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5)
2023(5396)
2022(4573)
2021(4296)
2020(3272)
2019(7410)
2018(7221)
2017(12655)
2016(7238)
2015(8227)
2014(8617)
2013(8005)
2012(7309)
2011(6681)
2010(6894)
2009(5841)
2008(5773)
2007(5440)
2006(4812)
2005(4442)
作者
(20229)
(16522)
(16511)
(15779)
(10673)
(8116)
(7784)
(6476)
(6355)
(6235)
(5893)
(5651)
(5537)
(5297)
(5184)
(5174)
(5073)
(4976)
(4854)
(4844)
(4280)
(4055)
(3955)
(3954)
(3841)
(3727)
(3647)
(3631)
(3331)
(3326)
学科
(27178)
经济(27155)
管理(17784)
(14382)
(12352)
企业(12352)
地方(11498)
教学(8443)
中国(7701)
地方经济(7340)
理论(7244)
方法(7185)
业经(6778)
(6513)
教育(6123)
(5642)
(5628)
(5624)
贸易(5623)
数学(5588)
(5511)
数学方法(5403)
(5362)
(4737)
学法(4694)
教学法(4694)
农业(4522)
(4301)
金融(4299)
环境(4277)
机构
学院(97972)
大学(95452)
研究(32654)
(32423)
管理(32096)
经济(31361)
理学(26769)
理学院(26299)
管理学(25667)
管理学院(25463)
中国(24405)
科学(20708)
(20638)
(18089)
师范(17924)
(17489)
(16854)
(16245)
中心(15786)
研究所(14948)
技术(14626)
(14620)
师范大学(14355)
职业(13244)
北京(13218)
教育(12925)
(12287)
财经(12174)
(12123)
业大(11349)
基金
项目(61556)
研究(50371)
科学(47599)
基金(39993)
(34308)
国家(33977)
科学基金(28932)
社会(28303)
社会科(26627)
社会科学(26621)
(26436)
教育(25646)
编号(23532)
(22052)
基金项目(20839)
成果(19702)
课题(17738)
自然(17543)
自然科(17097)
自然科学(17094)
自然科学基金(16748)
资助(15793)
(15225)
重点(14939)
(14616)
项目编号(13716)
规划(13282)
(13141)
(12659)
(12636)
期刊
(42846)
经济(42846)
研究(31116)
中国(26919)
教育(26259)
(13534)
管理(13455)
学报(12387)
技术(12096)
科学(11791)
(10746)
大学(9485)
(8782)
金融(8782)
学学(8286)
职业(7949)
业经(7840)
农业(7153)
图书(6987)
经济研究(6428)
(5995)
论坛(5995)
技术教育(5445)
职业技术(5445)
职业技术教育(5445)
财经(5235)
(5178)
书馆(5035)
图书馆(5035)
问题(5025)
共检索到158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淑卿  
近年来,各国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超越个别学科的通用能力,无法借由任何单一学科养成,跨学科统整的课程因而开始受到重视。事实上,跨学科课程并非新概念,早在2000年初,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校皆曾尝试过课程统整。但是由于统整的课程设计本来就有难度,当时许多学校未能充分理解统整课程的观念,以致出现了许多"为统整而统整"的问题,也招致"浅化学习"的批评。跨学科课程主要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焦点就在于"统整"与"问题探究"。倘若能让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问题,一方面可以统合不同学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科知识得以活化应用。台湾从2019年8月开始实施的十二年一贯新课程,也基于核心素养的前提,再度倡导跨学科统整课程。本文借由两个台湾的跨学科课程案例,通过教师实施与修正课程的过程,分析教师对于跨学科课程中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反思,最后提出有关跨领域课程设计的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黄新宪  
本文通过对台湾庙学相关情况的简要探讨,认为尽管庙学这一独特的文化教育形态是封建政治的产物,但对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至促进社会稳定都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闽台在庙学方面存在的深厚渊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志群  
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取代,这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要想能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山颖  
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对职业教育当前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与学习情境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案例,将其改革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经验加以介绍,起到交流与指导的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曹平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是后发地区企业实现跨越式技术成长的典范。本文首先回顾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并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外围酝酿、官方力量启动、岛内公私产业和技术转移、民间力量促进产业链延伸、借助外力深化DRAM的技术发展;接着,从战略定位与选择、作为技术能力提升关键机制的网络式主动学习、创新性商业模式等三个角度对台湾半导体企业跨越式技术战略进行深入讨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清娟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传播、应用载体的不断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已渗透人类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促进了各领域的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一方面直接导致人们时间与注意力的"碎片化",而在另一方面则为"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创造了条件。就大学教育领域而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由封闭、固定到多元、开放的转变,学习碎片化特征凸显。基于碎片化的学习大背景,微视频课程应运而生。文章将研究对象选定为碎片化学习,基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同时基于此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定量化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计算评价指标综合评定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增俊  
中国台湾课程战后沿袭大陆课程体系,在移植国外经验中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多次颇具特色的改革,其最重大的新世纪变革乃承显数十年课程发展之精髓,纳中外课程变革之精要,融历史、现在及未来之趋向,值得关注探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宗伟  
台湾技专院校推动实施的系科本位课程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其强调产学结合,注重职场导向,突出校际特色,并依据实施效果来决定系科的进退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些做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大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舒常庆  杜克兵  叶要妹  汪念  王滑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教学方式。以林学与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为对象,探讨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案例课程建设设计、案例课程建设措施及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素质;案例教学的体会:顶层设计总前提,教学团队是保证,案例设计是基础,教学过程是关键,考核手段是补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清田  郑又嘉  
本研究是以台湾南部的"南方国中"(化名)作为研究脉络情境的个案,探究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教室层次课程实施,针对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历程、教室层次的学校本位课程实施、经验课程内涵,提出以下结论:南方国中的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历程是以 Skilbeck 的情境分析为架构,倾向于 Glatthorn 方案取向模式,以行政为主导,强调课程领导与课程方案,并且受到组织、信念、人以及社会文化等系统的影响;教室层次的课程实施是以教师的知觉课程为主,以师生的生活经验为媒介,透过师生互动、同侪互动共同创发经验的过程,而学生的课程参与会受到课程内容以外因素的影响;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教室层次课程实施之国中生经验课程是以生活经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茂森  
在我国台湾地区,课程史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台湾地区课程史研究内容范围较为广泛,彰显了课程研究的历史意识、初步形成了研究的学术社群,以及亟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方法论的完善。借鉴台湾的经验,在今后我国大陆地区的课程史研究中,应着力于形成课程史研究的学术社群、增强课程史研究的解释力、拓展和深化课程史研究的内容、采用多元的课程史研究方法论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涵  
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是中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两大主流模式。两种模式在设计上均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建构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它们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特征,但在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序化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均需要较高的框架性教学条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涵  
徐涵在《职教论坛》2015年第15期中撰文,对中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采用的两大主流模式——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共性与差异,以及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中所共同需要的框架性教学条件。学习领域课程是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而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门课程,完成一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金德  刘弘景  
中国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临国际化的强大竞争已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传统产业,或生物科技产业、纳米产业、数字科技产业等各种企业投资家追求的明星产业,皆无法挡住此全球化的浪潮。因此,台湾的产业如何在跨国市场进入、竞争、生存将成为每一家企业刻不容缓的议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志强  邢增艺  施卫华  
台湾金融(银行)改革具有典型的"机构范式"特征,遵循了"机构范式—机构调整—行政主导"的改革逻辑。行政部门在台湾金融(银行)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试图通过银行机构的设限、设量调整实现改革目标。通过对台湾金融改革历程和绩效的考察,本文认为台湾行政主导的金融改革不仅无法实现银行业效率的整体提高,还将衍生其他经济金融问题,如台湾银行业登陆困境等,台湾银行业改革面临范式调整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