉米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和S+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S处理0~30CM土层的玉米播种初始含水率分别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2,0.04,0.04CM3·CM-3,玉米收获后,S处理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4,0.04,0.04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玉玲  张鹏  张艳  贾倩民  刘东华  董昭芸  贾志宽  韩清芳  任小龙  
【目的】探索不同集雨种植方式春玉米旱作田土壤水分转运、分配、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试区玉米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宁夏彭阳区设置传统露地平作(CK)为对照,分析4种不同集雨覆膜种植方式下春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变化。4种集雨覆膜种植方式分别为双垄沟全覆膜种植(D)、半膜平铺种植(F)、沟播垄膜双行种植(R1)、沟播垄膜单行种植(R2)。沟播垄膜双行处理和半膜平铺处理覆膜宽度均为60 Cm,沟播垄膜单行处理垄宽50 Cm、沟宽10 Cm,双垄沟全覆膜大垄宽70 Cm,垄高15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王玉玲  王丽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星宇  王浩  于琦  王瑞  王小利  李军  
【目的】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休闲-春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旱区粮田降雨高效利用与耕作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07—201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试验,以传统翻耕(CT)为对照,设置免耕(NT)和深松(ST)2种少耕耕作方式,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田休闲期土壤蓄墒、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休闲期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其中降水年型是休闲末期土壤贮水量和休闲期蓄墒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mm)表现为丰水年型(430.6)>欠水年型(405.9)>平水年型(381.5);NT(417.4)>ST(402.3)>CT(398.2);丰水年型NT处理休闲末期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最高(438.5),平水年型ST处理最低(370.2);休闲期蓄墒率(%)表现为丰水年型(27.1)>欠水年型(26.6)>平水年型(25.1);NT(27.6)>ST(26.4)>CT(25.8);欠水年型N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高(29.1),平水年型CT处理土壤蓄墒率最低(25.0)。(2)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耕作方式是冬小麦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冬小麦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4985)>欠水年型(3984);NT(4522)>ST(4468)>CT(4465);丰水年型NT处理产量最高(5033),欠水年型ST处理最低(3957);冬小麦WUE表现为丰水年型(15.4)>欠水年型(14.9);NT(16.2)>ST(15.4)>CT(14.0);丰水年型NT处理WUE最高(16.5),欠水年型CT处理最低(13.9)。(3)降水年型、耕作方式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其中降水年型是春玉米产量(kg·hm~(-2))和WUE(kg·hm~(-2)·mm~(-1))变化的主导因素。春玉米产量表现为丰水年型(7677)>欠水年型(6999)>平水年型(5887);NT(6900)>ST(6879)>CT(6785);丰水年型ST处理产量最高(8003),平水年型ST处理最低(5723);春玉米WUE表现为丰水年型(18.7)>欠水年型(17.5)>平水年型(14.8);NT(17.8)>ST(17.0)>CT(16.2);丰水年型ST处理WUE最高(19.3),平水年型CT处理最低(13.9)。(4)在冬小麦-休闲-春玉米轮作周期中,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和WUE。其中NT处理多年平均产量和WUE分别较CT处理提高1.6%和9.5%,ST处理多年平均产量和WUE分别较CT处理提高1.2%和3.9%。【结论】综合各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得出,保护性耕作可以相对高效地实现保水增产目的,其中以免耕处理蓄水与增产效应最佳。从旱作农田高产高效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推荐免耕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蓄水保墒及增产增收目的的耕作方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宋涛  冯小杰  王雪鑫  徐晓楠  刘小虎  韩晓日  
为探讨辽南地区雨养春玉米种植适宜的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模式,于20112014年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耕作措施(普通旋耕20cm、隔年深松和隔年深翻30cm)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无秸秆还田、秸秆隔年还田和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连续进行4年后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总体上以秸秆连年还田>秸秆隔年还田>无秸秆还田,深翻>深松>普通旋耕,且深翻与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效果显著。与普通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P)相比,深翻+秸秆连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西娜  王朝辉  李生秀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和矿质态氮的动态及其相互关系,对优化作物种植方式和养分资源管理,调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溶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黄土高原南部有大量氮素残留背景的田块上,研究了夏季多雨季节,种植作物与休闲对土壤水分与矿质氮的影响。结果在降水(含灌水82mm)364mm的夏季,休闲可使0~200cm土层的贮水量达到600mm,比播种前高204mm,比种植作物高39mm。种植作物的土壤水分可下渗至180cm深的土层,休闲土壤中则可下渗到260cm深处。种植作物时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为78kg.ha-1,比休闲时减少89kg.ha-1,且硝态氮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的土层。休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希英  宋凤斌  王波  张磊  
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土壤水分胁迫下拔节期和抽雄开花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水平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抽雄-开花期下降幅度大于拔节期。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水分胁迫改变了玉米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水分胁迫下,白单9的Pn,WUE,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明显高于白单3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建  李兆君  何俊瑜  梁永超  
为探讨土壤水分对黑土玉米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采用根箱土壤栽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不同施磷水平下东北黑土玉米根际、非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玉米根际磷素转化的影响强于非根际,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够促进磷素的转化,提高根际磷素的有效性。合适的水分有利于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根际铝磷(Al-P)含量,降低根际闭蓄态磷(O-P)含量。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与40%的处理相比,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增加18.4%。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玉米根际Al-P的含量。土壤pH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升高,根际pH值升高的幅度低于非根际。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国璋  郑玮  孙敏  高志强  张锦朝  
为改善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条件,实现旱地小麦高产高效,于2013~2014年度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垄覆盖、平覆盖和不覆盖3种覆盖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平覆盖和垄覆盖较不覆盖相比,播种-孕穗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播种期各土层土壤蓄水量提高,且60~100cm土层差异显著,播种至成熟期作物耗水量分别增加12.07mm和41.91mm。覆盖后,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提高,越冬期、返青期和孕穗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穗数增加,成穗率显著提高,且以垄覆盖显著最高;孕穗-成熟期干物质量提高,全生育期干物质量以垄覆盖显著最高。休闲期平覆盖、垄覆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邓妍  王创云  赵丽  张丽光  郭虹霞  王陆军  牛学谦  王美霞  
为探明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春玉米品种茎秆性状、田间土壤水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于2015,2016年选用不同茎秆抗倒性的2个品种(郑单958和晋单86)作为材料,设置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茎秆农艺性状、抗倒力学特性、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郑单958株高和穗位高先升高后降低,但穗位高系数变化不大,晋单86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逐渐增加;基部第3节间农艺性状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仕军  闫瀛  张旭东  王铁良  王殿武  
在雨养农业区,探讨了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在不同耕作深度(15cm和25cm)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耕作深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典型天气时土壤水分沿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两种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波动趋势相似,但在较大降雨后(15mm以上),深耕区土壤水分增加值比浅耕区多,连续干旱时深耕区比浅耕区土壤水分消耗更快。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深耕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浅耕区大,在0~40cm深处相差3.04%,40~80cm深处相差最高达到4.75%。这说明深耕更有利于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调蓄。生长状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昊  于海秋  依兵  王晓光  蒋春姬  李飞飞  曹敏建  
设玉米整株秸秆覆盖免耕(T)和传统大田生产(CK)2个处理,比较研究了土壤水热状况、出苗期、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整个生育期T处理比CK高2.31%~8.16%,差异显著;土壤温度,出苗期T处理比CK低1.1~1.8℃,差异显著,4叶期后无明显差异;T处理出苗期延长,出苗率较CK高5.7%;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大喇叭口期之前,T处理低于CK,至抽雄吐丝期T处理明显大于CK;株高和单株叶面积,生育前期T处理与CK值相近,生育后期T处理高于CK,至抽雄吐丝期,T处理的单株叶面积高于CK13.2%;2009年T处理和CK的产量为1066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樊廷录  李永平  李尚中  刘世新  王淑英  马明生  
【目的】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最大的限制因素,研究覆膜、增密和品种对旱作玉米增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未来旱作粮食持续增产与水环境的关系。【方法】试验于2012—2015年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宁夏彭阳进行,在全膜双垄沟(FPRF)和半膜平铺盖(HPFC)2种种植方式下,选择耐密中晚熟先玉335和吉祥1号及不耐密早熟酒单4号3个杂交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中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9.0万株/Hm~2)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玉米连作定位观测。采用烘干法监测不同降水年型玉米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通过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大辛  郭平毅  原向阳  董淑琦  王东明  李永虎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材料对旱区谷子的增产效果和机理,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白色聚乙烯地膜(WP)、白色可降解地膜(WD)和黑色可降解地膜(BD))对土壤水温、谷子叶片和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CK,露地)相比,各覆膜处理均使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有所增加。其中WP处理的地温日较差最大,增温效应最明显,WD、BD处理依次减弱。WP处理的020cm土层保水效果最好。各覆膜处理均使谷子生育前期0100cm土层的蓄水保墒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