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9)
2023(10901)
2022(9453)
2021(8655)
2020(7370)
2019(17020)
2018(16953)
2017(32309)
2016(17835)
2015(20221)
2014(20503)
2013(20141)
2012(19175)
2011(17638)
2010(18029)
2009(16934)
2008(16897)
2007(15282)
2006(13690)
2005(12549)
作者
(53561)
(45115)
(44934)
(43356)
(28809)
(21663)
(20614)
(17457)
(16957)
(16198)
(15593)
(15012)
(14617)
(14524)
(14396)
(14079)
(13522)
(13260)
(13069)
(12935)
(11541)
(11245)
(10976)
(10361)
(10347)
(10143)
(10092)
(9686)
(9266)
(8874)
学科
(94942)
经济(94858)
管理(47256)
(44370)
方法(36733)
(36316)
企业(36316)
数学(32704)
数学方法(32432)
中国(21885)
地方(21358)
(21354)
(20127)
(19884)
(18479)
业经(17380)
地方经济(13952)
(13919)
(13830)
金融(13825)
(13520)
银行(13487)
(13295)
贸易(13290)
农业(13029)
(12937)
(12800)
(12331)
(12059)
财务(12038)
机构
大学(268528)
学院(266275)
(121084)
经济(118700)
研究(97979)
管理(95375)
理学(81419)
理学院(80406)
管理学(79026)
管理学院(78492)
中国(72882)
科学(58869)
(56449)
(55959)
(51384)
(47058)
研究所(46472)
财经(43784)
中心(43007)
(41348)
(39622)
经济学(39471)
业大(38684)
农业(36835)
北京(35973)
(35534)
经济学院(35285)
师范(35147)
(34249)
财经大学(32390)
基金
项目(168538)
科学(131824)
基金(122222)
研究(121687)
(106990)
国家(106133)
科学基金(89388)
社会(78618)
社会科(74406)
社会科学(74382)
(65258)
基金项目(63987)
教育(56859)
自然(56586)
自然科(55243)
自然科学(55222)
(54919)
自然科学基金(54281)
资助(50805)
编号(47882)
成果(40480)
重点(38822)
(38434)
(37250)
(34210)
课题(34180)
教育部(32954)
(32923)
国家社会(32835)
科研(32383)
期刊
(141131)
经济(141131)
研究(85493)
中国(53370)
(44846)
学报(44124)
(42314)
科学(39245)
管理(35402)
大学(33101)
学学(31316)
教育(28729)
农业(27489)
(26414)
金融(26414)
经济研究(24043)
财经(23817)
技术(22734)
(20715)
业经(19893)
问题(18492)
技术经济(14874)
(14519)
(14318)
统计(14000)
世界(12997)
(12781)
商业(12357)
理论(12192)
(12167)
共检索到410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陶启智  冯青琛  刘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仅要继续深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措施,也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落实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陶启智  冯青琛  刘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仅要继续深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措施,也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落实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任重  李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任重  李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供给和需求具有同一性,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基于此辩证关系,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提法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供给理论。二者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制度基础、政市关系与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突出。既存在总需求不足与需求转移外溢并存的供需间不对称,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的供需内部不对称;三次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改善的空间依然较大;传统产品供给过剩,以需求为核心、精益求精的新兴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端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的滞后加剧结构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优化经济结构。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树立正确的宏调思路,需求与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投资与转型的关系,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多角度推进科技创新,全力培育供给新优势;以多元化改革为抓手,优化供给端的制度环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丹  王守义  
伟大的经济理论孕育在伟大的经济实践中,伟大的经济实践又必须由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来支撑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改革措施集中体现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微观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宏观的马克思制度演化理论到中观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三个不同视角,对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隐藏在改革思路背后的理论逻辑进行再思考,这种再思考目的是为了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路径,找到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从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斌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是增长速度的下降,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虽然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人均产值和收入还很落后,到我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第二,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在供给的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为这些产品增加需求,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供给的结构来满足外溢的需求,把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当然,通过创新来提供新的产品也可能满足另外一些潜在的需求,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汉斌  武彦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以往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基于此,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时代呼唤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巨轮持续平稳的扬帆起航助力前行。考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唯有此,才能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出发正确解读和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把准脉搏、找准方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威  董德福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政治经济学说的核心概念,是引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现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正确的梳理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供需矛盾,为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炫  邢雷  
中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困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指导,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引导。当前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矛盾,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既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又必须同时进行需求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要持之以恒;而需求侧改革最主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的需求能力,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需并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炫  邢雷  
中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困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指导,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引导。当前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矛盾,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既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又必须同时进行需求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要持之以恒;而需求侧改革最主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的需求能力,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需并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天睿  唐栋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是新时期政治经济学说的核心概念,是引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现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正确的梳理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供需矛盾,为实现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凤义  曲佳宝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理解尚不一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的分析仅仅反映交换领域关系,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注重研究供求背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西方经济学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似乎都是在交换领域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只能"调节"价格而不是"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的真实经济关系是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又调节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宏观领域研究的供求分析只是总量问题,并不区分个量与总量在性质上的差别,更没有认识到数量背后深层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社会再生产在"数量"的背后还包括了结构和比例问题。其重要启示在于:认识供给侧不能停留在交换领域的供给数量,而是要深入生产领域的生产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视需求侧;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质量法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经济改革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为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刻把握这一改革的科学内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当代先进技术基础上建立结构合理、循环通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社会体系中,核心是由生产与流通构成的经济活动,其他非经济活动是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和保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按照社会体系中不同活动的性质进行安排,充分发挥它们在体系中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条件正面临历史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的变化,按照变化了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制度保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牛建国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迅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数字经济进行分析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数据要素转化为数据产品的过程是赋予"人的数据"以使用价值、赋予"物的数据"以劳动属性的过程。数字经济挖掘和激发了商品的创造力,极大地拓展了商品的来源与范围,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产出被广泛地商品化了。数字经济的"革命性"通过对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扬弃"而得以体现,但数字经济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属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周期问题。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促进人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3日,公开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