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89)
- 2023(4885)
- 2022(4434)
- 2021(4117)
- 2020(3795)
- 2019(8528)
- 2018(8500)
- 2017(15430)
- 2016(9144)
- 2015(10406)
- 2014(10371)
- 2013(9865)
- 2012(9329)
- 2011(8375)
- 2010(8692)
- 2009(7895)
- 2008(7836)
- 2007(7133)
- 2006(6149)
- 2005(5551)
- 学科
- 济(34451)
- 经济(34406)
- 业(21044)
- 管理(20990)
- 方法(17909)
- 企(17099)
- 企业(17099)
- 数学(16164)
- 数学方法(15787)
- 中国(9580)
- 学(8983)
- 农(8499)
- 财(6899)
- 地方(6610)
- 理论(6328)
- 融(6143)
- 金融(6142)
- 贸(6112)
- 贸易(6110)
- 易(5870)
- 业经(5807)
- 银(5725)
- 银行(5694)
- 制(5541)
- 行(5471)
- 农业(5326)
- 和(5167)
- 技术(4873)
- 环境(4462)
- 教育(4396)
- 机构
- 大学(127245)
- 学院(125904)
- 研究(47917)
- 济(46503)
- 经济(45416)
- 管理(44909)
- 理学(38423)
- 理学院(37914)
- 管理学(36748)
- 管理学院(36513)
- 中国(33834)
- 科学(32455)
- 京(28027)
- 农(27841)
- 所(26347)
- 研究所(24451)
- 业大(23024)
- 农业(22126)
- 中心(21574)
- 财(20694)
- 江(19408)
- 北京(18043)
- 院(17466)
- 范(16942)
- 师范(16633)
- 财经(16467)
- 技术(16451)
- 州(15729)
- 省(15344)
- 经(14900)
- 基金
- 项目(88854)
- 科学(67217)
- 基金(61378)
- 研究(60878)
- 家(57137)
- 国家(56208)
- 科学基金(45365)
- 省(36522)
- 社会(35537)
- 社会科(33511)
- 社会科学(33501)
- 划(31356)
- 基金项目(31190)
- 自然(31024)
- 自然科(30319)
- 自然科学(30308)
- 自然科学基金(29734)
- 教育(29171)
- 资助(27421)
- 编号(24008)
- 重点(21009)
- 成果(20581)
- 发(19172)
- 部(18888)
- 计划(18844)
- 课题(18573)
- 创(18442)
- 科研(17584)
- 科技(17543)
- 创新(17219)
共检索到188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莫日馆 肖述 秦艳平 张跃环 马海涛 喻子牛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瑞海 于红
于2014年6月,以经过2代家系选育和2代群体选育共连续4代选育的壳金长牡蛎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成功构建25个全同胞家系,同时以未经选育的壳色即普通灰白色的个体子代为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壳金长牡蛎选育家系各生长性状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其中在幼虫期不同日龄,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和存活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2.27%~16.67%和1.72%~9.40%;在稚贝期各阶段,壳金长牡蛎所有家系壳高、壳长、总重量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04%~19.79%、6.56%~17.78%、10.44%~32.92%...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家系 生长 存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莫日馆 肖述 秦艳平 张跃环 马海涛 喻子牛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野生香港牡蛎天然采苗的2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指数D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和1.755选择强度,利用截头法进行深凹壳型香港牡蛎的群体选育;分析了幼虫期、中间培养期、养成后期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发现,选择组的壳高和壳型指数D均大于对照组,遗传参数估算值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幼虫期,壳高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63±0.167、1.678%±0.416%、0.207±0.095,中间培养期分别0.639±0.115、7.618%±2.666%、0.364±0.065,养成后期分别为0.668±0.179、8.861%±3.072%、0.381±0.102。养成后期,壳型指数D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748±0.066、9.090%±0.565%、0.426±0.038。研究结果为培育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丛日浩 李琪 葛建龙 孔令锋 于红
本研究分析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白壳色、黑壳色、金壳色和紫壳色4种壳色家系各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及成贝生长和存活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浮游阶段10日龄后,金壳色和紫壳色家系壳高显著高于白壳色家系和对照组(P<0.05);稚贝阶段40和100日龄紫壳色家系壳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60日龄白壳色家系壳高显著小于其他家系(P<0.05);成贝阶段金壳色家系壳高和总重显著高于白壳色和黑壳色家系及对照组(P<0.05)。浮游阶段15和20日龄紫壳色家系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420日龄紫壳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雪磊 李琪 孔令锋 于红 于瑞海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g2(a)家系及具有明显生长和存活优势的g19(B)和g28(C)家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得到包括3个自交组(aa、BB、CC)和6个杂交组(aB、aC、Ba、BC、Ca、CB)共9个壳金长牡蛎实验组,分析各实验组在幼虫期及稚贝期不同日龄的各生长指标和存活性能,并评估了杂交组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整个培育阶段,大多数杂交组在不同生长时期均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其中,浮游幼虫期5日龄,所有杂交组的壳高和壳长均显著大于自交组(P<0.05);10日龄后,杂交组CB、BC和aC的壳高显著大于相应的自交组(P<0.05),杂种优势明显...
关键词:
长牡蛎 壳金 生长 存活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于瑞海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杂交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近江牡蛎 杂交 生长 存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
关键词:
长牡蛎 选育 壳高 壳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雪磊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采用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壳金性状和生长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长牡蛎第4代壳金选育品系(F4)。本实验以F4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构建了25个长牡蛎壳金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生长到9月龄时30个个体壳金性状颜色参数和生长性状,分析了2类性状的表型变异,并对壳金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壳金性状颜色参数L*、a*、b*、ΔE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09、0.69±0.19、0.30±0.13、0.38±0.15;L*、a*、b*和ΔE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25~0.37、–0.1...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遗传力 遗传相关 生长性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雨露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是结合群体选育与种内群体间杂交方法,以壳色性状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系。本研究以第1代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G_(1))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建立了48个混养家系,共获得863个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了系谱分析,并基于REML法评估了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863个个体中有851个个体被准确鉴定其所属家系;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壳色性状颜色参数指标a~(*)(红绿轴色品指数)、b~(*)(黄蓝轴色品指数)和ΔE(色差)等均具中高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0.47±0.23、0.42±0.21、0.56±0.29;4个颜色参数指标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范围分别为-0.79~0.86、-0.45~0.48;壳色性状与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较低,分别为-0.33~0.17、-0.04~0.11。本研究表明在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育种过程中,对壳色性状进行选育可以得到预期的改良效果。此外,壳橙性状与生长性状应分别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协同选择,以实现同时改良两个性状的目的。
关键词:
长牡蛎 壳色 生长性状 微卫星 遗传参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邢德 李琪 张景晓
以经过连续4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壳白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选育系为亲本,通过巢氏平衡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混合养殖,采用微卫星多重PCR技术进行家系鉴定,基于REML法估算24月龄壳白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壳白长牡蛎品系壳高、壳长、总重、壳重、L*(明度)、a*(红绿轴色品指数)和b*(黄蓝轴色品指数)的遗传力为中高等水平,依次为0.35±0.13、0.18±0.09、0.20±0.09、0.16±0.08、0.16±0.08、0.27±0.11和0.1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许波 李琪 孔令锋 于瑞海 于红
为了培育壳色性状优良且生长性状良好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系,本研究以5个壳黑第四代家系和5个壳白第四代家系的成贝为基础群体,利用截头法对壳高进行选择,构建了壳黑和壳白快速生长系第一代群体,分析了两个选育群体的壳高和活体体重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长牡蛎收获的490日龄,壳黑群体和壳白群体选择组壳高较对照组壳高分别提高(9.83?1.68)%和(9.97?1.87)%,体重分别提高(10.16?3.64)%和(11.36?1.96)%。两选育群体壳高的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53?0.09)和(0.405?0.111),体重的平均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秦艳平 张跃环 周颖力 武祥伟 彭敏 喻子牛
以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生产成本等为指标,比较了CB、6-DMAP两种化学试剂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及受精卵密度等4种因素对香港牡蛎三倍体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在温度2830°C、盐度1525,受精卵密度为2.0×108个/L条件下,采用0.5 mg/L的CB在受精后1518 min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 min,可产生100%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53.16%63.00%,D形幼虫孵化率为47.32%53.09%,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53,生产成本为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三倍体 CB 6-DMA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喻子牛 闫喜武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长牡蛎(♂)杂种在北方沿海养殖中期能否产生种间杂种优势,在分析了早期杂种优势的基础上,以9个香港牡蛎自繁家系、9个长牡蛎自繁家系作为对照,以45个种间杂交家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估了中期杂种存活、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杂种潜力及其优势。结果发现:1对于存活性状而言(360日龄),香港牡蛎存活率较低仅为9.09%,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90~180日龄);长牡蛎存活率居中为51.26%,存活力下降主要原因是繁殖后夏季高温致死(360日龄);而种间杂种的存活率相对较高为87.64%,表现出明显的存活优势,其杂种潜力hp=2.72,杂种优势H=189.88。2对于生长性状而言(3...
关键词:
香港牡蛎 长牡蛎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怀平 张国范 刘晓 阙华勇
2002年春季,利用国内现有的海湾扇贝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养殖群体A和B的种贝为材料,采用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两种交配策略,建立了海湾扇贝的自交系和杂交系。实验由AA(A♀×A♂)、BB(B♀×B♂)、AB(A♀×B♂)、BA(B♀×A♂)四个组组成。杂交使两个表型性状———生长和存活都得到了改良。就生长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5.34%、养成阶段为21.17%;杂交组AB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35.53%(幼虫期)和43.32%(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35.13%(幼虫期)和12.34%(养成阶段)。就存活而言,两个杂交组的存活率都高于相...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家系 杂交 自交 杂种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