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96)
- 2023(11795)
- 2022(9579)
- 2021(8439)
- 2020(7169)
- 2019(16441)
- 2018(16216)
- 2017(31623)
- 2016(17361)
- 2015(20038)
- 2014(20702)
- 2013(20534)
- 2012(19318)
- 2011(17649)
- 2010(18183)
- 2009(17182)
- 2008(17115)
- 2007(15724)
- 2006(14333)
- 2005(13324)
- 学科
- 济(98070)
- 经济(97988)
- 管理(47094)
- 业(42824)
- 方法(33392)
- 企(32358)
- 企业(32358)
- 数学(29415)
- 数学方法(29110)
- 地方(26159)
- 中国(26128)
- 农(23631)
- 业经(19045)
- 学(18966)
- 财(18401)
- 制(15890)
- 农业(15838)
- 地方经济(15004)
- 贸(14265)
- 贸易(14256)
- 易(13660)
- 环境(13207)
- 融(12858)
- 金融(12856)
- 银(12761)
- 银行(12736)
- 和(12350)
- 发(12295)
- 行(12146)
- 体(11340)
- 机构
- 大学(266070)
- 学院(265942)
- 济(119625)
- 经济(116967)
- 研究(98276)
- 管理(95406)
- 理学(80175)
- 理学院(79153)
- 管理学(77705)
- 管理学院(77203)
- 中国(74276)
- 科学(59292)
- 京(57408)
- 财(53127)
- 所(51256)
- 研究所(46028)
- 农(45854)
- 中心(44575)
- 江(42398)
- 财经(41584)
- 经济学(38282)
- 业大(37949)
- 经(37364)
- 北京(36905)
- 范(36292)
- 师范(35996)
- 农业(35638)
- 院(34720)
- 经济学院(34209)
- 州(33672)
- 基金
- 项目(165851)
- 科学(129270)
- 研究(120855)
- 基金(118827)
- 家(103463)
- 国家(102630)
- 科学基金(86488)
- 社会(77813)
- 社会科(73617)
- 社会科学(73592)
- 省(64541)
- 基金项目(62586)
- 划(54391)
- 教育(54112)
- 自然(53820)
- 自然科(52455)
- 自然科学(52441)
- 自然科学基金(51432)
- 编号(48724)
- 资助(48465)
- 成果(40490)
- 发(38370)
- 重点(37980)
- 部(36142)
- 课题(34666)
- 创(32848)
- 国家社会(32429)
- 发展(31238)
- 科研(31103)
- 创新(30962)
- 期刊
- 济(144999)
- 经济(144999)
- 研究(86430)
- 中国(52313)
- 农(42587)
- 财(41554)
- 学报(40338)
- 科学(37666)
- 管理(34923)
- 大学(30038)
- 学学(28289)
- 农业(27889)
- 融(26953)
- 金融(26953)
- 教育(24469)
- 经济研究(23323)
- 技术(23251)
- 财经(21729)
- 业经(21643)
- 问题(20973)
- 经(18915)
- 技术经济(14967)
- 贸(14936)
- 业(14688)
- 统计(13651)
- 现代(12904)
- 世界(12890)
- 国际(12756)
- 商业(12516)
- 资源(12433)
共检索到417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善信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小康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论证了建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困难的经济学原因在于资本积累、分配和使用的属地化和城乡户籍行政隔离制度,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淮海经济区 中心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治伟 孟卫东
对于成渝经济区这种典型的增长极开发模式,选取合适的次级中心,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章章借助空间引力模型找出区域次级中心的候选城市,并根据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进而确定了遂宁、南充、自贡和宜宾为成渝经济区的次级中心城市,并据此对各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仁祥 沈正平 马晓冬
文章首先构建用来测度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求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其主要结论为:(1)大多数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值偏低;(2)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得分有较大差距,徐州城市竞争力得分最高,排名前5位的徐州、临沂、枣庄、济宁、泰安与其后诸城市差距甚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水红 曾菊新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幸
利用外资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基础设施、引资方式等方面存在对利用外资的不利影响因素,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外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应找准定位,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利用外资 中心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丽萍 欧向军 曾晨 乔沙沙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林柄全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宝军 郭莉 丁三青 杨自立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共轭"视角分析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共轭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解释,建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揭示其共轭机理,并基于共轭理论对淮海经济区4个典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职业教育与城市共轭发展的政策建议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及其变化;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向前 黄种杰
泉州是福建省确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通过分析泉州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泉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经济、贸易经济、石化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关键词:
泉州 台湾 经济合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小兵 邱立新
根据山东省蓝色经济区6城市1996~2010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能源结构差异性较大,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部分城市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有部分城市二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正确处理能源消费与城市化的关系,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促进蓝色经济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郭宝华 李丽萍
基于概念解析的视角,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理论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中心城市 基础概念 形成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曾鹏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是广西经济整体提升的"发动机"。目前,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既有优势,也面临着挑战,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结构体系优化的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发现关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系统聚类技术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的职能结构的划分的分析内容在国内还没有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就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的起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幸 周建胜 张丽玲
从东盟引进FDI一直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外资的一支重要力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东盟FDI存在着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不均衡。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应紧抓新的机遇,明确其总体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发展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样化措施,共筑平台,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引进东盟FDI。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东盟FDI 中心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青海 张国钦 崔胜辉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