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5)
2023(6635)
2022(5717)
2021(5220)
2020(4295)
2019(9537)
2018(9496)
2017(16973)
2016(8886)
2015(9527)
2014(9511)
2013(9229)
2012(8171)
2011(7435)
2010(7534)
2009(6813)
2008(6509)
2007(5882)
2006(5203)
2005(4557)
作者
(26227)
(22108)
(21757)
(20539)
(13742)
(10565)
(9774)
(8277)
(8164)
(7777)
(7459)
(7340)
(7171)
(6917)
(6777)
(6704)
(6533)
(6372)
(6231)
(6184)
(5342)
(5326)
(5134)
(4981)
(4867)
(4834)
(4834)
(4808)
(4390)
(4325)
学科
(33085)
经济(33063)
管理(32879)
(30578)
(26291)
企业(26291)
技术(15092)
方法(13648)
技术管理(11542)
数学(11371)
数学方法(11236)
环境(10490)
(10324)
中国(9619)
业经(9135)
地方(8888)
(8145)
(7763)
农业(7236)
(6464)
理论(6410)
生态(5943)
(5866)
(5781)
(5672)
银行(5648)
(5468)
(5285)
金融(5285)
(5092)
机构
学院(125081)
大学(123310)
管理(51358)
(48501)
经济(47469)
理学(44710)
理学院(44191)
管理学(43445)
管理学院(43199)
研究(41685)
中国(30680)
科学(27433)
(26075)
(22127)
业大(21085)
(20137)
(19876)
中心(19774)
(19740)
研究所(18719)
农业(17267)
(16549)
师范(16323)
北京(15927)
财经(15770)
(15563)
(15397)
技术(14872)
(14289)
经济管理(14023)
基金
项目(91535)
科学(73764)
基金(66101)
研究(65999)
(58631)
国家(58142)
科学基金(50689)
社会(42721)
社会科(40659)
社会科学(40650)
(38683)
基金项目(36281)
自然(33280)
自然科(32464)
自然科学(32457)
(32150)
自然科学基金(31938)
教育(30276)
(25672)
编号(24980)
资助(24513)
创新(22889)
重点(21055)
(20432)
(19054)
成果(18783)
课题(18334)
(17778)
计划(17767)
国家社会(17736)
期刊
(53999)
经济(53999)
研究(32908)
中国(29078)
管理(21150)
学报(20154)
科学(19793)
(19163)
教育(15689)
大学(15302)
学学(14370)
(14221)
农业(13380)
技术(13114)
科技(10159)
业经(9637)
(9170)
金融(9170)
(8004)
经济研究(7548)
技术经济(7363)
资源(7358)
财经(7112)
(6425)
问题(6326)
(6263)
(6101)
论坛(6101)
(6020)
图书(5897)
共检索到182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段杰  陈萍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探讨企业创新、创新需求、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关键因素的互动关系及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剖析深圳创新生态系统中人才、资金、政策等关键因素对系统运行的动力作用,并从创新人才引进、R&D经费配置效率、科研资金投入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郝英杰  潘杰义  龙昀光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蒋石梅  张玉瑶  王自媛  闫娜  
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海尔的产品创新流程,探索了非技术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识别出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五大非技术要素——市场、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提出了非技术创新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指出五大非技术要素只有相互协同、共同创新才能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玉辉  
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制度及周边环境要素的总和构成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相似性。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输入亚系统、生产亚系统和输出亚系统,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流动,顺畅的物质流、能量(价值)流、信息流是技术创新系统稳定的基础,创新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特征。技术创新系统也将遵循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系统演化的结果一是系统衰亡或被新的系统所代替;二是在旧有的生态系统中孕育新的生命使原有的生态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娜  王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包含外部环境、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人才五个要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各要素包含的内容和作用,然后阐述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内部一致性模型。本文认为,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调节各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可以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效用最大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任新惠   王佳瑞  
基于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探索UAM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深入剖析参与主体、外部环境和系统资源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UAM创新生态系统由“技术-应用-商业”主体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在政策引领机制、技术驱动机制、场景驱动机制、金融支持机制驱动下,从政府、技术和应用场景层面提出建议,促进UAM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研究结果为发展UAM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和创新UAM相关企业商业模式提供管理启示,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新方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杜勇宏  
在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导致三类主体在功能上实现部分重叠,加之相互合作产生的创新战略与创新实践,在科技服务业的推动下,与创新支持组织一起构成创新群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使三重螺旋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核心载体作用,构建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服务中介等支撑体系。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周常宝  李自立  张言方  
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创意征集与技术共享,给大疆带来的是大量的技术突破与优秀人才。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大疆)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致力于为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大疆以"未来无所不能"为主旨理念,在无人机系统、手持影像系统与机器人教育领域成为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冠凤  陈建安  殷伟斌  
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再到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演进,中国部分城市甚至城区将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完善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着力点。其中,"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是构建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剖析了"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内在机制;分析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做法,归纳了龙岗区促进"四创"联动发展的经验,包括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以创客创业者为主体、市场主导、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等,相关经验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建援  李雅婷  
创新已经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长三角区域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和互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文章运用理论演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地图,包括管理体制、"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五步曲"。本研究将对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辛本禄   耿晶晶   朱成峰  
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协同整合、系统有机演化3个底层逻辑。其次,政府、冰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消费者等创新种群相互作用,结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群落,并与创新环境共生共演,共同构成系统的整体架构。最后,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稳定均衡的生态机制,包括通过供需循环机制激发可持续价值,基于竞合共生机制建立稳定的结构基础,利用创新驱动机制实现整体跃迁升级,借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制度保障,4种机制协同发力,推动系统内生性成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妮  赵晓冬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联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特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内涵与影响要素进行理论阐释,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结合可持续创新种群结构、可持续能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3个维度,重点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建设路径。根据维度要素的不同组合构型,归纳出4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的建设路径;相对于其它要素,创新种群新颖性与政府创新投入对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更重要。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可持续运行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利飞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面向顾客需求,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基于配套技术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系统形成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吸引外部创新,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标准推广机制收割网络外部性带来的丰厚利润,形成生态位决策机制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协调机制防止支持者"用脚投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