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6)
- 2023(9124)
- 2022(7383)
- 2021(6674)
- 2020(5736)
- 2019(13232)
- 2018(13077)
- 2017(26030)
- 2016(13592)
- 2015(15210)
- 2014(15218)
- 2013(15445)
- 2012(14094)
- 2011(12302)
- 2010(12436)
- 2009(12198)
- 2008(12840)
- 2007(11634)
- 2006(10283)
- 2005(9605)
- 学科
- 业(80749)
- 济(78434)
- 经济(78362)
- 企(75544)
- 企业(75544)
- 管理(62039)
- 方法(39159)
- 数学(31482)
- 数学方法(31409)
- 财(27675)
- 业经(26347)
- 农(22582)
- 务(22448)
- 财务(22444)
- 财务管理(22424)
- 企业财务(21442)
- 农业(16750)
- 技术(16124)
- 中国(15186)
- 制(15179)
- 策(13538)
- 划(13205)
- 和(12770)
- 贸(12272)
- 贸易(12263)
- 企业经济(12174)
- 理论(11966)
- 体(11923)
- 易(11849)
- 经营(11725)
- 机构
- 学院(211201)
- 大学(207128)
- 济(104360)
- 经济(102936)
- 管理(93788)
- 理学(80587)
- 理学院(80043)
- 管理学(79503)
- 管理学院(79106)
- 研究(59228)
- 中国(52074)
- 财(50703)
- 京(40752)
- 财经(40622)
- 经(36979)
- 经济学(32870)
- 江(31629)
- 财经大学(30163)
- 经济学院(29981)
- 商学(28854)
- 农(28820)
- 商学院(28634)
- 科学(27896)
- 中心(27866)
- 所(27616)
- 经济管理(25867)
- 北京(25450)
- 业大(24871)
- 州(24705)
- 研究所(23877)
- 基金
- 项目(129237)
- 科学(106206)
- 基金(99421)
- 研究(98595)
- 家(82372)
- 国家(81636)
- 科学基金(74667)
- 社会(68334)
- 社会科(65183)
- 社会科学(65167)
- 基金项目(52377)
- 省(49151)
- 自然(46178)
- 自然科(45241)
- 自然科学(45233)
- 自然科学基金(44567)
- 教育(44395)
- 资助(41305)
- 划(39114)
- 编号(38453)
- 业(32464)
- 部(30698)
- 创(30675)
- 成果(29497)
- 国家社会(29085)
- 人文(28081)
- 教育部(27947)
- 制(27715)
- 创新(27671)
- 重点(27327)
- 期刊
- 济(116451)
- 经济(116451)
- 研究(64247)
- 财(44602)
- 管理(40383)
- 中国(35020)
- 融(26501)
- 金融(26501)
- 农(26278)
- 科学(23359)
- 财经(22511)
- 学报(20345)
- 技术(19990)
- 业经(19926)
- 经(19339)
- 经济研究(18839)
- 农业(17753)
- 大学(17748)
- 学学(17203)
- 问题(15486)
- 技术经济(14957)
- 贸(13852)
- 财会(12776)
- 商业(12392)
- 业(12224)
- 国际(12187)
- 世界(12052)
- 现代(11431)
- 教育(11057)
- 经济管理(10783)
共检索到318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洪小羽 谢建国 任桐瑜
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本文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资本国内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企业异地投资明显增加,其中,民营企业、小企业、本土企业、竞争性行业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的这种效应尤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投机效应制约资本的国内循环,但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最终使其对资本内循环表现出正向作用。从资本流向看,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资本跨省流动以及省内跨市流动,东部资本更多流向了东部省份,中西部资本更多流向了中西部省份;资本市场开放还有助于资本在城市群内的流动以及资本由城市群内向群外扩散。最后,拓展分析表明,资本国内循环会显著促进地区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辛莹莹 徐培哲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投资效率。进一步检验其作用机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资本市场开放可以通过监督效应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时资本市场开放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即"沪港通"政策实施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关键词:
“沪港通” 投资效率 公司治理 融资约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徐庆美 司登奎 吕学梁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徐庆美 司登奎 吕学梁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京 罗福凯
基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十二五"时期扩大科技创新的制度背景,构建理论模型以分析异质要素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沪深两市2008-2013年度A股企业样本数据探讨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考察了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配置结构如何影响企业成长,进而验证了当前市场环境下二者对企业成长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均衡配置有利于企业成长;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具有协同和均衡效应,二者应共同投资且在要素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不能差距过大。以企业当前发展状况而言,技术资本对企业成长的贡献比知识资本更大,该研究为我国企业成长和优化要素资本配置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荣 马骏 李亚飞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永强 张志远
"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境外资本流入,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进程。借助分批开放部分试点机制提供的实验平台,文章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2011~2018年A股过度负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沪深港通"对企业去杠杆的影响。结论显示,"沪深港通"提升了过度负债公司的去杠杆程度,而且这种提升作用在权益融资较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情形下更加明显。此外,"沪深港通"抑制过度负债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市场地位较低、融资约束较强和香港地区资金参与度较高的公司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引入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进而推进去杠杆战略的稳步实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小芬 邵涵
外源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企业能否进行股权融资、吸收境外资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这一自然事件,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实施"沪港通"会促进国有企业股权融资;(2)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决定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实施"沪港通"对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大小与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3)"沪港通"的实施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促进标的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即拓宽融资渠道,增大资金供给,引入境外资本,增大投资者股票需求,最终降低标的企业融资约束。
关键词:
沪港通 股权融资 融资约束 外部融资依赖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现有文献对“沪深港通”政策影响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将其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建立联系。本文关注以“沪深港通”启动为标志的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出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化的竞争性假说,并进行了PSM-DID检验,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有效降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比重,呈现显著的“去金融化”效应;二是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及高外部融资依赖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这类企业的金融投资比重更大幅度削减;三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在降低企业金融投资比重的同时,增大了其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投资的力度,为企业研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上述结论为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竹 张欣
使用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所有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和信息透明度这两种机制在其中发挥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少,说明会计稳健性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基于所有权性质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强,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和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会计稳健性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的影响及降低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资的负面作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仲兵 王攀娜
利用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启动卖空机制的准自然实验,本文构造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得到,放松卖空管制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具体来看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缓解投资不足;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和面临市场卖空压力更大样本,放松卖空管制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得到,放松卖空管制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正向价值效应。研究发现卖空机制通过股价压力传导增加了大股东监管管理层的动机,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本文对于理解放松卖空管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具有意义,所得结论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了解和评价中国放松卖空管制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
放松卖空管制 投资效率 卖空压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世刚
女性高管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女性高管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高管显著地抑制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在控制了内生性后,女性高管比例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过度投资行为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女性高管在公司决策中的经济后果研究,对提高管理者的异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关键词:
女性高管 过度投资 企业价值 托宾Q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丽 齐荻
"陆港通"政策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创新措施,利用这一自然事件,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陆港通"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实证方法上,构建了多期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表明,"陆港通"的实施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其中对于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于投资不足也起到了缓解效果。进一步的检验发现,"陆港通"的实施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原本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监督程度较弱的样本组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证实了"陆港通"政策通过链接两地资本市场从而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而且为后续"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
“陆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投资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基于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社会责任报告降低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权益资本成本:提升抑或降低?——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规模与绩效相关性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证据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能否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分析师关注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政治关联与债务融资——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基于五因子模型的中国资本市场定价异象——来自流通企业的经验证据
财政分权、企业寻租与地方政府补助——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