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0)
2023(9059)
2022(7353)
2021(6802)
2020(5899)
2019(13216)
2018(13465)
2017(27095)
2016(14504)
2015(16368)
2014(16229)
2013(16539)
2012(15305)
2011(13588)
2010(13970)
2009(13756)
2008(14029)
2007(13047)
2006(11957)
2005(10898)
作者
(41017)
(34375)
(34305)
(32340)
(21535)
(16328)
(15310)
(13387)
(12938)
(12357)
(11666)
(11281)
(11116)
(10657)
(10460)
(10297)
(10102)
(9939)
(9933)
(9922)
(8576)
(8523)
(8345)
(7925)
(7852)
(7801)
(7746)
(7537)
(6860)
(6814)
学科
(83725)
(69035)
经济(68946)
(66428)
企业(66428)
管理(55702)
(45032)
农业(29783)
方法(28698)
业经(27920)
(24990)
数学(21366)
数学方法(21305)
中国(19786)
(18335)
财务(18329)
财务管理(18314)
(17915)
企业财务(17375)
技术(15700)
(14919)
(14060)
贸易(14049)
(13784)
(13596)
(12444)
(12280)
(10930)
银行(10919)
经营(10625)
机构
学院(222892)
大学(213898)
(103643)
经济(101971)
管理(94466)
理学(81125)
理学院(80514)
管理学(79823)
管理学院(79430)
研究(66018)
中国(57182)
(48794)
(48071)
(43236)
财经(38391)
农业(36262)
科学(35105)
(34897)
(34710)
业大(33746)
(32525)
中心(31302)
经济学(30803)
经济管理(28596)
研究所(28544)
经济学院(28069)
财经大学(27737)
(27040)
北京(26928)
商学(26638)
基金
项目(134979)
科学(108708)
研究(105032)
基金(99689)
(83501)
国家(82552)
科学基金(73111)
社会(70874)
社会科(66917)
社会科学(66902)
(54034)
基金项目(53432)
教育(45290)
编号(44244)
自然(43723)
自然科(42729)
自然科学(42720)
(42396)
自然科学基金(42031)
资助(39089)
成果(34482)
(34469)
(31236)
(31105)
(30360)
(29217)
国家社会(29200)
重点(28617)
(28450)
创新(28120)
期刊
(125770)
经济(125770)
研究(65393)
(52168)
中国(43155)
(39356)
管理(36879)
农业(34984)
业经(28071)
科学(27996)
(25988)
金融(25988)
学报(25782)
大学(21706)
学学(21076)
技术(19692)
财经(19525)
问题(18028)
(17925)
经济研究(17901)
(16852)
农村(14214)
(14214)
技术经济(14193)
农业经济(13959)
教育(13523)
世界(12988)
商业(12795)
(12510)
经济问题(12301)
共检索到341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成林  
一、导言 分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经济学命题,现在重新提出来,主要是因我国当前农业剩余劳力转移存在着一种漠视分工的倾向。且有人提出前段农业劳力转移所带来的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并危言中国农村将会发生第三次农业劳力逆转。其实,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才开始。198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在业人口的比重仍在70%以上,现在转移出来的劳力还只是一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石维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实证研究石维君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估算,目前我国有4.2亿农村劳动力,除了已经转移的外,仍有约1.2亿剩余.由于人口基数大,预计到2000年农村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成林  
一、催人深思的七大信号 近几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1978年到1986年,全国农业人口比重年平均下降速度只有0.256%,慢于世界平均水平,转移的劳力比农业新增劳力要少。同时期,全国新增农业劳力7648万人,比转移出去的劳力多1600多万人。更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东山  郭犹焕  
农村剩余劳动力需求变化与农业劳动力基期比重、农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率、全国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时间(年)等四个因素有关。采用钱纳里模型,假定今后30年我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4%的条件下,予测至202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现在的58.73%下降到24.61%,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将新吸收1421万个劳动力。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瑞颜  
80年代以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剩余劳力开始由农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延续了几千年的封闭型就业结构逐步出现分化。从1980年到1989年湖南益阳地区所辖四县两市已有51.63万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了第二、三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劳力比例构成由1980年9.2∶0.5∶0.3变成了1989年的6.7∶2.6∶0.7;但从1989年底开始,随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姜玉琛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引发剂,家庭副业、乡镇企业、集市贸易越来越活跃,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有了很大提高。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1987年,在全部8950多亿元的农业社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为4594亿元,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现在我国农村劳力近五分之一已转入农村各项非农产业。这些脱离种植业的农民除就地改变从业方向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克仁  
湖南益阳地区自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改革以来,农民的生产能量得到释放、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力剩余度增大。数量可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了转移的新要求;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小城镇的崛起,使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成为了现实。该地区共有农村人口406万人,农村劳动力164万名。1978年全区从事农业的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却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1952年为88%,1984年为66%,1990年为55%,绝对量从1952年的1.8亿增长到1990年的4亿左右,增长2亿多。据统计,到1991年底,我国农村约有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适时地正确处理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关系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丽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