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5)
2023(5895)
2022(5293)
2021(4891)
2020(4484)
2019(10669)
2018(10565)
2017(21093)
2016(11723)
2015(13442)
2014(13857)
2013(14106)
2012(13530)
2011(12341)
2010(12531)
2009(11794)
2008(11829)
2007(10869)
2006(9341)
2005(8438)
作者
(36457)
(30847)
(30708)
(29384)
(19537)
(15012)
(14176)
(12111)
(11604)
(10975)
(10502)
(10457)
(9786)
(9769)
(9726)
(9711)
(9658)
(9046)
(8947)
(8892)
(7675)
(7533)
(7516)
(7055)
(6977)
(6920)
(6875)
(6831)
(6288)
(6219)
学科
(55256)
经济(55213)
(29537)
管理(29416)
方法(26427)
数学(23684)
数学方法(23499)
(22188)
企业(22188)
(15540)
(13237)
中国(12433)
地方(12429)
(12229)
(10204)
贸易(10203)
农业(10141)
(9843)
业经(9466)
土地(9398)
(9102)
(8002)
(7325)
金融(7323)
环境(7285)
(7184)
银行(7158)
(7060)
财务(7042)
财务管理(7019)
机构
大学(175341)
学院(173918)
(72778)
经济(71157)
管理(66011)
研究(62347)
理学(56354)
理学院(55642)
管理学(54637)
管理学院(54309)
中国(47438)
科学(39782)
(38972)
(36221)
(33214)
(31806)
研究所(30259)
中心(29918)
业大(29652)
农业(28981)
(27534)
财经(25449)
北京(24625)
(23086)
(23017)
师范(22856)
经济学(22443)
(22270)
(21729)
经济学院(20476)
基金
项目(114159)
科学(88345)
基金(82048)
研究(80313)
(72394)
国家(71827)
科学基金(60049)
社会(49587)
社会科(46922)
社会科学(46901)
(44382)
基金项目(44255)
自然(39958)
自然科(38943)
自然科学(38929)
(38484)
自然科学基金(38207)
教育(36732)
资助(34158)
编号(32977)
成果(26699)
重点(26043)
(25892)
(24946)
(22939)
课题(22812)
科研(22416)
计划(22131)
创新(21596)
教育部(21334)
期刊
(80216)
经济(80216)
研究(48516)
中国(36303)
(32295)
学报(29805)
科学(27621)
(24678)
农业(21628)
大学(21211)
管理(20963)
学学(20026)
(15507)
金融(15507)
教育(14756)
技术(14309)
业经(13015)
财经(12405)
经济研究(12325)
(11965)
问题(11578)
(10679)
资源(10285)
技术经济(9247)
(9169)
统计(9025)
理论(8868)
(8863)
图书(8556)
商业(8135)
共检索到261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摆万奇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们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 ,城镇用地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一种“S”型的增长规律 ,从1980年至2030年是城镇用地变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城镇用地的变化过程中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在总的城镇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后 ,大约从2020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耕地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 ,并逐渐消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培军  潘耀忠  陈晋  王平  周武光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中城镇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洪水的加剧和水土流失的增加; 以乡镇为单元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 由此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相当数量的绿地对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礼  陈晓宏  曾乐春  魏清泉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判别其最大驱动力,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8491,其次为基础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及总人口数量;耕地、林地、荒地、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以1991-1999年间的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灰色系统特征数据序列,选取与其关联系数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数据系列,建立GM(1,6)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1.11%,最小为-0.25%,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3.41%;检验结果表明,2000-2004年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楷  李天宏  钱征寒  
选择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6、2000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估算了深圳市生态服务价值,探讨了土地利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年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7 597×104元,2000年为291 141×104元,2004年为254 466×104元。从1996到200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了23 131×104元,其中湿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水体、湿地、园地产生的价值之和超过了总价值的90%。在各项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废物处理,两者之和约占总价值的40%。从空间上来看,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沈利强  罗平  罗婷文  
通过将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引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系,解决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新增与存量用地供应关系分析,构建基于新增与清退互补的流量管理模型,模型通过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难度系数和新增清退比,调控土地供应来源结构,支撑流量管理。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计划流量模型通过引入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清退比的设置,可提高土地供应能力,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撬动存量用地开发,提升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叶敏婷  王仰麟  彭建  吴健生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白根川  夏建国  王昌全  陈文宽  杨娟  
利用眉山市东坡区1996年和2005年各种地类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借助GIS空间叠置分析和FRAGSTATS的统计功能,分别获得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类空间相邻矩阵,通过将二者结合的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对东坡区1996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转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有的地类都有保持稳定的趋势,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种地类的稳定性最强;②城市和其它建设用地具有超强的抗可逆性,与它们相邻的其它各种地类都有向它们强烈转化的趋势,它们自己能保持极强的稳定性,这充分说明1996年~2005年期间东坡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历着强势推进的过程;③未利用地一方面单向的朝着其它建设用地和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睿璞  关江华  
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3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的演变过程;土地利用系统压力指数总体变化平稳,而系统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垃圾处理率、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性评价综合指数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说明城市环境与土地利用健康状况紧密相关。指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用地政策应注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沈利强  罗婷文  明庭辉  李婉媚  
研究目的: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计划的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设计了基于B/S的开放化、常态化的用地信息采集方案和图文一体化的用地核查方案,引入多部门参与的计划编制模式和土地利用计划实施动态跟踪模型。研究结论:开放式土地利用计划精细化管理系统稳定,操作简便,在深圳市2012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对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任任  周寅康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巨大,乡镇企业占地比例过高;二是城镇发展过程中侵占耕地数量大,且发展速度快;三是在土地高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低,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四是在非农建设用地发展过程中,违法使用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并提出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加强土地管理及完善土地立法等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雪  罗平  李满春  李红旮  龙爱华  
本文从改进传统CA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的角度出发,结合Markov模型的总量预测优势以及CA模型的空间演化优势,提出基于Logistic回归的元胞适应度计算方法等,以此构建开发出扩展CA模型,并基于2000年、2008年ETM影像以及相关辅助数据对深圳市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深圳市变化最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园地,其次是未利用地;②深圳市未来土地利用方式仍将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为主,若继续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耕地保护压力巨大;③经检验,扩展CA模型模拟精度达到83.74%,能够满足反映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廖琦  苏墨  罗罡辉  魏小武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建森  华彦玲  
运用Logistic、PDL模型等多种预测方法研究未来长江三角洲的土地供需状况发现:未来十几年内,长江三角洲土地有开发殆尽的可能,土地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必将经历各种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组合。打破"长三角"各城市界线的"土地联盟",通过"产业链区域分工"、"土地租赁"、"土地股份制"或"有偿等价交换"等土地资源区域共享形式将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资源整合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必然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