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5)
- 2023(8356)
- 2022(6994)
- 2021(6170)
- 2020(4873)
- 2019(10953)
- 2018(10756)
- 2017(20136)
- 2016(10591)
- 2015(11861)
- 2014(11974)
- 2013(12026)
- 2012(11768)
- 2011(11158)
- 2010(11548)
- 2009(10681)
- 2008(10317)
- 2007(9290)
- 2006(8754)
- 2005(8396)
- 学科
- 济(73038)
- 经济(72986)
- 管理(25280)
- 地方(25176)
- 业(23674)
- 中国(20218)
- 方法(17715)
- 农(16026)
- 企(15974)
- 企业(15974)
- 地方经济(15730)
- 数学(15283)
- 数学方法(15212)
- 业经(14494)
- 学(13081)
- 农业(11652)
- 发(11396)
- 融(10734)
- 金融(10733)
- 环境(10439)
- 银(9795)
- 银行(9786)
- 行(9666)
- 贸(9625)
- 贸易(9613)
- 制(9440)
- 易(9115)
- 财(8541)
- 发展(8268)
- 展(8245)
- 机构
- 学院(164045)
- 大学(161256)
- 济(80221)
- 经济(78700)
- 研究(68281)
- 管理(55857)
- 中国(51390)
- 理学(46034)
- 理学院(45370)
- 管理学(44749)
- 管理学院(44429)
- 科学(39818)
- 京(35793)
- 所(35604)
- 财(33522)
- 研究所(31908)
- 中心(29307)
- 农(27635)
- 江(26372)
- 经济学(25818)
- 财经(25669)
- 院(24357)
- 范(23880)
- 北京(23756)
- 师范(23683)
- 经(23061)
- 经济学院(22779)
- 科学院(21702)
- 业大(21450)
- 州(21306)
- 基金
- 项目(100095)
- 科学(78622)
- 研究(74541)
- 基金(70989)
- 家(61981)
- 国家(61456)
- 科学基金(51420)
- 社会(49420)
- 社会科(46920)
- 社会科学(46912)
- 省(39764)
- 基金项目(36917)
- 划(33043)
- 教育(32175)
- 自然(30282)
- 发(29584)
- 自然科(29446)
- 自然科学(29439)
- 编号(29099)
- 自然科学基金(28866)
- 资助(28747)
- 发展(24321)
- 展(23940)
- 成果(23757)
- 重点(23391)
- 课题(22004)
- 部(21415)
- 国家社会(20920)
- 创(20241)
- 创新(19128)
共检索到276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颖 陆玉麒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1995—2008年人均GDP和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严重且空间惯性强,形成了以成都市为核心的发达区及川北、渝东北落后地带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占主导且极化趋势有所加深。川渝内部差异和五个次级经济区之间差异及成都经济区内部的差异分别是成渝经济区总体差异的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的主要贡献者。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长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区域经济 发展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林柄全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宝军 郭莉 丁三青 杨自立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共轭"视角分析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共轭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解释,建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揭示其共轭机理,并基于共轭理论对淮海经济区4个典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职业教育与城市共轭发展的政策建议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及其变化;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金成 李博雅
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艳华 马立平 王丙参
研究目标: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评价。研究方法:针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构造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偏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探究经济指标间的真实关系。运用上述新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等级相关系数度量各地区在不同时刻排名的相关性及两种数据变换方法排名的一致性。研究发现: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比较稳定,省际差异显著存在,且呈现轻微的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差异也显著存在,但呈现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稳中有进,其中长江中游进步最为明显;北部沿海协同发展初见成效,但内部差距仍然很大;相对而言,东北退步明显;黄河中游发展参差不齐;大西南和大西北发展依然滞后。研究创新:主要是方法上的创新,本文提出的两种新的聚类与评价方法,方法稳定有效,新的地区差异测度指标适用范围更广。研究价值: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并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腹部,行政区划上色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安徽省的蚌埠,阜阳、淮北、宿县,山东省的泰安、枣庄、日照、济宁、临沂、菏泽、...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鸿昌
在肯定了河南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根据中央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定位,提出了加快并优化投资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
投资领域 投资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沈立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沿海"第四圈",近年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区位和战略优势显著。北部湾经济区无论是城市群组团发展、跨区交通合作还是持续发展,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此,需要形成区域金融集聚中心、搭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区域金融创新基地,构建立体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金融发展 金融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陆昱
本文以东部的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西部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区为例进行分析指出,拥有"基础性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之所以没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根源在于没有像东部地区那样拥有"创造性资源"优势。要提升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在重视利用"基础性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创造"创造性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八大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春燕 薛鹏 刘邵权
经济发展可决定一个地区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格局,探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为评价单元,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将其划分为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5个等级,进而运用多元变量回归分析探究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区位及交通3者是造成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远离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坡度大的山区,交通通达性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而,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赛 帅红 李荣荣
以洞庭湖33个区市县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量图分析法,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本底、经济发展政策、市场活跃程度,进而提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统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空间差异 产业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