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8)
- 2023(5086)
- 2022(4089)
- 2021(3626)
- 2020(2684)
- 2019(5882)
- 2018(5573)
- 2017(10181)
- 2016(5209)
- 2015(5905)
- 2014(6023)
- 2013(5929)
- 2012(5894)
- 2011(5683)
- 2010(5917)
- 2009(5607)
- 2008(5228)
- 2007(4717)
- 2006(4564)
- 2005(4365)
- 学科
- 济(50830)
- 经济(50801)
- 地方(15764)
- 管理(13786)
- 地方经济(12209)
- 方法(12067)
- 数学(10757)
- 数学方法(10697)
- 中国(9801)
- 业(9477)
- 学(8611)
- 业经(8346)
- 企(7239)
- 企业(7239)
- 农(6812)
- 经济学(6269)
- 环境(6053)
- 发(5434)
- 制(5230)
- 融(5122)
- 金融(5122)
- 产业(4985)
- 和(4954)
- 农业(4933)
- 体(4769)
- 财(4662)
- 资源(4480)
- 及其(4374)
- 策(4336)
- 总论(4287)
- 机构
- 大学(87673)
- 学院(87481)
- 济(48976)
- 经济(48175)
- 研究(35878)
- 管理(29132)
- 中国(26334)
- 理学(24274)
- 理学院(23960)
- 管理学(23622)
- 管理学院(23444)
- 财(19749)
- 科学(19041)
- 京(17892)
- 所(17866)
- 经济学(17006)
- 研究所(15991)
- 财经(15504)
- 经济学院(14866)
- 中心(14756)
- 江(13977)
- 经(13936)
- 院(12630)
- 范(12117)
- 师范(12048)
- 北京(11465)
- 财经大学(11243)
- 科学院(11098)
- 社会(11007)
- 农(10760)
- 基金
- 项目(51889)
- 科学(41026)
- 研究(39586)
- 基金(37769)
- 家(32251)
- 国家(31975)
- 社会(28379)
- 科学基金(27068)
- 社会科(26894)
- 社会科学(26887)
- 省(19538)
- 基金项目(18803)
- 教育(17324)
- 划(15921)
- 资助(15140)
- 编号(14732)
- 自然(14326)
- 自然科(13943)
- 自然科学(13939)
- 自然科学基金(13671)
- 发(13156)
- 国家社会(12563)
- 成果(12501)
- 济(12358)
- 经济(12255)
- 重点(12090)
- 发展(11447)
- 部(11376)
- 展(11289)
- 课题(11143)
共检索到147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孕育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伟大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严密完备的系统逻辑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正是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任务、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共同富裕的实践旨归与造福世界的实践使命的统一,是回答历史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既继承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源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借鉴中华文明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全爽 乔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 数字经济 逻辑 网络强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文 唐教成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深刻理解和领悟共同富裕,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地阐释。从理论逻辑看,劳动是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贯彻按劳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有机统一,进而揭示出共同富裕是以“劳动逻辑”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通过提出“先富与后富”,为共同富裕奠定生产力基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优化生产关系。从实践逻辑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定鑫 戴丽
从经济学话语形式看,"习近平经济思想"属于学术界对党中央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念的学术性称呼,她本身存在三个逻辑层面。其中,"前提层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批判性审视与宏观预判,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赖以创立的实践条件或认识论前提;"目标层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目的的揭明,解决了当代中国经济学"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层面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民对生产品(消费品)的新层次;"实践操作层面"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生产方式或直接行动举措,突出了当代中国经济学"怎样生产"层面问题之重要性。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上述逻辑层面的分析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果的学理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建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有机融合体,是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重逻辑: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抽象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的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的融合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性质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的相互嵌入、交叉渗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与体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融合的融合体;三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更好地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梦倩 潘金刚
共享是马克思的理论价值追求,也是其要实现的理想社会目标。纵观马克思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共享思想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批判、不公平社会现象剖析的基础上,也体现在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论畅想中,因此,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依据马克思共享思想的逻辑生成脉络,分别从立场转向、视角转变和批判转化等不同维度分析马克思共享思想从萌芽、创立到发展成熟的转向逻辑过程,这是揭示马克思共享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旨趣的关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朴雪涛
"大学中国模式"是我国大学独特发展理念、独特制度安排和独特发展经验的综合体。它已得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证明。其基本特质是:大学理念超越了"政治论"与"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外部治理形成了"强中央与强地方"、"强政府与强大学"并存的分权模式;动力结构形成了"四力合一"的系统;内部治理体现了集中领导与分布式管理的结合;发展策略上坚持实践理性和渐进式改革。大学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效应,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文化自觉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大学中国模式 大学理念 大学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阳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城乡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逻辑。要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在互促互融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可馨 姜婧
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提升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效能的挑战中,我国当前正积极构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重维度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格局的人民性、世界性、文明性,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经济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建宁
党的二十大重申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经济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引擎。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对中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理论依循、现实逻辑、价值意向是理解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思维方法,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清晰的逻辑理路,明确了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的两重独特现实、实现“第二次结合”、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情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