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5)
2023(4641)
2022(3745)
2021(3579)
2020(2932)
2019(6587)
2018(6584)
2017(11452)
2016(6203)
2015(7026)
2014(7163)
2013(6793)
2012(6514)
2011(5728)
2010(5858)
2009(5288)
2008(5329)
2007(5174)
2006(4504)
2005(3801)
作者
(19321)
(16143)
(16043)
(15382)
(10362)
(7797)
(7318)
(6217)
(6213)
(6014)
(5767)
(5416)
(5389)
(5374)
(5083)
(5053)
(4825)
(4697)
(4670)
(4566)
(4056)
(3990)
(3956)
(3786)
(3697)
(3647)
(3627)
(3607)
(3312)
(3278)
学科
(24570)
经济(24563)
管理(15309)
(10758)
地方(9665)
方法(8829)
中国(8206)
(7822)
企业(7822)
数学(7552)
(7383)
数学方法(7329)
(6625)
业经(5619)
农业(5002)
环境(4928)
理论(4354)
地方经济(3940)
(3936)
(3870)
(3753)
教学(3681)
(3634)
资源(3561)
城市(3507)
生态(3440)
(3343)
银行(3338)
(3316)
金融(3314)
机构
学院(83910)
大学(82851)
研究(31252)
管理(29091)
(26213)
经济(25187)
中国(24294)
理学(23953)
理学院(23517)
管理学(22584)
管理学院(22439)
科学(22193)
(21338)
中心(15944)
(15728)
(15425)
(14681)
研究所(14325)
业大(14184)
北京(13822)
(13674)
师范(13504)
(12544)
(12474)
(12163)
农业(12055)
技术(11818)
(11636)
师范大学(10938)
(10099)
基金
项目(58594)
科学(45207)
研究(41067)
基金(40160)
(36074)
国家(35773)
科学基金(30634)
(23748)
社会(23572)
社会科(22280)
社会科学(22276)
基金项目(21829)
自然(21676)
自然科(21132)
自然科学(21126)
(20729)
自然科学基金(20693)
教育(19228)
编号(17072)
资助(16481)
重点(13714)
成果(13440)
课题(13170)
(12703)
计划(11656)
(11482)
(11451)
科研(11213)
创新(10865)
(10670)
期刊
(34713)
经济(34713)
中国(23912)
研究(23758)
学报(14489)
(13440)
教育(13339)
科学(13275)
管理(11260)
技术(10871)
大学(10660)
学学(9620)
农业(9565)
(9198)
图书(7964)
(6698)
金融(6698)
资源(6621)
书馆(5996)
图书馆(5996)
业经(5457)
(5384)
(5172)
职业(4870)
统计(4757)
城市(4598)
科技(4426)
经济研究(4318)
(4242)
问题(4220)
共检索到137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欢洲  张吉康  唐欣  
深圳市应用多源时空大数据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构建居住空间布局选址智慧系统,为居住空间布局选址工作提供了全流程、全要素的决策辅助,有力支撑了居住空间相关研究和业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昶  王成  孙睿霖  
紧扣文化林"人与林共生"的核心内涵,对其时空动态性与人文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文化林界定的3个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文化林的建设内容分解为刚性文脉红线内容、基本需求黄线内容、提升需求橙线内容,并以深圳为例进行文化林建设布局规划的案例解析。首先通过GIS等技术平台进行居住区范围分析,确定文化林建设布局空间源,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森林与绿地资源格局等,确定文化林建设潜力空间;其次采用卫星影像解析、少量现场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红线指示性建设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公众对文化林游憩与环境教育的需求与偏好,确定黄线与橙线指示性建设内容,形成包含红、黄、橙"三线"建设内容的指示地图;最后依据深圳实际情况,形成文化林建设的落地空间布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丹娅  苏墨  罗罡辉  
深圳市基本农田管理范围外存在大量零星破碎的耕地,管护十分困难,且易被违法侵占。通过耕地空间布局优化,确保规划期末行政区内耕地数量不少于耕地保有量,将保护与利用紧密结合,探索并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吉康  杨枫  张筱林  
为解决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供需空间错位、配套基础设施欠缺和土地经济性欠佳等问题,为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布局提供策略参考,本文从交通区位、公共配套和土地经济3个方面构建了选址适宜性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研究基于多源数据保障性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分布规律,提出规划选址布局策略。结果表明:第一,整体上空间分布呈现原特区内外"内集中,外分散"差异化的分布特征,选址适宜度较高主要集中原特区内在罗湖、福田区的成熟片区,分散分布在原特区外龙岗、坪山、光明区公共交通和配套较完善片区,选址适宜度较低主要集中在南山土地价值较高片区,分散连片分布在原特区外大鹏新区和龙华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片区;第二,建议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加强空间指引和差异化配套政策制定,强化布局面向公共交通和配套的职住平衡导向,突出原特区内外面向存量与增量空间差别化布局等策略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雄飞  胡淑娟  
基于大众点评网POI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特征,形成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型酒店在市域范围内呈现三大梯度的集聚分布,依次是南部集聚区、西部集聚带和市域集聚组团;(2)经济型连锁酒店存在两种空间布局类型,分别是以"如家"和"7天"品牌为代表的集聚型布局和以"维也纳"品牌为代表的分散型布局;(3)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与交通便利度、商业繁华度和品牌差异度密切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董冠鹏  
基于深圳市龙岗区1996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技术和基于公里格网的多元统计方法定量探讨了龙岗区农村居住用地的布局特征、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城镇空间快速扩张的同时,龙岗区农居用地减少有限,且用地地块逐渐破碎与分散化;农居变化是一个大量新建与消失并存的过程,在1996年农居用地消失42%的同时,亦有相近规模的农居新建而成;城镇化对龙岗区农居用地影响显著,消失农居多布局于邻近深圳主城、城镇化进程显著的西南地区;新建农居倾向避开高速城镇化区域,同时在租金利益下集聚于原有城镇空间附近地域;空间要素对农居布局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其中坡度影响最为显著,陡坡地区农居用地显著减少,而交通干线与水系附近则明显增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加那提古丽·卡德尔  王星  孟晓晨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意婷  陈柳云  
在新时代的数字化发展节点,智慧政务服务的改革与发展对政府部门信息孤岛问题、迎合数字化趋势、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智慧政务服务改革的领先性实践案例与主要区级特色模式,总结了深圳市智慧政务服务取得的成效。从完善制度体系促使建设标准化发展、区块链打造透明政府、社交直播走进政务方面分析了深圳市政务服务改革的发展优化举措,促使深圳市政府能更高效准确地进行公共服务与政务治理工作,为政务服务高效高质化和改革中国化提供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2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3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4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奕纯  冯健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赵华甫  黄大全  李佳  赵婷婷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剑伟  
空间布局调整是南平市在新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调整,南平市将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推动区。空间布局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伟  路林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自2004年实施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积极推动产业优化与转型,2004—2008年是北京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布局变化较大的时期。利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北京市各街道及各镇为空间单元,分析了北京市2004—2008年的就业密度空间特征,研究揭示了近几年北京市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总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为单中心扩展,中心城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巨大,南北空间分异明显;从各产业的就业密度演变特征看,北京市制造业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明显,服务业在中心城更加集聚。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家喜  周志翔  李晨  胡兴宜  孙启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血吸虫疫区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的抑螺防病林仍存在空间布局不完善、螺情反复出现的现象。在石首市钉螺孳生环境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钉螺孳生地的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抑螺防病林宜林地和更新区分布研究确定了抑螺防病林的空间布局优化区,以期为完善抑螺防病林建设工程布局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石首市钉螺孳生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线、沟渠、塘堰和滩涂,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4%。钉螺孳生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垸内,占总面积的23.77%。钉螺孳生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型湖泊、长江等永久水体以及城镇用地周围,占总面积的67.49%。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以中幼林为主,面积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80.47%。成熟林和过熟林(更新区)总面积4 512.51 hm~2,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14.05%。另有宜林地2 823.36 hm~2,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优化区总面积为7 335.86 hm~2。其中,23.95%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高风险区,23.22%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中风险区,52.83%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低风险区,是未来几年开展抑螺防病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亮  王婧  
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