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34)
- 2023(9681)
- 2022(7504)
- 2021(6316)
- 2020(4725)
- 2019(10496)
- 2018(10247)
- 2017(19147)
- 2016(9961)
- 2015(11103)
- 2014(11270)
- 2013(11379)
- 2012(11228)
- 2011(10671)
- 2010(10956)
- 2009(10272)
- 2008(9895)
- 2007(8949)
- 2006(8540)
- 2005(8243)
- 学科
- 济(74975)
- 经济(74920)
- 管理(25983)
- 业(24127)
- 地方(24095)
- 中国(21009)
- 业经(17764)
- 方法(17337)
- 企(16890)
- 企业(16890)
- 地方经济(15378)
- 农(15372)
- 数学(15028)
- 数学方法(14950)
- 产业(11697)
- 发(11646)
- 学(11540)
- 融(11446)
- 金融(11446)
- 农业(11169)
- 银(10694)
- 银行(10686)
- 行(10557)
- 信息(9807)
- 环境(9750)
- 总论(9634)
- 制(9550)
- 贸(9175)
- 贸易(9163)
- 信息产业(9132)
- 机构
- 学院(159133)
- 大学(157246)
- 济(79522)
- 经济(78038)
- 研究(64577)
- 管理(55844)
- 中国(49133)
- 理学(45972)
- 理学院(45362)
- 管理学(44822)
- 管理学院(44495)
- 科学(35949)
- 京(34536)
- 财(33759)
- 所(32832)
- 研究所(29261)
- 中心(28041)
- 经济学(25873)
- 财经(25810)
- 江(25626)
- 农(24380)
- 经(23247)
- 院(23065)
- 经济学院(22898)
- 北京(22857)
- 范(22717)
- 师范(22526)
- 州(20716)
- 科学院(19890)
- 业大(19304)
- 基金
- 项目(96255)
- 科学(76090)
- 研究(73791)
- 基金(68196)
- 家(58483)
- 国家(57967)
- 社会(49964)
- 科学基金(49319)
- 社会科(47592)
- 社会科学(47583)
- 省(38404)
- 基金项目(34608)
- 教育(31576)
- 划(31212)
- 编号(29270)
- 发(28584)
- 资助(27250)
- 自然(27174)
- 自然科(26499)
- 自然科学(26495)
- 自然科学基金(25999)
- 成果(24475)
- 发展(23997)
- 展(23584)
- 重点(21948)
- 国家社会(21646)
- 课题(21518)
- 部(20367)
- 创(19672)
- 创新(18522)
共检索到271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戴维
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由于数字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导致数字经济测算差异结果较大,并面临不具可比性的尴尬境地。2021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标准,本文基于标准中对数字经济的定义和核心产业分类准测,对深圳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构建了包含数字设备制造、数字商品贸易、数字信息服务和数字要素生产四个行业共计15个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对深圳市2017—2021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2017—2021年间,深圳数字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数字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从0.1087增长到0.7899。数字设备制造业、数字商品贸易业、数字信息服务和数字要素生产业增长率分别为1600%、255.7%、1135%、679.86%。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测度 熵权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军 朱杰 罗茜
研究目标:科学建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2013~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赋予权重,并采取描述性统计、泰尔指数、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莫兰指数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差距来源于区域间和区域内两大方面,且东部区域的贡献最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及"沿海—内陆"依次递减之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水平区且长期无跃迁保持稳态,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对总体、四大区域及五大经济带做时空测度。研究价值:丰富和完善中国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测度,为中国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佘干军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洁 王琴梅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加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08—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及ESDA解析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且呈现“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南北区域差异显著,南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北方,具有更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013年以后南方数字经济收敛态势快于北方,主要差距体现在数字经济创新维度方面。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汤渌洋 鲁邦克 邢茂源 孟祥兰
本文基于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规模和数字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0个省市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接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采用传统Markov链方法及空间Markov链方法进一步分析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两极分化和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突出,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动态演变受相邻区域空间滞后项类型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瑶 陈辉民 曾志文
数字经济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1)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多种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总结其时空特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各因素对数字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差异逐年缩小;(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整体具有“下游恒高上中游略低”的特征,局部以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为主;(3)产业结构升级、开放水平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教育水平与城市化建设强度提升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坚持一体化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等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伟光 张嘉渭 刘彬
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环境、数字化应用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G20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10—2020年,G20国家数字经济水平不断提升,19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发达国家总体占优,发展中国家较为滞后;在具体维度上,G20国家在数字化应用上年均发展速度最快,整体水平差异较小;中、美两国分别在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创新环境方面有较大优势,欧洲发达国家则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中应完善自身政策和制度,激励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与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成坤 江越 张启慧 朱杏芳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式分布,相邻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且集聚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正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正逐步扩大,同时东、西部乃至全国内部省(区、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逐年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烨 秦琴 张人龙
乡村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研究其发展水平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在省份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且省份之间的溢出效应、虹吸集聚作用、资源整合力、资源辐射力以及中介作用与地域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农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关。基于此,区域之间需带动式发展;应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的地基,完善乡村电商平台体系的框架;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娥 吴黎军 韩岳峰
文章从数字软硬件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创新驱动环境和数字通信业务量4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厚今薄古”法计算各指标和年份的权重,对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数字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和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稍有放缓;不同省份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遥遥领先,是甘肃、黑龙江和新疆的四倍之多,但在2019—2020年,不同省份间“数字鸿沟”有所下降;最后,加入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干扰项,利用一致性信度系数验证了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彦杰 高启杰 杨瑞
基于我国201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基础保障和数字化效率提升5个层面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泰尔指数分解差距因素、障碍度模型找出障碍因子。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2015—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自东向西依次降低,但增长率自西向东依次升高;东部沿海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邻近省份联系较多,中部和西部较少;三大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明显,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品服务和数字基础保障是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结论,提出强化数字基础保障、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强化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