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4)
2023(13018)
2022(11058)
2021(10487)
2020(8698)
2019(20312)
2018(20037)
2017(38560)
2016(20697)
2015(23442)
2014(23360)
2013(23243)
2012(21409)
2011(19156)
2010(19438)
2009(17861)
2008(16404)
2007(14562)
2006(12783)
2005(11095)
作者
(58904)
(48591)
(48160)
(45974)
(31009)
(23287)
(22063)
(18918)
(18824)
(17476)
(16912)
(16235)
(15477)
(15367)
(15278)
(14874)
(14310)
(14211)
(14196)
(13705)
(11953)
(11949)
(11730)
(11099)
(10971)
(10877)
(10824)
(10803)
(9769)
(9619)
学科
(80276)
经济(80192)
管理(57757)
(54726)
(45578)
企业(45578)
方法(34743)
数学(29856)
数学方法(29537)
中国(28739)
(26921)
金融(26919)
(25084)
银行(25042)
(24195)
地方(23161)
(22425)
(21239)
业经(19079)
(17409)
(17153)
农业(15363)
理论(14424)
(13969)
(13949)
贸易(13931)
财务(13897)
财务管理(13877)
(13388)
企业财务(13232)
机构
大学(281806)
学院(280322)
管理(112229)
(108205)
经济(105569)
理学(96305)
理学院(95159)
研究(94952)
管理学(93537)
管理学院(93017)
中国(76184)
(61295)
科学(58922)
(50470)
(46747)
中心(45654)
(44180)
研究所(42568)
业大(41565)
(41320)
财经(40029)
北京(39421)
(38078)
师范(37745)
(36373)
(35219)
(35168)
农业(34169)
经济学(31928)
师范大学(30697)
基金
项目(194941)
科学(152117)
研究(144720)
基金(139369)
(120687)
国家(119629)
科学基金(102817)
社会(88886)
社会科(84145)
社会科学(84124)
(76394)
基金项目(75100)
自然(67039)
教育(65790)
自然科(65395)
自然科学(65380)
(64478)
自然科学基金(64160)
编号(60412)
资助(57039)
成果(48941)
重点(43549)
(42237)
(42051)
课题(41633)
(40566)
创新(37804)
科研(37148)
项目编号(37034)
大学(36484)
期刊
(119796)
经济(119796)
研究(85536)
中国(58547)
学报(43110)
管理(40344)
科学(40041)
(39985)
(38183)
金融(38183)
(37160)
教育(35260)
大学(32664)
学学(30277)
农业(27271)
技术(24782)
业经(19413)
财经(18795)
经济研究(17985)
图书(17667)
(15906)
理论(15463)
问题(15444)
实践(14456)
(14456)
(13768)
科技(13701)
现代(12960)
资源(12954)
技术经济(12687)
共检索到424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许明辉  米滢  
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圳作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需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加大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给予分析研判,从长期发展角度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性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创新能级给出建议和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晶仁  
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湖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增强综合实力的需要。文章基于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调研,总结了湖南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的制度创新突破、经贸改革提速、国际投资提档、营商环境优化等成绩,分析了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区域间协调联动不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高精尖国际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平台引领对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王子丹  李炳超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闫彩霞  艾忠  郭子豪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领旗手,城市间联动与合作在此率先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充实完善的资源配置,将成为世界航运交易最大的热土。深圳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口岸之一,面临着多项压力,其中包括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湾区内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深圳港要科学定位、协同发展、绿色改造、服务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志新  
深圳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对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SWOT矩阵分析,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创业之都、金融创新中心、高端产业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首先,要发挥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造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借助自贸区发展的平台,做出标杆;再次,打造龙头产业,占领产业高端;最后,与粤港澳其他地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嘉龙  赵男男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广东省中长期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湛江市作为广东省北部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几大港口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等特殊战略地位的城市,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良性发展效应,积极融入,与周边城市乃至海南实现贯通整合,推动整体城市资源结构的优化,加快城市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诚楠  刘成晨  
对广西而言,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尽管广西已提出"东融战略"等,但还缺乏策略性、可操作化的一些路径。因此,从策略层面而言,其可利用相对性不发达地区的低位优势和紧邻相对性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从操作层面而言:第一,广西有人力和土地优势;第二,广西可利用旅游与资源类优势与广东实现合作。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继增  王幼娟  李爽  
首先运用欧式距离法测度了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经济关系,然后利用产业有序度模型,计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度,并构建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分析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选择重点。研究表明:第一,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互补性地缘关系,验证了两地对接的可能性。第二,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大湾区可转出的产业与赣州各县市的汽车制造、现代轻纺、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相契合,明确了产业承接重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琦  万磊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方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粤北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教深度融合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教深度融合涉及政校行企湾五方,各方利益诉求不相同,要实现协同联动,同时激发五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粤北高职院校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采取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化地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等策略。
[期刊] 征信  [作者] 郭如  唐明琴  
随着市场经济进入信用经济阶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因此,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背景,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的优势和重要性,以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信用合作机制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露  刘梨进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设立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已被广泛证明。然而,关于其对地区“软实力”-环境等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评估却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珠三角2010—2018年1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地设立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够降低城市的废气及废水排放,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此结果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湾区建设中,中型规模的城市减污效应最大,而小型规模城市减污效应则较弱。机制分析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创新效应及结构效应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提升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城市规模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创新效应及结构效应在改善区域城市环境方面具有协同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余淼杰  梁庆丰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本文从国际国内的横向对比和历史纵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大湾区发展的四个重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以期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元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深圳作为湾区的地理核心,具有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开放度高等优势,深圳航空(以下简称深航)是本土第五大航空公司,是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研究深圳航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战略布局潜力并给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