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0)
2023(12892)
2022(10534)
2021(9361)
2020(8002)
2019(17962)
2018(17345)
2017(34673)
2016(18084)
2015(19869)
2014(19607)
2013(19828)
2012(18231)
2011(15976)
2010(16534)
2009(15893)
2008(15208)
2007(13689)
2006(12128)
2005(11303)
作者
(52024)
(43490)
(43281)
(41049)
(27780)
(20583)
(19724)
(16572)
(16489)
(15667)
(14948)
(14474)
(14208)
(13777)
(13769)
(13487)
(12787)
(12729)
(12609)
(12167)
(10878)
(10678)
(10565)
(9873)
(9837)
(9790)
(9676)
(9623)
(8850)
(8647)
学科
(88014)
经济(87934)
(84548)
(76123)
企业(76123)
管理(65680)
方法(38131)
业经(30582)
数学(29780)
数学方法(29565)
(28042)
(26587)
(26383)
金融(26383)
中国(25060)
(24169)
银行(24150)
(23420)
(21066)
财务(21047)
财务管理(21026)
(20851)
农业(20367)
企业财务(20049)
地方(19729)
技术(18829)
理论(14965)
(14958)
(14870)
贸易(14856)
机构
学院(264183)
大学(257380)
(121068)
经济(118916)
管理(107586)
理学(92230)
理学院(91396)
管理学(90298)
管理学院(89800)
研究(84272)
中国(72713)
(56279)
(52718)
科学(48435)
(45573)
财经(44785)
(41931)
(40593)
(40508)
中心(40468)
经济学(37992)
研究所(37742)
业大(37182)
农业(35701)
经济学院(34601)
财经大学(33129)
北京(32770)
(32552)
商学(31362)
商学院(31112)
基金
项目(172705)
科学(138403)
基金(128136)
研究(126411)
(110831)
国家(109856)
科学基金(96457)
社会(84766)
社会科(80871)
社会科学(80853)
(68965)
基金项目(67587)
自然(60843)
自然科(59512)
自然科学(59499)
自然科学基金(58588)
(55224)
教育(54623)
资助(52078)
编号(48686)
(39829)
(39237)
(39015)
重点(38550)
(37829)
成果(37678)
创新(36391)
国家社会(36149)
(33264)
人文(32945)
期刊
(134974)
经济(134974)
研究(77004)
中国(49061)
(46633)
管理(45415)
(42431)
(37904)
金融(37904)
学报(35995)
科学(35761)
农业(28749)
大学(28182)
学学(27205)
技术(24074)
业经(23741)
财经(23285)
经济研究(21926)
(20331)
(17907)
问题(17540)
技术经济(16627)
教育(14989)
现代(13933)
商业(13786)
(13612)
世界(13230)
统计(13051)
财会(12799)
(12756)
共检索到402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军超  唐庚轩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进行经验研究。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在2007-2012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日益凸显;深圳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并不深入,未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服务业发展自身具有较强的增强效应,但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升级的作用有待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应用耦联评价法与DEA-Malmquist法测算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绘制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与拟合图,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关联关系,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关联,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关联。应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初步定量确立大湾区产业融合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存在负向空间滞后作用,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梯度式产业融合发展层级体系、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的周期性特征、倡导产业深度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工业化、信息化及市场化等因素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的作用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递次发生的,而对正处于深度转型中的我国城市而言,却在短期内相互交织,冲击性更强。产业融合是在整合原有产业基础上的行业衍生与重新分工,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都曾经历从分工、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在转型路径上,我国城市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制造业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注重结构体系的多样性、接续性及融合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一  杨宇飞  李兰兰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基于结构分解模型(SDA),结合增加值诱发系数、中间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等指标,从需求变化、产业关联和价值创造三个角度分析2002—2012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动因。结果显示,国内需求增长和产业关联变化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因,以2007年为界,投资与消费增长的贡献在后期更强,而出口的贡献在减弱;产业关联变化在前期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而在后期起促进作用;由于行业利润系数在后期下降,价值创造能力也随之下降,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健  葛扬  吴福象  
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方面,产业融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上。文章统计分析的结果支持了上述基本判断,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生产服务性部门的外部化,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而且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丹  宋玉婧  申玉铭  邱灵  
基于北京199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丽霞  田喜洲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路红艳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密切,对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生产性服务的特点,分别从创新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作为知识创新的创造者、传播者,引领制造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作为价值链中利润高端环节,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从OEM向OBM转化的途径;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千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要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通过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升级,最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文婷  
本文以重庆为例,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结构及其对三次产业的影响进行经验性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阳立高  
本文在集聚经济和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多样化集聚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盲目跟进中央的相似产业政策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低质量多样化集聚,进而未对周边地区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重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在东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的专业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多样化集聚则产生了极为有限,甚至不利的影响。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而交通运输、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多样化集聚环境中更易于发挥结构升级效应。不同的是,金融业专业化集聚、批发零售业多样化集聚仅有短期影响,而无长期效应;而交通运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则仅有本地效应,无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乃华  朱文涛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则是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有效手段。基于2004—2014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工具变量法,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以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从分行业来看,运输和通信服务对外开放对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的影响最为明显,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对外开放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要通过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简化投资审批流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等综合措施,积极吸引优质外资流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