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5)
- 2023(10709)
- 2022(8918)
- 2021(8162)
- 2020(6336)
- 2019(14694)
- 2018(14525)
- 2017(26039)
- 2016(15038)
- 2015(17069)
- 2014(17340)
- 2013(16541)
- 2012(15950)
- 2011(15184)
- 2010(15756)
- 2009(14193)
- 2008(13714)
- 2007(12394)
- 2006(11553)
- 2005(10928)
- 学科
- 济(81627)
- 经济(81562)
- 管理(32953)
- 中国(29974)
- 业(28593)
- 地方(27222)
- 方法(21498)
- 教育(20217)
- 企(20141)
- 企业(20141)
- 数学(18589)
- 数学方法(18445)
- 农(17703)
- 学(16857)
- 地方经济(16101)
- 业经(15651)
- 发(14598)
- 理论(12652)
- 农业(12581)
- 环境(11694)
- 融(11255)
- 金融(11254)
- 发展(10949)
- 展(10822)
- 制(10678)
- 贸(10510)
- 贸易(10498)
- 财(10485)
- 银(10391)
- 银行(10377)
- 机构
- 大学(215242)
- 学院(214916)
- 济(91594)
- 经济(89360)
- 研究(87980)
- 管理(69573)
- 中国(59866)
- 理学(57909)
- 理学院(56946)
- 管理学(55876)
- 管理学院(55442)
- 科学(51149)
- 京(49293)
- 所(44958)
- 范(41061)
- 师范(40842)
- 研究所(40400)
- 财(39207)
- 中心(36659)
- 江(35241)
- 教育(33870)
- 师范大学(33518)
- 北京(33092)
- 院(31725)
- 农(31409)
- 财经(30282)
- 经济学(28955)
- 州(28407)
- 经(27271)
- 业大(26526)
- 基金
- 项目(130923)
- 科学(104613)
- 研究(103574)
- 基金(90078)
- 家(77399)
- 国家(76553)
- 社会(65332)
- 科学基金(64305)
- 社会科(61634)
- 社会科学(61622)
- 教育(54004)
- 省(52832)
- 基金项目(46794)
- 划(46354)
- 编号(43559)
- 自然(37664)
- 成果(37450)
- 自然科(36673)
- 自然科学(36664)
- 资助(36084)
- 发(36043)
- 自然科学基金(35951)
- 课题(35436)
- 重点(31457)
- 部(29844)
- 发展(29793)
- 展(29298)
- 年(28978)
- 规划(27683)
- 创(26534)
- 期刊
- 济(117997)
- 经济(117997)
- 研究(82894)
- 中国(57702)
- 教育(55406)
- 农(29405)
- 科学(28366)
- 学报(27821)
- 管理(27597)
- 财(27533)
- 技术(23732)
- 大学(22245)
- 融(20378)
- 金融(20378)
- 农业(20116)
- 学学(19489)
- 经济研究(19328)
- 业经(17797)
- 问题(16181)
- 财经(15880)
- 职业(15211)
- 经(14017)
- 发(13174)
- 坛(12009)
- 论坛(12009)
- 世界(11070)
- 技术经济(11040)
- 贸(10969)
- 业(10612)
- 技术教育(10361)
共检索到360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宝军 郭莉 丁三青 杨自立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共轭"视角分析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共轭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解释,建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揭示其共轭机理,并基于共轭理论对淮海经济区4个典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职业教育与城市共轭发展的政策建议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及其变化;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林柄全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林峰
高等职业教育是破解中原经济区1建设难题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目标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破解城镇化难题。中原经济区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定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原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东显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机遇,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重点,实现人才结构的转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树立现代职教理念,加大经费投入,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罗哲 李怡欣 李俊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发挥其引导与支持作用,修补立法缺陷,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全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成渝经济区 政府角色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腹部,行政区划上色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安徽省的蚌埠,阜阳、淮北、宿县,山东省的泰安、枣庄、日照、济宁、临沂、菏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要求相比,山东半岛七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体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从职教资源整合、专业布局调整、推进校企合作、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互动发展。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善信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小康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论证了建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困难的经济学原因在于资本积累、分配和使用的属地化和城乡户籍行政隔离制度,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淮海经济区 中心城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先运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向前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并就围绕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健康有效的良性运转,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阐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关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辉 苑桂鑫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2005年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乡人口比例、地域特征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通过改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教体系,加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放宽职教人才的户籍制度限制等措施,可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仁祥 沈正平 马晓冬
文章首先构建用来测度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求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其主要结论为:(1)大多数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值偏低;(2)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得分有较大差距,徐州城市竞争力得分最高,排名前5位的徐州、临沂、枣庄、济宁、泰安与其后诸城市差距甚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