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11)
- 2023(14997)
- 2022(12370)
- 2021(11443)
- 2020(9849)
- 2019(22471)
- 2018(22283)
- 2017(42953)
- 2016(22869)
- 2015(25059)
- 2014(24568)
- 2013(23819)
- 2012(21252)
- 2011(18242)
- 2010(18330)
- 2009(16926)
- 2008(16642)
- 2007(14204)
- 2006(12516)
- 2005(11081)
- 学科
- 济(96669)
- 经济(96561)
- 业(93895)
- 企(84929)
- 企业(84929)
- 管理(81536)
- 方法(46257)
- 数学(37822)
- 数学方法(37416)
- 财(33765)
- 业经(31072)
- 农(30923)
- 务(24498)
- 财务(24461)
- 财务管理(24419)
- 制(23811)
- 企业财务(23250)
- 中国(22245)
- 农业(21966)
- 技术(19117)
- 体(18715)
- 划(16718)
- 理论(16715)
- 策(16214)
- 体制(16148)
- 和(15959)
- 银(15949)
- 银行(15922)
- 地方(15658)
- 贸(15351)
- 机构
- 学院(311019)
- 大学(305261)
- 济(135092)
- 经济(132832)
- 管理(130591)
- 理学(112880)
- 理学院(111886)
- 管理学(110395)
- 管理学院(109789)
- 研究(94331)
- 中国(77363)
- 财(65762)
- 京(61918)
- 科学(53366)
- 财经(51804)
- 农(49975)
- 经(47320)
- 江(46633)
- 中心(45567)
- 所(44531)
- 业大(43972)
- 经济学(41376)
- 研究所(39894)
- 农业(38887)
- 财经大学(38536)
- 北京(37624)
- 经济学院(37544)
- 商学(36105)
- 州(35952)
- 商学院(35796)
- 基金
- 项目(209986)
- 科学(169497)
- 基金(156500)
- 研究(156304)
- 家(134617)
- 国家(133411)
- 科学基金(118425)
- 社会(103694)
- 社会科(98536)
- 社会科学(98508)
- 基金项目(83026)
- 省(82292)
- 自然(75380)
- 自然科(73771)
- 自然科学(73755)
- 自然科学基金(72543)
- 教育(72465)
- 划(67545)
- 资助(62333)
- 编号(61969)
- 成果(48158)
- 部(47739)
- 创(47106)
- 重点(46879)
- 发(44713)
- 国家社会(43966)
- 创新(43311)
- 业(42779)
- 制(42147)
- 教育部(42055)
- 期刊
- 济(146817)
- 经济(146817)
- 研究(89900)
- 中国(58069)
- 财(56052)
- 管理(52723)
- 农(45747)
- 科学(40795)
- 学报(40130)
- 大学(32992)
- 学学(31529)
- 农业(31490)
- 融(30679)
- 金融(30679)
- 技术(30239)
- 教育(28316)
- 业经(26258)
- 财经(26126)
- 经济研究(23346)
- 经(22628)
- 问题(19220)
- 业(19093)
- 技术经济(17796)
- 财会(17029)
- 现代(15275)
- 统计(14892)
- 商业(14646)
- 策(14341)
- 会计(14235)
- 世界(14163)
共检索到456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沛华 李军林
以国办发[2016]63号文为政策冲击构造准实验,评估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机制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违规决策与盈余管理行为,进而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即改善内部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是促使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此外,制度完善对企业创新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以监管和约束为主的制度改革并不会起到激励创新的效果。下一步,监管改革需要在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多作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荣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国现阶段分行业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地高于外资企业和行业平均,这与先前文献所得到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完全相反,对固有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为国有企业的效率及改革成就提供了证明。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3~2008年行业加总的国有企业实证核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分解,并与外资企业和行业平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绝对优势,但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故而政策上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激励,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刘刚 黄静波
现有文献未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间效率和企业加总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为深入分析政策对市场结构变化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事实,然后使用OP方法估计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察制造业和国企部门的加总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最后采用GR和DOPD分解方法对国企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期间,制造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0.6%;(2)虽然国企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于民营和外资企业,但加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春瑜
利用PSM匹配样本并结合DID方法 ,本文检验了2018年5月份推出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革通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效率在改革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经济效益和收入公平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研究还发现:在政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企业劳动密集型程度和所处行业竞争度两个因素起到了调节作用。本文首次用数据检验了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的政策影响,为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深化依据。本文提出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更全面地衡量工资制度改革效果,并说明了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丰富了收入分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欣 于善甫
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与资本、劳动以及生产效率直接相关。现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资本增长率不断下跌,原有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的阶段难以为继,要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与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在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背景下,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通过分析要素收入分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来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究其对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得出结论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晔 张训常 蓝晓燕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消除选择性偏差以及异质性偏差后,国有企业改革后全要素生产率(TFP)显著提高,且国有控股型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还略高于完全私有化改革,而非国有控股型混改只在竞争性行业中对企业的TFP有提高作用。同时,与垄断性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大。本文进一步发现,对于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TFP的影响不受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影响,而对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建红 徐建军
利用非参数Ma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8%,并且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和地区差异特征。从时间上来看,除了整顿提高阶段和调整创新阶段TFP的增长率为负以外,其他阶段TFP均实现了增长,并且表现为要素投入驱动和生产率提升双重驱动的特点,其中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占主体;从三大地带来看,乡镇企业TFP从东向西渐次降低;从八大综合经济区来看,北部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乡镇企业TFP增长率最高,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次之,其他四个综合经济地区相对较低。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薛东阳
本文基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和学术界实证研究文献的梳理,分别从宏观层面经济周期以及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完善、中观层面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微观层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本身的优势三个角度探究了2002-2009年国有企业效率提升的原因。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 微观基础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静 彭飞 毛德凤
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及企业个体、总体扭曲指数,分析企业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检验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体企业扭曲指数略有上升;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其他工业行业,国有、集体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比其他企业严重,东部地区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中西部;如企业能够有效消除要素配置扭曲,则工业企业总体TFP可提高25.56%,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提高27.3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白海峰 胡文韬
金融科技创新为金融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33个省份2011—2018年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进而具体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活力和金融科技创新规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科技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加明显,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金融科技创新高于门槛值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才较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惠献波
文章基于融资约束和公司治理视角,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即股权主体多元和股权融合程度越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越高,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对企业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而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弥补制度缺陷,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本研究为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评价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有力证据,对实现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惠献波
文章基于融资约束和公司治理视角,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即股权主体多元和股权融合程度越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越高,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对企业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而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弥补制度缺陷,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本研究为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评价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有力证据,对实现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萌
本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污染物及矿难作为"坏"产出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测算了中国1998-2009年3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坏"产出约束下大多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负增长,但平均来讲企业的生产技术是显著进步的;在考虑环境污染及安全生产规制的两种不同情形下,分别有14家和16家企业发生过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技改和安全投入、管理效率以及滞后一期的技术无效率等因素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GDP煤炭消耗总量以及资本-劳动比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产率指数与人均GDP呈"U"型关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俊青 苗二森
资源错配差异是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构建了资源错配、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微观机制,运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资源错配会形成外生行业壁垒,致使企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边际生产力,直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更高的税率和融资成本会进一步加重资源错配的扭曲效应。(2)当存在行业壁垒时,企业选择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缓解收入扭曲效应,内生地决定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进而导致市场承载过多的低效率企业。这不仅抑制了市场机制对企业的正常更迭效应,还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份额,影响了企业技术投资,最终致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核心指标测度方法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分样本研究还发现,资源错配的改善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丹 张国峰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是中国必须打好的攻坚战。中国在1998年开始施行的两控区政策缓解了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但该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鲜有学者进行考证。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两控区环境管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定量识别了其主导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控区内企业生产率增长幅度显著低于非两控区,表明两控区政策通过提升生产成本阻碍了生产率增长;(2)两控区内低效率企业淘汰比例更高,意味着两控区政策淘汰了效率较低的高污染企业,从而提升区内平均生产率水平;(3)与生产成本的提高相比,淘汰机制对生产率的作用相对较小,即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增长的阻碍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忽略淘汰机制会高估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4)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的作用在高研发密集度与高污染行业、政策执行力较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更显著,地区集聚经济则有助于缓解该政策的生产率负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