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4)
2023(10181)
2022(8307)
2021(7414)
2020(5588)
2019(12746)
2018(12283)
2017(22713)
2016(12354)
2015(13612)
2014(13601)
2013(13311)
2012(12589)
2011(11611)
2010(12005)
2009(10900)
2008(10828)
2007(10020)
2006(9117)
2005(8504)
作者
(36278)
(30317)
(30192)
(28291)
(19356)
(14454)
(13471)
(11675)
(11581)
(10917)
(10418)
(10008)
(9850)
(9638)
(9510)
(9366)
(9047)
(8874)
(8749)
(8734)
(7551)
(7495)
(7464)
(6939)
(6896)
(6881)
(6738)
(6725)
(6185)
(6060)
学科
(57543)
经济(57495)
管理(33664)
(32493)
(24704)
企业(24704)
中国(23104)
地方(21928)
(17327)
业经(15100)
方法(13674)
农业(12147)
(12132)
地方经济(11544)
数学(11061)
数学方法(10903)
(10364)
银行(10343)
(10282)
环境(10169)
(10131)
(10094)
金融(10093)
(10053)
贸易(10041)
(9614)
(9219)
技术(9114)
(9059)
发展(8853)
机构
学院(177107)
大学(171563)
(71503)
经济(69605)
研究(67243)
管理(63941)
理学(53059)
理学院(52342)
管理学(51561)
管理学院(51198)
中国(50554)
科学(40259)
(38533)
(34054)
(31903)
研究所(30494)
中心(29763)
(29383)
(29266)
(26783)
师范(26544)
(24964)
北京(24893)
(24281)
财经(24171)
业大(23954)
农业(22581)
(21801)
(21694)
师范大学(21056)
基金
项目(112887)
科学(89001)
研究(86054)
基金(78286)
(67986)
国家(67341)
科学基金(57327)
社会(54367)
社会科(51566)
社会科学(51555)
(46491)
基金项目(40912)
(39089)
教育(38780)
编号(35970)
自然(34725)
自然科(33897)
自然科学(33888)
自然科学基金(33212)
(31791)
资助(30339)
成果(29328)
课题(27183)
重点(26163)
发展(25803)
(25332)
(24006)
(23306)
创新(22406)
(22318)
期刊
(93464)
经济(93464)
研究(58015)
中国(44595)
(29553)
管理(26497)
教育(25662)
科学(24571)
学报(23800)
(22459)
农业(20334)
(19451)
金融(19451)
大学(18141)
业经(17457)
学学(16900)
技术(16674)
经济研究(14012)
问题(13334)
财经(11304)
(10644)
(10401)
(9907)
现代(9712)
(9450)
商业(9110)
(9099)
论坛(9099)
国际(8733)
科技(8664)
共检索到291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浩  沈正平  李新春  
淮海城市群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促进这一城市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其作为我国东中西联动发展重要纽带、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重要支点的巨大作用。文章梳理了学术界、政府界对淮海城市群的相关论述,分析了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的主要优势及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应全球化发展大趋势和体现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基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龙头效应、聚合效应、放大效应,明确了淮海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定位;最后,从提升整体功能角度提出了加快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及重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推进产业、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一体化建设,以及将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浩  沈正平  李新春  
淮海城市群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促进这一城市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其作为我国东中西联动发展重要纽带、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重要支点的巨大作用。文章梳理了学术界、政府界对淮海城市群的相关论述,分析了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的主要优势及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应全球化发展大趋势和体现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基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龙头效应、聚合效应、放大效应,明确了淮海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定位;最后,从提升整体功能角度提出了加快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及重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推进产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浩  李新春  
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国家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特别强调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培育和规划。淮海城市群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典型的省际边缘合作型城市群。本文系统回顾了淮海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协同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问题导向出发,提出了未来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大道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森  卢紫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作为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对一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功能、产业配置功能以及空间布局等是影响城市群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国内外一些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群关乎一国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发展环渤海城市群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博雅  肖金成  马燕坤  
区域合作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群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城市之间的合作进展显著,但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区利益难以协调、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为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与城市间加强合作,应坚持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上级政府引导调控作用;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对接;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完善合作规划,构建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政策体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周艳  曹晓鑫  戴天乐  
本文基于对联动发展机理的分析,构建了"港口—临港产业—城市"三元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贡献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八大港口城市在2005-2017年间复合系统的发展度和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临港工业经济子系统发展度水平均较低,临港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港口-临港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八大港口城市三子系统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互动作用关系;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相对偏低,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龚晓菊  申亚杰  
城市群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新疆地区天山北坡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了天然的城市群,并且在"一带一路"战略上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天山北坡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对于新疆和"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天山北坡城市群产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对发展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颜姜慧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已被认为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共赢的有效途径。淮海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区位特征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徐连同城化发展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既是淮海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徐州、连云港两市自身发展的诉求。本文借鉴基于信号博弈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模型,分析城市协同发展的博弈过程,认为建立长效沟通渠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协作收益并确保收益合理分配是促进徐连同城化发展的有效政策,也是破解淮海城市群发展缺乏强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颜姜慧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已被认为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共赢的有效途径。淮海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区位特征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徐连同城化发展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既是淮海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徐州、连云港两市自身发展的诉求。本文借鉴基于信号博弈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模型,分析城市协同发展的博弈过程,认为建立长效沟通渠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协作收益并确保收益合理分配是促进徐连同城化发展的有效政策,也是破解淮海城市群发展缺乏强集聚力核心问题的政策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端端  
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迭代升级。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国内城市群的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和城市群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逐渐清晰。基于城市群和产业群相互影响促进的框架,以及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特征的分析,建议优化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完善城市群空间规模和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科技竞争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评价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文献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分布结构、城市产业分工与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城市群建设的3个重要维度,这3个维度的发展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集聚效应、外部性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对城市群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抓好这3个维度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的制度创新,优化大湾区城市群规模分布结构,推动不同城市之间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关系,并实现城市群公共产品的协调供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鸿雁  
面对世界范围的太平洋经济圈城市间的竞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应该站在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安全的战略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中国沿海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格局。首次提出了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的"嵌入性结构关系"格局的大沿海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新人文区位论"、"区域性结构空洞"等全新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打破传统沿海城市的区位观,建立广义沿海城市区位概念,推广沿海城市的"新人文区位"再造体系,建立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制度型地域结构关系,扭转中国沿海与内地间存在的"区域性结构空洞"和"区域性产业结构空洞",寻找一种全新的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创新道路,构建一个全新的国家安全型可持续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新平  李慎典  孙双峰  
多个城市组合而成的城市群(或城市复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区域农业的发展具有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的多种优势。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该区农业发展具有靠近农业科技发达地带、自然资源与条件优越、农业物质装备与原有生产基础良好和农产品市场容量及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后,该区域农业应成为湖南外向型农业基地、湖南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基地、城郊都市农业基地和湖南农产品加工基地。相应的农业发展途径为: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科技园区体系,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全区农业的高效发展;调整发展重点,培植新的高效产业;建立农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