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1)
- 2023(15164)
- 2022(12995)
- 2021(11953)
- 2020(10172)
- 2019(22870)
- 2018(22567)
- 2017(43330)
- 2016(23541)
- 2015(26200)
- 2014(25688)
- 2013(25651)
- 2012(23503)
- 2011(21480)
- 2010(21322)
- 2009(19529)
- 2008(18635)
- 2007(16169)
- 2006(14276)
- 2005(12406)
- 学科
- 济(111247)
- 经济(111149)
- 管理(66078)
- 业(60068)
- 企(47966)
- 企业(47966)
- 方法(44818)
- 数学(39269)
- 数学方法(38909)
- 农(26926)
- 学(25616)
- 地方(24784)
- 中国(24021)
- 业经(22259)
- 财(21171)
- 环境(19258)
- 农业(18372)
- 贸(17273)
- 贸易(17266)
- 易(16694)
- 和(15869)
- 制(15302)
- 地方经济(14937)
- 理论(14408)
- 技术(14219)
- 划(14091)
- 融(12955)
- 金融(12954)
- 务(12812)
- 财务(12751)
- 机构
- 大学(340327)
- 学院(339767)
- 济(141859)
- 经济(139103)
- 管理(131909)
- 研究(121656)
- 理学(115288)
- 理学院(113927)
- 管理学(111901)
- 管理学院(111328)
- 中国(87443)
- 科学(79265)
- 京(72546)
- 农(65373)
- 所(63144)
- 财(58664)
- 研究所(58497)
- 业大(57652)
- 中心(53148)
- 农业(51768)
- 财经(48125)
- 江(47673)
- 北京(45536)
- 院(43858)
- 经(43797)
- 范(43464)
- 师范(42929)
- 经济学(42889)
- 州(38622)
- 经济学院(38497)
- 基金
- 项目(241147)
- 科学(187724)
- 基金(174973)
- 研究(168020)
- 家(156420)
- 国家(155195)
- 科学基金(131078)
- 社会(106502)
- 社会科(100961)
- 社会科学(100932)
- 省(94123)
- 基金项目(93754)
- 自然(87714)
- 自然科(85538)
- 自然科学(85515)
- 自然科学基金(83939)
- 划(79748)
- 教育(74501)
- 资助(71520)
- 编号(66233)
- 重点(54658)
- 发(52537)
- 部(51723)
- 成果(51187)
- 创(49600)
- 科研(46491)
- 创新(46431)
- 计划(46110)
- 课题(45338)
- 国家社会(44163)
- 期刊
- 济(156193)
- 经济(156193)
- 研究(96772)
- 学报(62655)
- 中国(58723)
- 农(58606)
- 科学(55377)
- 管理(46896)
- 大学(45597)
- 学学(43750)
- 财(41776)
- 农业(40856)
- 教育(28562)
- 技术(27300)
- 经济研究(25991)
- 业经(24779)
- 融(24376)
- 金融(24376)
- 财经(23356)
- 业(21196)
- 问题(20165)
- 经(20083)
- 科技(17795)
- 技术经济(17744)
- 资源(17730)
- 版(16712)
- 业大(16702)
- 理论(15717)
- 商业(15008)
- 现代(14969)
共检索到484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金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 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毛广雄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蔡北溟 蒋金亮 孙东琪
以淮河流域172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分县粮食、化肥及2010年水环境数据,采用ESDA模型、重力模型、回归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方法,分别对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重心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动态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及其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的苏北平原和皖北平原,"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上游的伏牛山、桐柏山和沂蒙等山区;②重心分析表明,20 a来粮食生产和化肥消费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化肥消费 水环境 淮河流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琴 周振亚 罗其友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异规律,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真实空间交互效应,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呈波动增加的态势,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各省份粮食生产状况差异较大;2)粮食高产市域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生产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趋势,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3)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化肥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对本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对本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产业地位对本地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具有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因素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结论]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日趋明显,要继续加强高产集聚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产集聚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要适当引导其他区域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防止“去粮化”现象发生。同时,各区域要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要素互补,并基于市场机制来调节长江经济带粮食供给与需求,以实现区域内粮食供需均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赵勇 张士云
文章基于2000—2022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分析气候典型特征和博弈交叉效率测度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气候具有年际分布不均与空间异质的典型特征。(2)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交错分布又具显著空间集聚性的特征。(3)年度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总体上,年均气温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年日照时长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向影响。(4)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提出应建立健全气候变化预警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加强财政和科技支撑,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岳天祥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王细元
[目的]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的时空特征,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阐明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的时空特征。[结果](1)时间上,不同水质指标在各水文时期的中位值总体接近,但波动幅度差异较大;丰水期前期水质偏差而后期较好,而平水期和枯水期污染物浓度以2月、3月偏高。(2)空间上,不同水文时期的水质表现为干流较好而北侧支流较差的格局。各水文时期pH总体稳定,DO仅在丰水期时空间差异略大;不同水文时期COD_(Mn)和NH_3-N的浓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异较突出,北侧支流水系浓度较高水质偏差。(3)水质时序差异与不同水文时期降水径流的消解作用和水利工程的调节控制有关;而水质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南北水系不对称且降水南多北少的水文差异和水体自净能力影响。[结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水文时期的水质在时间上波动差异较大,而空间上干流水质较好但北部支流水质较差,应当重点加强经济带内淮河干流北侧支流的水体污染治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月祥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单元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
“流空间” 网络结构 淮河生态经济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湖根 钱坤 戚仁德
文章在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优选和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优势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主体功能区 淮河流域 政策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文章运用经典生产函数模型评价1975~2008年间的气候变化分别对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不同。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升高对一季稻和玉米的产量影响均为正向,而降水量增加对小麦产量影响为负向;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玉米产量影响为负向。此外,在过去34年中,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以正向为主,而对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则以负向为主。
关键词:
粮食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生产函数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志豪 唐华俊 李文娟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康宽 陈俞全 郭沛 陈景帅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剑 韩娟 刘玉 张凤荣
基于12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揭示1980—2010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437.1×104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产粮大县和平原区集中;②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局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强烈,粮食生产显著高高集聚类型区在以周口为中心的黄淮平原区聚集,显著低低集聚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且研究期内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能力不断增强;③31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26.07 km,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经向差异更加明显;④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