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7)
- 2023(5863)
- 2022(5325)
- 2021(5024)
- 2020(4472)
- 2019(10887)
- 2018(10877)
- 2017(21598)
- 2016(11809)
- 2015(13595)
- 2014(14012)
- 2013(14019)
- 2012(13244)
- 2011(12107)
- 2010(12296)
- 2009(11469)
- 2008(11601)
- 2007(10759)
- 2006(9059)
- 2005(8247)
- 学科
- 济(52327)
- 经济(52271)
- 管理(31103)
- 业(30903)
- 方法(24773)
- 企(24443)
- 企业(24443)
- 数学(21875)
- 数学方法(21666)
- 农(14305)
- 中国(11826)
- 财(11548)
- 贸(10650)
- 贸易(10648)
- 地方(10309)
- 易(10300)
- 学(10233)
- 业经(10124)
- 制(9578)
- 农业(9460)
- 和(8244)
- 融(7606)
- 金融(7604)
- 银(7602)
- 理论(7583)
- 银行(7576)
- 技术(7568)
- 行(7203)
- 务(6920)
- 财务(6899)
- 机构
- 大学(176647)
- 学院(174542)
- 济(72577)
- 经济(70924)
- 管理(67890)
- 研究(59111)
- 理学(58327)
- 理学院(57663)
- 管理学(56719)
- 管理学院(56386)
- 中国(43843)
- 京(37057)
- 科学(36610)
- 农(31981)
- 财(31804)
- 所(30556)
- 中心(28126)
- 研究所(27858)
- 业大(26859)
- 江(26617)
- 财经(25515)
- 农业(25332)
- 范(23861)
- 师范(23658)
- 北京(23312)
- 经(23018)
- 经济学(22033)
- 州(21170)
- 院(20605)
- 经济学院(20062)
- 基金
- 项目(113681)
- 科学(88892)
- 研究(83332)
- 基金(81867)
- 家(71042)
- 国家(70494)
- 科学基金(59708)
- 社会(51602)
- 社会科(48756)
- 社会科学(48738)
- 省(44552)
- 基金项目(43915)
- 教育(39025)
- 自然(38644)
- 划(37847)
- 自然科(37732)
- 自然科学(37719)
- 自然科学基金(37073)
- 编号(35301)
- 资助(33540)
- 成果(29666)
- 部(25909)
- 重点(25585)
- 发(24601)
- 创(23820)
- 课题(23667)
- 创新(22292)
- 教育部(22049)
- 科研(22017)
- 大学(21461)
共检索到255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游达明 刘诗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深圳2007—2021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深圳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运用Gephi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深圳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产学研合作率处于较低水平,合作网络密度不断下降、平均路径长度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2)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高校占据历年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企业的创新主体性没有发挥;(3)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联系以北京、江浙沪和深圳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辐射,已基本覆盖全国大多数区域。据此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的3条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武 胡倩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分析揭示网络主体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其中广东和上海的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树祥 褚淑贞 杨庆 庄倩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2005—2019年间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不同时期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揭示:在不同阶段,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表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不断增加,同时网络中心势降低,合作子网络增多;高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高校形成了多个合作子网络,而且有越来越多高校参与产学研专利合作,形成多中心合作网络趋势。因此,提出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需要重视高等院校的作用,同时需要重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产学研 专利合作 网络演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车晓静 吴洁 刘鹏 盛永祥 施琴芬
高校合作网络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的持续互动和演变对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持续创新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211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其专利合作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高校技术研发领域和专利合作网络的共同演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带动了其技术研发领域的发展;技术研发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且技术研发领域的差异使得不同类型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不同;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的技术领域变化受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高校技术研发领域的发展在高校优势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牵引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方炜 戴晟 王莉丽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8所陕西省主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5—2016年间的专利数据,运用软件UCINET 6.0绘制高校之间及其与诸多研究机构、企业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图,系统分析其演化路径与演化动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校在网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演化的动因与网络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的时间点基本契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凤朝 马荣康 姜楠
以中国"985高校"为研究对象,绘制了"985高校"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分析了1985-2009年期间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1,999年以后,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联系迅速增多、连通性越来越强;1985-1998年、1999-2005年和2006-2009年3个阶段,综合类和工科类985高校在高校-高校、高校-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子网中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路径,而985高校所属的区域在区域内与区域间专利合作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模式。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唐恒 高粱洲 刘桂锋
[目的/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法对京津冀专利合作网络的结构进行时空演化分析,能直观的展现该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为京津冀产业转移与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以京津冀地区近9年产学研合作专利为对象,将机构与城市作为分析单元,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时空双重维度的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并进行专利合作网络拓扑空间的时空演化研究,探讨京津冀地区专利合作的主要特征与模式。[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从合作类型来看,该地区以企业间的专利合作为主,其次是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相对较少;(2)从
关键词:
京津冀 产学研 专利合作网络 时空演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汤少梁 刘美娴 钱雨昕 杨彤玲 叶超宇
为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专业化建设,基于该区域内2004—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分析其医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并以6年为时间窗格,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医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21年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合作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合作密度较高的网络,并在不同时期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演化趋势,网络规模与合作频次不断增加,子网络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增长趋势;上海、江苏和浙江发挥排头兵作用,其中以浙江大学为首的高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院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和研究所占据网络的核心地位并逐渐形成多中心合作子网络,而医药大企业并未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激发核心节点带动作用、加强企业主导地位和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度等进一步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冰 张纪海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攻克制约我国国防与经济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举措。为探索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北京市装备制造业2000-2019年军队单位、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联合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经历军民分离阶段、军民融合初步发展阶段,现正处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阶段初期。从结构特性看,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密度逐步降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特征、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从空间分布看,北京与华东、中南地区合作频繁,逐渐形成以北京—陕西、北京—江苏、北京—河南为主的多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连接渠道;从核心节点看,军工高校与军队院校仍是军民科技研究主力,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起重要带动和引领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钰芬 姚天娇 胡思慧
推进ICT产业创新发展是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领域两方面定量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省ICT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呈核心-边缘化结构,具有二步式螺旋式上升的演化特征;网络密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网络中心性对创新绩效存在抑制作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浙江省ICT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鹏 张淑贤
本文采用2006—2014年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模型,并通过分析网络整体以及单个结点的网络位置等结构指标,考察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的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外源结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网络密度则不断降低,网络关系逐渐走向稀疏。网络的凝聚性和中心化程度并不明显,但在逐渐提高,网络的中心与周边不清晰。网络主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并不均衡,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拥有结构洞优势的结点多数是高等院校,企业之间为争夺创新资源存在激烈竞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金岭 方上玮
国际科研合作程度的加深催生了其合作网络的形成,教育学科领域科研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机制亟须深入研究。基于科学网2009-2020年的教育学科国际合著论文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相关工具,构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并对其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体网络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合作网络的规模、联系性与集聚性均有所扩大与增强;在地理空间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加深,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一超多强”格局;在中心-边缘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半边缘层级节点变动明显,但整体等级结构较为稳定;在凝聚子群结构上,教育学科国际网络新进入节点与原有节点在演化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子群。中国教育学科科研积极融入国际合作网络,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影响力均有所提升,未来可拓展与深化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并加强中国教育学科国际科研话语体系建设。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继民 王若佳 曾兰馨 赵怡然 赵常煜
[目的 /意义]从纵向演化与横向区域比较两个维度,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情况,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抓取65个国家20年间近240万条学术论文的跨国合作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论文合著网络。然后从网络整体、核心国家、科研小团体三方面分析该网络现状及演化过程,并对核心国家之间的主要科研合作内容进行探究。[结果 /结论]整体来看,合作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继民 王若佳 曾兰馨 赵怡然 赵常煜
[目的/意义]从纵向演化与横向区域比较两个维度,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情况,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抓取65个国家20年间近240万条学术论文的跨国合作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论文合著网络。然后从网络整体、核心国家、科研小团体三方面分析该网络现状及演化过程,并对核心国家之间的主要科研合作内容进行探究。[结果 /结论]整体来看,合作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窈君 杨艳萍
利用中国1985—2019年粮食产业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实际,将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剖析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主体特征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规模、范围明显扩大;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性及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显著;在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分别担任引领者与主导者、参与者与桥接者以及支持者与服务者。由此提出: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应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使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企业应从纵向延伸、横向扩张和侧向拓展三个维度拓宽创新尺度;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人才交流、学科交叉和技术跨界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