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55)
2023(19409)
2022(16467)
2021(15039)
2020(12891)
2019(28979)
2018(28560)
2017(54255)
2016(29715)
2015(33154)
2014(32854)
2013(32015)
2012(29182)
2011(26170)
2010(26410)
2009(24765)
2008(23901)
2007(21185)
2006(18339)
2005(16040)
作者
(87045)
(72817)
(72735)
(68830)
(46129)
(35213)
(32983)
(28555)
(27573)
(25793)
(24711)
(24415)
(23100)
(22835)
(22598)
(22571)
(22013)
(21561)
(21088)
(20990)
(18177)
(17914)
(17860)
(16519)
(16472)
(16143)
(16074)
(15890)
(14715)
(14427)
学科
(133222)
经济(133095)
管理(83960)
(79494)
(65541)
企业(65541)
方法(60571)
数学(53990)
数学方法(53197)
(32021)
中国(31276)
(30868)
(28967)
业经(26630)
地方(26045)
(23139)
贸易(23129)
(22418)
农业(21656)
(21132)
理论(20232)
(19941)
财务(19870)
财务管理(19823)
企业财务(18785)
环境(18194)
(18023)
技术(17660)
(17628)
金融(17625)
机构
学院(424952)
大学(423277)
(175785)
经济(172321)
管理(162108)
理学(141169)
研究(140676)
理学院(139613)
管理学(136725)
管理学院(135963)
中国(103772)
科学(89141)
(87037)
(77330)
(75572)
(71686)
业大(67352)
研究所(65586)
中心(64674)
财经(62915)
(62468)
农业(60102)
(57231)
经济学(54688)
(53837)
北京(53611)
师范(53125)
(50552)
(49321)
经济学院(49245)
基金
项目(290948)
科学(228263)
基金(211759)
研究(203963)
(187152)
国家(185652)
科学基金(159093)
社会(130123)
社会科(123461)
社会科学(123425)
(115188)
基金项目(111255)
自然(105999)
自然科(103672)
自然科学(103642)
自然科学基金(101780)
(96819)
教育(96186)
资助(88108)
编号(81385)
重点(66191)
成果(64479)
(63319)
(61850)
(60627)
科研(56849)
创新(56702)
课题(56253)
计划(54734)
教育部(54271)
期刊
(187628)
经济(187628)
研究(115627)
中国(77489)
学报(73114)
(67321)
科学(64394)
(60883)
管理(58664)
大学(54355)
学学(51769)
农业(45700)
教育(41764)
技术(38325)
(34438)
金融(34438)
经济研究(32088)
财经(31335)
业经(30104)
(26943)
(24477)
问题(23935)
统计(23453)
技术经济(21833)
(21418)
(21223)
商业(19689)
(19444)
科技(19177)
决策(19120)
共检索到609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绚  高笛  郭宇琪  
医师多点执业推广多年来未得到医师的积极响应,新一轮的医改政策对此提出了愈发迫切的要求,因此探求医师多点执业的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分析,而少的数实证研究又缺乏经济学模型的支撑。本文在运用静态和动态劳动经济学模型找到影响医师多点执业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对找到的影响因素加以验证。结果显示,流动成本、职业性人力资本投资偏好以及工作时间这三类因素对医师的多点执业选择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文章研究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劳动供给的变动趋势及其经济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差异纳入劳动供给要素的考察范围,定量评估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总量、有效劳动总量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劳动力要素价格、经济产出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有效劳动供给在达到峰值后的降速将快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的变动,且更具波动性;在以有效劳动衡量劳动供给变动的模拟情景下,21世纪上半叶中国GDP增长率的降速将快于只考虑人口总量或劳动力总量变动的情景;若只考虑劳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文章研究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劳动供给的变动趋势及其经济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差异纳入劳动供给要素的考察范围,定量评估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总量、有效劳动总量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劳动力要素价格、经济产出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有效劳动供给在达到峰值后的降速将快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的变动,且更具波动性;在以有效劳动衡量劳动供给变动的模拟情景下,21世纪上半叶中国GDP增长率的降速将快于只考虑人口总量或劳动力总量变动的情景;若只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而忽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异质性,则有可能低估未来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邓晓岚,王宗军,夏天,骆杰伟  
2001年以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医药制造公司的产业环境由此发生了变化,医药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剧,进而也对医药制造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力势必波及医药制造公司融资行为及资本结构。在此背景下,以2002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2家医药制造行业公司为样本,对决定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行业销售模式变革的前提下,销售费用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长期资本的支持;增长期权对债务融资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规模大的制药公司债务融资能力较强;资产担保价值是长期债务融资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营性现金流量可作为短期债务的一种替代;成长性对中国制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不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利  潘志远  王东霞  
本文针对就业问题,在考察国内关于影响劳动就业文献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三个因素方面选取出可能影响城镇劳动就业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VAR模型对影响城镇劳动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从影响劳动就业的三个因素中提取两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宏观经济因子和技术进步因子。实证表明:影响劳动就业的主因子为宏观经济因子和技术进步因子。在宏观经济因子中,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消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在技术进步因子中,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而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应该将各种促进就业措施相互结合,共同促进城镇劳动就业的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赜琳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邹志明  陈迅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建IFDI和OFDI双向协调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在更高水平上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方法在验证IFDI和OFDI之间存在互动效应的基础之上,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影响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双向FDI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且不同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在我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不平衡发展现象。此外,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滞后效应,技术创新对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受制度质量、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府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对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夏诗园  田新民  
本文使用199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利用SVAR模型对转轨背景下我国国债发行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长短期的动态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短期范围内我国国债对经济具有提升作用,但在长期我国国债规模的持续膨胀将会阻碍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从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我国国债对私人投资存在先挤入后挤出效应,通过我们进一步对模型中各经济变量进行方差分解以后我们发现,从长期角度来看,私人投资比国债对经济和投资波动的解释程度要大,但没有国债对于通货膨胀波动的解释程度大。最后,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转轨时期如何科学管理我国国债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滕飞  霍忻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本文选取1981-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及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相关数据,构建了VAR模型,并且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在短期内两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华  李红涛  
使用1999~2010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工资、就业、物价及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工资上涨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对其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工资上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减弱工资上涨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工资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同时这也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斌  王莹  
以西安市商品房价格研究为例,通过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城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指出住房价格和影响住房供求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分析影响西安住房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提出稳定住房价格的具体建议,同时指出住房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变化趋势。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燕  张建华  
根据13省、直辖市的22个市(县)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单因素模型和有序Probi t模型,从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角度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度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从个人特征来看,月收入、年龄和常去的医院类型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的,低收入、高龄和基层医疗的患者满意度较低;从制度特征来看,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和支付方式中的按病种付费给患者带来较高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另外,在三级医疗仍然存在服务、质量、规模差距的情况下,实行医疗资源整合的地区其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反而是下降的。这些结果可以作为医改的重要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应用的升级和扩展,其所引发的劳资矛盾运动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之中。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呈现规模数据资源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市场流通平台化的新特征,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还使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即资本的逐利性使其趋向于通过智能化生产强制劳动,利用平台规则设定支配劳动,占有用户数据并以此控制劳动,从而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当前,我国劳动资料数字化正在快速推进,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应对机制,推动劳动资料数字化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应用的升级和扩展,其所引发的劳资矛盾运动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之中。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呈现规模数据资源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市场流通平台化的新特征,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还使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即资本的逐利性使其趋向于通过智能化生产强制劳动,利用平台规则设定支配劳动,占有用户数据并以此控制劳动,从而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当前,我国劳动资料数字化正在快速推进,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应对机制,推动劳动资料数字化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琦  
本文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来研究劳动者的收入结构对消费需求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影响,并在我国1978-2009年间的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持久性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消费需求与暂时性收入的相关程度较低。因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本文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收入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增加工资收入比重,稳定劳动者收入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调节能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创新金融工具,让劳动者拥有更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提高财产性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