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30)
2023(8261)
2022(6855)
2021(6013)
2020(4761)
2019(10938)
2018(10783)
2017(20779)
2016(11156)
2015(12101)
2014(12271)
2013(12461)
2012(12188)
2011(11232)
2010(11591)
2009(10496)
2008(10355)
2007(9332)
2006(8581)
2005(8073)
作者
(33649)
(28054)
(27882)
(26428)
(17950)
(13338)
(12683)
(10832)
(10774)
(10045)
(9660)
(9285)
(9110)
(8938)
(8862)
(8742)
(8404)
(8051)
(8013)
(7909)
(7221)
(6877)
(6855)
(6404)
(6330)
(6298)
(6219)
(6185)
(5766)
(5550)
学科
(62435)
经济(62388)
(27998)
管理(27523)
地方(23037)
中国(22356)
(20471)
企业(20471)
方法(17230)
(16210)
业经(14805)
数学(14640)
数学方法(14539)
地方经济(12865)
产业(11471)
(11414)
农业(11217)
(10277)
(10271)
(9856)
金融(9856)
(9655)
环境(9548)
(9476)
银行(9456)
(9283)
技术(9135)
(9054)
贸易(9044)
(8586)
机构
学院(165610)
大学(162267)
(74291)
经济(72666)
研究(64744)
管理(60082)
理学(50345)
理学院(49656)
管理学(48936)
管理学院(48606)
中国(47739)
科学(38419)
(36615)
(32716)
(31697)
研究所(29415)
中心(28152)
(27357)
(26526)
财经(24469)
(24215)
师范(23979)
(23853)
北京(23707)
经济学(23213)
业大(22575)
(22034)
(21567)
农业(21106)
经济学院(20798)
基金
项目(106596)
科学(85069)
研究(79280)
基金(75966)
(65792)
国家(65240)
科学基金(55965)
社会(52272)
社会科(49834)
社会科学(49826)
(43449)
基金项目(40272)
(35994)
教育(34574)
自然(33837)
自然科(33004)
自然科学(32999)
自然科学基金(32394)
(31102)
编号(31007)
资助(30247)
发展(25597)
(25167)
成果(24883)
重点(24810)
课题(23336)
(22673)
(22277)
国家社会(21702)
创新(20955)
期刊
(92504)
经济(92504)
研究(55931)
中国(37576)
(26467)
管理(23826)
科学(23514)
学报(22208)
(21735)
农业(18109)
教育(17831)
(17746)
金融(17746)
大学(17004)
业经(16738)
学学(16038)
经济研究(15013)
技术(14786)
问题(13948)
财经(12072)
(10735)
(9584)
(9314)
商业(9238)
现代(8997)
技术经济(8874)
(8526)
世界(8271)
经济问题(8177)
科技(8073)
共检索到266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曲建  彭坚  
未来30年,深圳应实施"湾区发展"战略,以深圳湾为内核,通过沿珠江东岸向两翼扩展,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形成与特大城市定位相匹配,包含传统优势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三位一体"超大型产业综合体。深圳的"内核产业圈"要形成"五体并重"的格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研发设计与加工制造并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现代服务与制造基地并重、都市产业与郊区生产并重。还要加快深莞惠"合作产业圈"建设,构成世界级超大规模产业综合体。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魏义方  张本波  
特大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是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要把握三大重点,即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与人口调整变化相协调,与区域协同发展相促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统筹。同时,面临两大难点,一是有效弥补短板问题,二是破解激励不兼容问题。促进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发展亟待与人口布局调整相结合,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合理、高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逄金玉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彩梅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联合国《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74亿,城市化率达61%;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城市化率达68.7%。2015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7.71亿,这意味着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将分别至少有1.03亿和2.29亿人进城。这些人口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韩兆洲  陈文慧  
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发展遇到了人口密度过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城市病"。本文对我国六座特大城市规划进行了梳理,认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但规划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机理,结合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多中心模式探索中的典型案列剖析,文章提出了新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完善产业链条、人的作用、政府引导及规划的实施持续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2014年12月6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联合承办的201 4特大城市治理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学者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彩梅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涌动,造就了一批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有16个,2020年将达到20个,到2030年将达到23个。特大城市对于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规模扩张,土地等资源面临紧约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特大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姜明君  
特大城市是减排的重要领域。中国特大城市低碳发展中存在消费碳排放量被低估、建筑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低碳出行难、"低碳城市"还处于摸索阶段等困境。因此,亟需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城市之间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特大城市的低碳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叶堂林  林琳  
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类进入崭新的"城市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将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最终向城市功能区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一二三向二三一,最终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本文力图弄清城市空间布局演变与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探寻规律并指导实践。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宋毅成  
从经济规模、结构升级和外向程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特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进行了回顾,在对比CBD发展阶段和外部条件差异、产业选择和区域分工差异、开发模式与要素集聚化差异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CBD差异化发展的特有规律,认为该过程实现是特大城市结构调整的必要阶段。最后,针对特大城市CBD差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管理组织和政府职责转变等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军  潘芳  张若曦  齐元静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三庚  
2012年6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委员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百名专家学者。现将主要与会专家的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特大城市发展形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1.特大城市将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教授指出,中国目前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城市化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这已经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特大城市的形象问题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设计、工具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密集型大城市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均匀空间的比较之中提出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穆献中  徐鹏  胡广文  余漱石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实际,以北京市为例,从耗散结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结构系统的困境,以及造成北京市产业结构失衡的熵增因素,提出产业结构生态化是特大城市未来产业结构演化方向。基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提出通过引入含有负熵流的生态化政策与技术,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等,引起城市产业结构涨落,形成新的稳定结构,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解决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从统计上看,一个地区偏离均衡发展的程度可以表示为该地区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占全国份额与人口占全国份额的偏离程度,区域差异其实就是其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间的不匹配程度。文章使用度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指标,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及其变化,发现区域差距自2003年以后呈现收敛趋势;通过把区域差距分解为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程度变化的相对差异,探讨了区域差距变化的动态机制,发现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由经济聚集度变化所决定,人口聚集度变化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人口流动壁垒的降低,其在缩小区域差距上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