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1)
2023(6680)
2022(5759)
2021(5516)
2020(4603)
2019(10312)
2018(10140)
2017(19317)
2016(10884)
2015(12381)
2014(12322)
2013(12055)
2012(11807)
2011(10787)
2010(11282)
2009(10535)
2008(10561)
2007(9898)
2006(9153)
2005(8432)
作者
(34452)
(28691)
(28662)
(27376)
(18876)
(13901)
(12984)
(11129)
(11064)
(10732)
(9875)
(9804)
(9730)
(9536)
(9396)
(9048)
(8733)
(8681)
(8652)
(8395)
(7303)
(7294)
(7100)
(6740)
(6639)
(6591)
(6589)
(6407)
(6075)
(5881)
学科
(40907)
经济(40847)
管理(30541)
(27738)
(22162)
企业(22162)
方法(14142)
(13135)
中国(12565)
数学(11795)
地方(11730)
(11581)
数学方法(11481)
(11335)
(9502)
贸易(9493)
(9488)
(9444)
(9135)
业经(8486)
农业(8384)
及其(7625)
(7201)
银行(7163)
(7032)
金融(7031)
(6899)
理论(6833)
环境(6266)
(6243)
机构
大学(157477)
学院(156878)
研究(63398)
(60921)
经济(59354)
管理(54082)
中国(47734)
理学(44742)
理学院(44082)
管理学(43061)
管理学院(42749)
科学(40638)
(35363)
(34392)
(32960)
研究所(31011)
(30199)
中心(28369)
(26862)
农业(26186)
业大(25083)
(23340)
北京(23009)
财经(22204)
(22123)
师范(21798)
(21480)
(21079)
(20023)
科学院(18794)
基金
项目(98784)
科学(75908)
基金(69656)
研究(69404)
(63361)
国家(62808)
科学基金(51230)
社会(40978)
社会科(38603)
社会科学(38592)
(38323)
自然(35191)
基金项目(35131)
自然科(34281)
自然科学(34265)
(34046)
自然科学基金(33619)
教育(31658)
资助(30647)
编号(28029)
成果(24727)
重点(23153)
(22203)
课题(21312)
(21308)
计划(19645)
(19458)
科研(18986)
创新(18314)
(17926)
期刊
(76399)
经济(76399)
研究(50942)
中国(37713)
(30459)
学报(29813)
科学(26542)
(22505)
管理(22333)
大学(21746)
教育(20914)
农业(20470)
学学(20386)
(18347)
金融(18347)
技术(13272)
经济研究(11797)
业经(11342)
(11167)
财经(11053)
(9654)
(9516)
问题(9413)
国际(9235)
(8358)
图书(8111)
业大(7892)
世界(7756)
(7300)
论坛(7300)
共检索到260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志新  
深圳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对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SWOT矩阵分析,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创业之都、金融创新中心、高端产业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首先,要发挥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造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借助自贸区发展的平台,做出标杆;再次,打造龙头产业,占领产业高端;最后,与粤港澳其他地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闫彩霞  艾忠  郭子豪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领旗手,城市间联动与合作在此率先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充实完善的资源配置,将成为世界航运交易最大的热土。深圳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口岸之一,面临着多项压力,其中包括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湾区内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深圳港要科学定位、协同发展、绿色改造、服务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泽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要想更加自由流通,大湾区法治资源的互通有无是其中关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从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制定适用于大湾区的区际冲突法、完善海关协作机制、健全区际司法互助机制以及构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等法治路径入手,整合各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法治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朋亲  毛艳华  荣健欣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珠三角城市体系的变迁,塑造了广深"双中心"模式。已有研究对"双城"联动发展的意义、业态和路径做了不同层面的剖析,但缺乏基础理论探讨和区域互动的整体审视。文章从城市群中心城市"双城联动"的内涵、理论基础和联动模式切入,系统梳理广深"双城联动"的形成、表现与发展境况,并总结了广深"双城联动"的实现路径。广深"双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着枢纽和综合服务功能,其"双城联动"发展形态,有助于在一个中观理论层次总结中心城市"双城联动"的一般规律和政策举措,进而为当下及未来更多城市群"双城联动"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欣悦   林绮薇   范纹郡   汤勇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但其内部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问题,加强粤港澳跨边界产学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区域边界壁垒,促进大湾区科创一体化发展。基于2010-2021年粤港澳高校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聚焦跨边界产学互动中的高校角色,依据其桥接方式从两个维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分析,结合合作关系强度对高校角色进行划分,重点识别出跨边界产学合作中的守门人角色,并进一步探讨高校角色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合作网络中高校扮演多种角色,其中,守门人角色尚缺乏;不同区域高校的角色分布、合作倾向以及角色演化路径均存在差异,其中,广东高校倾向于开展本地合作,港澳高校在跨边界合作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粤港澳跨边界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耿  
2019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到2022年)及远期(到2035年)发展目标。这是大湾区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新起点,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规划纲要》把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每一个城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志新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在即,研究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策略很有必要。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起到连接香港与广州的作用。文章从外部环境分析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竞争战略,从内部环境分析深圳本身的竞争优势,通过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为例分析深圳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出深圳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从竞争战略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敏  刘人怀  
基于港口业主的物流服务需求和文献分析,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五个主要港口的物流服务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AHP算法和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赋值,建立衡量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云标尺,再通过云模型综合评价"深中通道"影响大湾区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值、熵值和超熵值,改善了港口物流服务评价中随机因素的不足,得出的云模型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力相较于其他指标赋权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研究表明,"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珠海港、中山港进出口集装箱物流通道的重新选择上。具体而言,"深中通道"开通后,珠海北区原转运至珠海港约53%的集装箱货源,以及中山南区原转运至珠海港的全部集装箱货源将完全被"深中通道"分流,约占珠海全港货源的17%和3%左右;中山南区原转运至中山港约35%的集装箱货源将被"深中通道"分流,约占中山全港外贸集装箱货源的8%左右。广州港和东莞港的集装箱港口物流业务则不会因"深中通道"的开通受到较大影响;珠海北部、中山南部或广州港的大宗散杂货源受"深中通道"开通的影响较小,仍保持原有港口物流分布态势。因此,需要大力开拓珠江西岸港口群的腹地资源,改善珠江东岸港口资源分配,提升港口现代物流服务优势,借力港澳,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间的协同合作与差异化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吴贵华  
城市群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web of science科研合作研究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空间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紧密程度日益提高,稳定性逐步增强;(2)广州、香港处于知识创新网络中心位置,但深圳已经成长为知识创新网络的新中心;(3)知识创新网络从"广州-香港"双核结构演化成为"广州-深圳-香港"三角结构,并出现"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湾区东岸创新集聚带趋势,整体呈现"多中心、多节点、多子群"格局;(4)QAP分析表明地理邻近、技术结构邻近、经济邻近、制度邻近、语言邻近对城市间创新合作形成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深圳将成为粤港澳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湾区,应着力强化深圳的创新网络中心地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许明辉  米滢  
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圳作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需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加大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给予分析研判,从长期发展角度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性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创新能级给出建议和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元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深圳作为湾区的地理核心,具有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开放度高等优势,深圳航空(以下简称深航)是本土第五大航空公司,是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研究深圳航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战略布局潜力并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佳艳  司文娟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后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化湾区合作共赢,发挥湾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其在全国改革及创新的引领作用,创新湾区国际化模式等;并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之下,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国际经贸功能、推动空港航运物流联动、助推金融效应叠加等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人口集聚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依据2000~2020年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内部圈层的人口集聚特点,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人口集聚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有近一半的常住人口生活在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的第一圈层城市,且科技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具有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制度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地方过度竞争等,应采取跨境治理机制法制化、创新人才合作模式和精准城市产业定位等政策措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余淼杰  梁庆丰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本文从国际国内的横向对比和历史纵向对比两个角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大湾区发展的四个重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以期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