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6)
2023(3369)
2022(2608)
2021(2401)
2020(1805)
2019(4222)
2018(4205)
2017(7959)
2016(4285)
2015(4816)
2014(4819)
2013(4617)
2012(4260)
2011(3828)
2010(3908)
2009(3780)
2008(3913)
2007(3500)
2006(3065)
2005(2939)
作者
(12204)
(10084)
(10074)
(9701)
(6551)
(4794)
(4545)
(3921)
(3869)
(3748)
(3401)
(3321)
(3313)
(3236)
(3217)
(3148)
(2982)
(2966)
(2866)
(2832)
(2578)
(2479)
(2422)
(2383)
(2338)
(2216)
(2204)
(1999)
(1997)
(1972)
学科
(19682)
经济(19653)
(13000)
管理(12117)
(10978)
企业(10978)
方法(9281)
数学(7060)
数学方法(6995)
中国(6086)
(5838)
理论(5623)
(5305)
(5124)
劳动(5107)
(5014)
业经(4737)
教育(4259)
农业(3898)
(3548)
(3347)
财务(3343)
财务管理(3339)
(3274)
企业财务(3202)
(3175)
(3124)
贸易(3122)
(3021)
(2813)
机构
大学(66948)
学院(65237)
(28251)
经济(27760)
管理(23584)
研究(20985)
理学(20662)
理学院(20445)
管理学(20121)
管理学院(19998)
中国(15767)
(13964)
(13768)
科学(12234)
财经(11268)
(10273)
(10269)
经济学(9958)
(9356)
研究所(9293)
(9162)
师范(9073)
(8963)
经济学院(8871)
中心(8811)
北京(8530)
财经大学(8501)
业大(8179)
师范大学(7438)
(7384)
基金
项目(41016)
科学(32852)
基金(30914)
研究(30743)
(26445)
国家(26203)
科学基金(22751)
社会(20748)
社会科(19504)
社会科学(19501)
基金项目(15682)
(15251)
教育(15037)
自然(14010)
自然科(13691)
自然科学(13689)
自然科学基金(13456)
(12963)
资助(12439)
编号(12403)
成果(10744)
(9600)
重点(9355)
国家社会(8827)
教育部(8679)
(8556)
课题(8485)
(8287)
人文(8228)
大学(8187)
期刊
(31566)
经济(31566)
研究(20265)
中国(14228)
(11549)
学报(10143)
管理(9391)
教育(9159)
科学(9011)
(7894)
大学(7711)
学学(7217)
财经(6443)
(5605)
经济研究(5472)
农业(4931)
(4811)
金融(4811)
技术(4793)
业经(4454)
问题(4097)
理论(3166)
(3156)
(3112)
商业(3063)
经济学(3023)
技术经济(2946)
实践(2742)
(2742)
世界(2738)
共检索到97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素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这一基石之上的剩余价值学说 ,是系统揭示商品经济社会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支配具体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从《资本论》所运用的抽象法和唯物辩证法中去透彻理解和对待这一科学理论 ,并用以深化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素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揭示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 ,仍然是指导我们研究我国商品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理论。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董刚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其核心是确立了劳动这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价值增值中核心的和唯一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严重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理论的精髓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展和深化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今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邱虹  包青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正确认识劳动二重性学说和社会必要劳动理论以及总体劳动者理论是科学的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段晓光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 ,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坚持这一理论合理的科学的内核 ,发展这一理论尚未得到充分展开的部分 ,放弃陈旧过时的结论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佟亚辉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文章指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锦辉  
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要反对借深化之名,行否定与扭曲之实这两种倾向,要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化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宏图  
一、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所体现的方法是进化论的。这个表述当然是不甚确切的,但却也道出了马克思方法论的实质:他把社会形成看成是演进的,那么构成社会的一切基质,比如,商品、货币、资本乃至生产方式无一不是演进的。熊彼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志华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本——知识,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一些学者错误地提出知识是超额利润的源泉。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知识的价值,情况并非如此,知识商品的价值W= c+ v+ m ,其中c 是知识资本,是不变资本;v 是人力资本,是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仍是人——人力资本的劳动。之所以产生巨额利润是因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知识垄断。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严法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培兆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应当 发展,但不应当穿凿附会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实践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真理的相对性就更明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就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发展过来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发展观以燃烧中的氧气的发现为比喻有个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马克思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罗雄飞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遵循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具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特征,是活的理论和活的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化必须依照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进行体系创新,并通过约束条件的放松重构价值—价格关系。"转形问题"百年争论的根源在于不同理论思想方法的差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接轨",相反,它可以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提供宏观基础。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德云  
(一)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源头。众所周知、劳动价值论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在马克思之前,其 思想的影子最早可溯源至古罗马时期,在前古典时期的有关价值和劳动价值的论述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阿圭那的“公平价格”理论。在古典时期,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不能认识到劳动的两重性,他们的理论不尽完善,如斯密教条及价值定义的二元性等。此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也遇到两大矛盾。他本人及其后继者都无法逾越。在穆勒等马克思斥之为庸俗经济学家的修修补补和马尔萨斯等人的攻击下,使得其理论体系最终宣告瓦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