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7)
2023(12858)
2022(11268)
2021(10419)
2020(8787)
2019(19928)
2018(19965)
2017(38170)
2016(20588)
2015(23117)
2014(22799)
2013(22717)
2012(20815)
2011(19067)
2010(19204)
2009(17400)
2008(16561)
2007(14346)
2006(12841)
2005(11280)
作者
(61977)
(51562)
(51217)
(48864)
(32628)
(24796)
(23075)
(20550)
(19513)
(18118)
(17488)
(17469)
(16452)
(16332)
(15874)
(15870)
(15281)
(15179)
(14611)
(14539)
(12985)
(12787)
(12410)
(11696)
(11662)
(11406)
(11384)
(11108)
(10374)
(10092)
学科
(100385)
经济(100297)
管理(56402)
(49626)
(40916)
企业(40916)
方法(38425)
数学(33343)
数学方法(33006)
地方(23941)
(23845)
(21730)
中国(21448)
业经(19597)
(18136)
环境(17307)
农业(14890)
(14801)
地方经济(14695)
理论(13535)
(13512)
(13330)
贸易(13321)
(12797)
(12507)
技术(11708)
(11597)
金融(11596)
(11223)
银行(11173)
机构
大学(296486)
学院(295635)
(121172)
经济(118591)
管理(114637)
研究(106285)
理学(99433)
理学院(98234)
管理学(96479)
管理学院(95968)
中国(76025)
科学(68950)
(63252)
(54777)
(51816)
研究所(50577)
(49525)
中心(46359)
业大(46046)
(42147)
财经(42042)
北京(40258)
(39874)
师范(39471)
(38888)
农业(38831)
(38120)
经济学(36369)
(34540)
经济学院(32449)
基金
项目(207634)
科学(161957)
基金(149774)
研究(148067)
(132548)
国家(131523)
科学基金(111341)
社会(92396)
社会科(87497)
社会科学(87470)
(81257)
基金项目(80634)
自然(73822)
自然科(71967)
自然科学(71951)
自然科学基金(70613)
(68859)
教育(65760)
资助(61167)
编号(59198)
重点(47239)
成果(47145)
(45666)
(44514)
(42307)
课题(41039)
科研(39874)
创新(39554)
计划(38846)
大学(37654)
期刊
(138045)
经济(138045)
研究(87944)
中国(51541)
学报(50796)
科学(46476)
(44108)
管理(41757)
大学(36954)
(36662)
学学(35183)
农业(30848)
教育(27879)
技术(24436)
经济研究(22336)
(21381)
金融(21381)
业经(20827)
财经(20300)
(17344)
问题(17256)
资源(15995)
(15817)
技术经济(15209)
科技(14992)
图书(14370)
理论(14210)
现代(13432)
(13230)
林业(13036)
共检索到428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王细元  
[目的]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的时空特征,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阐明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的时空特征。[结果](1)时间上,不同水质指标在各水文时期的中位值总体接近,但波动幅度差异较大;丰水期前期水质偏差而后期较好,而平水期和枯水期污染物浓度以2月、3月偏高。(2)空间上,不同水文时期的水质表现为干流较好而北侧支流较差的格局。各水文时期pH总体稳定,DO仅在丰水期时空间差异略大;不同水文时期COD_(Mn)和NH_3-N的浓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异较突出,北侧支流水系浓度较高水质偏差。(3)水质时序差异与不同水文时期降水径流的消解作用和水利工程的调节控制有关;而水质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南北水系不对称且降水南多北少的水文差异和水体自净能力影响。[结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水文时期的水质在时间上波动差异较大,而空间上干流水质较好但北部支流水质较差,应当重点加强经济带内淮河干流北侧支流的水体污染治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毛广雄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月祥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单元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胜武   黄超群   李小胜   刘海猛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维度构建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2006~2020年间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模型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时空依赖动态演化。比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剖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2013年之后发展水平成倍提升,但水生态、水文化、水监管仍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短板。空间分布特征从2006年“高—低—中”哑铃式演化为2020年的“高—中—低”阶梯式分布,空间路径锁定与跃迁共存;(2)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东部大于西部,84%的城市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水平低,在移动方向上缺乏协同整合,存在跃迁惰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强;(3)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4)本地城市水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显著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也显著受到邻域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负向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孙久文  易淑昶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金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 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黄振英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长期以来以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厘清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状况,为生态经济带内各级行政主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用产污系数法、等标污染法、GIS技术等方法,对经济带内155个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3种污染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核算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区、排放强度及空间分布。结果发现: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199.3、107.2、12.6万t,排放强度分别为69.2、34.7、3.4 kg/km~2;重点污染源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重点污染物为TN和TP,重点防治区为建湖县、兴化县、漯河市辖区等10个县(市、区)。农田化肥污染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分布最广的污染类型,综合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防治难度最大的污染类型。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存在较高空间异质性的现实,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类型实施针对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叶立生  
建设淮河经济带,需要将防洪、灌溉、航运三者结合起来,治理淮河建设公、铁、水、空、管等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并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嘉译  匡鸿海  谭超  王佩佩  
量化识别城市扩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特征,有助于从宏观上认知城市扩张态势,理解城市化的生态响应。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近30a(1986~2016年)长江经济带3个省级城市和4个地级市的城市扩张,包括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和扩张模式,以及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扩张量在过去30a呈线性递增过程,平均扩张速率在2006~2016年降低,表明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开发转型,但地级市的转型滞后于省级城市;(2)蔓延式扩张比例下降而填充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不断增加,说明城市扩张模式由粗放蔓延型向紧凑集约型转换;(3)建设用地从快速扩张到稳定扩张的过程与植被覆盖从退化到管控的过程一致,印证了建设用地扩张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关联性。同时,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系服务价值负值不断增加,较大幅度的降低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面临城市扩张进程中出现的植被覆盖退化和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负值过大的问题,合理而有力的规划政策实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该地带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关键。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其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向城市群外围逐步扩散。(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土地生态安全高值(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低值(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二省的部分地区。(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影响因素,但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勇  高羽洁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大体上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4种状态,其中以弱脱钩状态为主;纵向视角,城市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相较于前期有所降低,近两年的城市脱钩状态呈现向强脱钩和增长负脱钩两级发展的微弱态势;横向视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脱钩状态差异显著。基于测算结果,将25个城市归类为脱钩理想型、脱钩一般型和脱钩不理想型三类脱钩城市。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城市应该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界定城市边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减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敦平   叶岩松   姚旭敏   刘璇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从农产品产业体系振兴、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振兴以及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振兴3个维度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13~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市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障碍因子。研究表明:2013~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产业振兴整体水平相对不高,综合得分位于0.2~0.4区间波动,但呈现上升态势。淮河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与维度差异,空间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型分布特征。三大维度中,农产品产业体系振兴与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振兴综合得分均值相对较高,但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振兴综合得分均值较低。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得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能源投入与支撑能力不强以及新型业态培育不足是制约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因素。从加强沿淮城市跨区域协同、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及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批复指出,原则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新立  
2013年10月2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52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应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发展流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把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吉婷婷  陈童  毛广雄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