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8)
- 2023(9044)
- 2022(8215)
- 2021(7785)
- 2020(6534)
- 2019(15260)
- 2018(15438)
- 2017(30146)
- 2016(16411)
- 2015(18532)
- 2014(18650)
- 2013(18340)
- 2012(16332)
- 2011(14535)
- 2010(14207)
- 2009(12773)
- 2008(12114)
- 2007(10310)
- 2006(8856)
- 2005(7474)
- 学科
- 济(63263)
- 经济(63191)
- 管理(45063)
- 业(42955)
- 企(35920)
- 企业(35920)
- 方法(31000)
- 数学(26927)
- 数学方法(26622)
- 中国(16650)
- 农(16443)
- 财(14646)
- 学(14520)
- 地方(14493)
- 业经(13708)
- 农业(10963)
- 理论(10712)
- 和(10560)
- 贸(10503)
- 贸易(10497)
- 环境(10218)
- 易(10144)
- 技术(9976)
- 制(9397)
- 务(9316)
- 财务(9252)
- 财务管理(9238)
- 划(8812)
- 教育(8719)
- 企业财务(8714)
- 机构
- 大学(226241)
- 学院(224452)
- 管理(93864)
- 济(84923)
- 经济(82933)
- 理学(82459)
- 理学院(81551)
- 管理学(80158)
- 管理学院(79763)
- 研究(72805)
- 中国(51618)
- 京(48168)
- 科学(47523)
- 财(36682)
- 所(35983)
- 业大(35375)
- 农(35318)
- 研究所(33246)
- 中心(32515)
- 江(30992)
- 财经(30338)
- 北京(30131)
- 范(30111)
- 师范(29840)
- 农业(27684)
- 经(27643)
- 院(26968)
- 州(25445)
- 经济学(24290)
- 师范大学(24274)
- 基金
- 项目(163246)
- 科学(127754)
- 研究(118650)
- 基金(118083)
- 家(102708)
- 国家(101869)
- 科学基金(87808)
- 社会(73074)
- 社会科(69167)
- 社会科学(69149)
- 省(64152)
- 基金项目(64141)
- 自然(58580)
- 自然科(57202)
- 自然科学(57190)
- 自然科学基金(56113)
- 划(53979)
- 教育(53685)
- 编号(48876)
- 资助(48534)
- 成果(38639)
- 重点(35988)
- 部(35309)
- 发(34503)
- 创(33875)
- 课题(32937)
- 创新(31512)
- 科研(31415)
- 大学(30250)
- 项目编号(30249)
共检索到309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逵 张晓莉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关键词:
淮盐运输线路 聚落类型 聚落分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岚 李新建
江苏沿海分布着一系列由古代两淮盐场治所发展而来的"淮盐场治聚落",其演变经历了起源、草创、定型、鼎盛和分化五个阶段,自然地理、制盐技术、盐业制度和基础设施对其聚落建制、空间格局、商业化和市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对淮盐场治聚落遗产进行研究与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郜红娟 韩会庆 罗绪强
山区乡村聚落演化机制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山区公路对乡村聚落变化的驱动机理,以贵州省麻江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乡村聚落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对山区不同地貌的公路沿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整个研究区(行政单元)相比,公路影响范围内乡村聚落景观快速增加,景观趋于破碎化和形状复杂化。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呈现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2)距公路越近的缓冲区,景观格局变化更加剧烈。在3个公路距离缓冲区,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都呈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3)在0~1 500 m距离缓冲区,低坡度的乡村聚落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
明长城 军事聚落 空间演变 历史沿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
明长城 军事聚落 空间演变 历史沿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海贤
本文从交通与城镇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轴线地区、大都市区内区域交通与城镇互动的一般规律,认为在高度城市化的发展走廊沿线,区域交通与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相互促进。在城镇群体空间形成发展初期,区域综合交通组织以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为核心,同时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交通走廊的形成;在城镇群体空间走向成熟过程中,区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对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城镇空间紧凑发展、集约利用资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了多中心大都市区、网络化的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贾雨田
聚落形态研究是城乡规划的基础研究,是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和管理政策的前提工作。当前学术界对于小城镇聚落形态的研究存在缺乏一手调查、定量测定不足、尚无全国层面系统分析等问题。采用全国121个镇的一手调研数据,应用聚落地理学理论,从土地利用、空间肌理、建筑形式等三个方面,构建量化指标,对小城镇建成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镇区平均紧凑度要高于主要城市,紧凑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S"规律;(2)街道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平原地区小城镇线密度和面密度均较高;(3)土地利用整体空间分布存在较高不均衡性,呈现局部集聚状态,居住用地均衡程度要高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4)土地利用平均混合度相对于城市和县城来说较低,镇区空间尺度越大、经济水平越高,则混合度越高;(5)镇区建设用地平均人口密度远低于全国城镇的整体水平,受地形影响,丘陵地区小城镇人口密度要高于平原和高原地区;(6)建筑以平房和二三层的楼房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多层建筑占比较大的镇主要是处于丘陵、山地的镇,建筑在功能安排上具有高度复合特征,空间邻近性和功能混合型居多。总之,我国小城镇聚落形态的特征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性和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李小建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城乡聚落规模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基于1972—2015年豫东平原地区的聚落斑块数据,运用城市/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欠发达平原农区聚落斑块规模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豫东平原聚落呈现出斑块总面积、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增加,斑块数量逐渐减少的特点。(2)研究区域内城镇聚落规模增长较快,其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逐渐上升,且1995—2015年拟合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位次靠前的城镇聚落在体系中的优势更为凸显。(3)区域乡村聚落符合负指数位序—规模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1972年以来,其拟合曲线斜率逐步变大,说明较大的乡村聚落稳步增长,较小的聚落不断减小。(4)区域内规模相对较大的聚落斑块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节点上。(5)对不同规模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所在地邻近距离的分析发现,同一年份不同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逐渐增加,说明研究时段内小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弱于较大规模聚落;不同年份同一等级聚落到县/区中心的平均邻近距离从Ⅰ级到Ⅴ级聚落则有所下降,说明较大规模聚落与中心的空间联系逐渐增强。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豫东平原地区城镇聚落、乡村聚落规模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合理规划城乡聚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洁 徐培玮
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沿线区域的潜在优势得以发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对京平高速沿线农村城镇化发展条件及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按照各地优势资源的不同,探讨了各种城镇化类型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类型 对策 高速沿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新平 黄岚 章春华
本文以产业性质、产业构成为依据,将浏阳大瑶镇的非农业聚落划分为11类6型。讨论了大瑶镇非农业聚落的集聚与集镇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①大瑶镇商业聚落的中心集聚效应是非农业聚落在集镇中心和沿交通干线集聚的形成基础,是大瑶集镇快速形成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②大瑶镇工业聚落是非农业聚落的主体,其相对分散的布局间接推动了大瑶集镇的发展
关键词:
大瑶镇,非农业聚落,集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鲁寒宇 陈玲娟 张兆钦 许凯
为研究轨道交通网络下常规公交线路的最优布设,考虑乘客出行行为,建立了双层模型。下层模型中,考虑候车时间、走行时间、票价、拥挤度、换乘次数等因素,以巢式Logit(NL)模型计算出行选择概率,利用MSA算法求解线路分配流量;以候车时间最少和运行成本最低为下层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不同时段最优发车间隔;上层模型中,以乘客总候车时间最少、客流周转量最大、乘客出行成本最少、公交车辆运行成本最少为上层目标函数,带入下层模型的客流量求得最优线路组合,最后利用算例对该方法进行论证,模型和算法能较好的解决所研究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传开 康江江 潘泽瀚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950~2018年人口城市化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规模快速提升,城镇化率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当前差距依然较大,突出表现为欧洲与亚洲、非洲国家之间的差异;沿线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快速增加,具有明显的大城市优先发展趋势;到2035年,“一带一路”沿线城镇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还将大幅增加,亚洲与非洲的大城市具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未来可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积极分享中国城镇化发展经验,将城镇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与沿线城市积极开展友好交流,积极深化城镇化领域的合作。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城镇化 城镇体系 发展潜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曹秀婷 林涛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郊高速公路的建设保证了城郊之间人流物流快速通达,也推动了沿线小城镇的发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外环线以西的高速公路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对沿线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出入口地区进行辐射,并且这种带动作用受制于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基础,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与其他交通方式结合,以发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向郊区转移的作用。高速公路对出入口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后性。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出入口 小城镇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玉 包磊
提出了一种基于灾变算子以及改进BP神经网络的山区旅游快速物流运输路径优化算法,通过路径灾变算子反馈限制加权算法优化网络配送,在BP神经网络中融入非线性改进方法,优化旅游物流网络中堵塞路径,获取具有最佳性能的旅游物流路线。实验结果说明,该方法增强了物流配送网格调度效率,极大促进了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