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8)
2023(10142)
2022(8453)
2021(7677)
2020(6079)
2019(13865)
2018(12980)
2017(24145)
2016(13007)
2015(14457)
2014(14482)
2013(14214)
2012(13652)
2011(12588)
2010(12798)
2009(11979)
2008(11386)
2007(9846)
2006(9003)
2005(8287)
作者
(38682)
(32762)
(32382)
(31011)
(20368)
(15527)
(14647)
(12682)
(12249)
(11381)
(11239)
(10826)
(10423)
(10370)
(10085)
(9978)
(9462)
(9278)
(9130)
(9077)
(8240)
(8066)
(7720)
(7452)
(7440)
(7303)
(7054)
(6815)
(6477)
(6316)
学科
(79322)
经济(79273)
管理(39613)
(31840)
方法(25926)
(24336)
企业(24336)
数学(22985)
数学方法(22858)
地方(22559)
中国(18347)
环境(18268)
(16700)
(16618)
地方经济(14912)
(14652)
业经(14050)
农业(12149)
(11197)
(10562)
(10317)
贸易(10307)
(9947)
(9870)
资源(9845)
(9761)
(9620)
金融(9619)
生态(9171)
经济学(9090)
机构
学院(192240)
大学(191802)
(92210)
经济(90612)
研究(76301)
管理(69696)
理学(59838)
理学院(59026)
管理学(58139)
管理学院(57793)
中国(57240)
科学(45236)
(40710)
(40054)
(39072)
研究所(35499)
中心(33429)
财经(31553)
(30185)
经济学(30036)
(28738)
(28212)
(28109)
经济学院(26847)
(26634)
师范(26443)
北京(26084)
业大(26020)
科学院(23660)
财经大学(23270)
基金
项目(130069)
科学(104060)
基金(96297)
研究(94074)
(84941)
国家(84313)
科学基金(72018)
社会(63953)
社会科(60730)
社会科学(60718)
基金项目(50724)
(49948)
自然(44895)
自然科(43648)
自然科学(43638)
自然科学基金(42808)
(41967)
教育(40972)
资助(38738)
编号(35226)
(30959)
重点(30701)
(28959)
成果(27994)
国家社会(27793)
(25991)
发展(25489)
课题(25153)
(25132)
教育部(24585)
期刊
(109230)
经济(109230)
研究(62518)
中国(39992)
(30475)
学报(29423)
科学(28160)
(26719)
管理(25787)
大学(22003)
学学(20954)
经济研究(18889)
农业(18617)
(16583)
金融(16583)
财经(16510)
教育(16250)
技术(15288)
业经(14933)
(14477)
问题(13530)
资源(13088)
(11521)
世界(11259)
技术经济(10662)
(10553)
国际(10471)
统计(9680)
(8829)
商业(8458)
共检索到302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伦来  朱骏锋  沈典妹  
基于淮河流域安徽段8个地市1998—2007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构建了淮河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系统分析了淮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考查期内,淮河流域人均GDP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环境污染指数均较高;淮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因此,为保证淮河流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环保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开发洁净煤技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大力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努力推进新型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伦来  胡志华  昂小刚  
文章基于2000-2005年安徽淮河流域8个地级市有关工业化的经验数据,对该流域工业化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工业化进程在加速,但是该流域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内部差距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伦来  麻晓芳  方宝  
本文针对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确立了淮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并对淮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最后,提出了提升淮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思宜  杨熙  王秀兰  冯仲科  贾文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定量描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定量描述环境的优劣程度。本文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以永定河流域2009年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提出了适合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壤水分四个方面对永定河流域(河北—北京段)200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伦来  唐鹏展  杨灿  
文章基于2000-2010年安徽淮河流域8个地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淮河流域工业化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计量分析表明: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要素推动的,但劳动要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化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大,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其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工业化速度也较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顾朝林  
利用四期遥感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分析20年秦淮河流域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及其演化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和模拟提供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增长显示阶段性和空间的不均匀性,增长拐点发生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②城镇用地增长阶段性是经济社会过程及驱动因子演化阶段的反映,回归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增长与城镇人口、经济总量及开发区发展相关系数高,这归于1992年开发区创建、投资增加与2000年撤县设区驱动的结果;③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变化是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1992年后开发区成为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2000年后东山新市区与大学城成为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丽  何晓旭  魏鸣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8年淮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07/a,其中1999年值最低,2004年值最高。植被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更多区域由较低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为较高等级植被覆盖度。由Hurst指数预测到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将保持增加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丽丽  万云  盛晟  温腾  徐驰  安树青  
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定量研究了淮河流域1995—2007年间各湿地类型的规模变化,分析了其变化特征,辨识了湿地消长的热点区域,并研究湿地变化热点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流域内水田、库塘等人工湿地大幅增加(净增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6.81%、4.57%);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则明显减少(净减少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06%、2.79%),且多转为人工湿地。湿地变化热点多分布于流域东部及南部;人工湿地变化热点分布连续而集中,自然湿地变化热点则稀少而分散。高程和气温对人工湿地增长热点及自然湿地减少热点的发生影响强度相对较高;社会经济与可达性因素对热点的发生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勇  花瑞祥  夏瑞  
气候变化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水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水质的影响。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为例,利用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气候模式(MPI)情景数据驱动已率定好的分布式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近期(2020年代)和中长期(2030年代)气候变化对流域出口断面水量水质过程、产流系数和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此外,基于历史典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频率和时间。研究表明:1)温室气体中等排放A1B情景下,相比于基准年(1990年代),流域降水呈下降趋势,但气温增幅近2℃,势必导致出口断面径流量明显减少和流域蒸散发增加,也导致入河非点源负荷减少;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水体污染负荷降解速率加快,因此出口断面的污染负荷也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流域产流系数将有所降低。受气候变化影响较高的地区为沙颍河上游和涡河上游地区。受产流系数降低的影响,流域水污染发生率将有所上升,影响较高的区域位于洪汝河上游、沙颍河上游和贾鲁河等水系。3)在排污水平和闸坝调度规则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代和2030年代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测可能发生时间为2035年7月,约为20 a一遇,低于基准期间约3~4 a一遇。总的来说,相比于基准年,气候变化对淮河中上游流域未来水量水质的影响适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蔡北溟  蒋金亮  孙东琪  
以淮河流域172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分县粮食、化肥及2010年水环境数据,采用ESDA模型、重力模型、回归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方法,分别对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重心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动态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及其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的苏北平原和皖北平原,"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上游的伏牛山、桐柏山和沂蒙等山区;②重心分析表明,20 a来粮食生产和化肥消费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尚谦  张勃  杨文义  杨梅  魏堃  李帅  何航  候启  魏怀东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差计算了初、终霜日的稳定性,使用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了异常初、终霜日,利用IDW插值方法反映气候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稳定性和频率,同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法得到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相关系数法用来分析环流指数、气温、初霜日、终霜日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近56年来平均气温以0.18℃·10 a-1(P偏晚终霜日频率>特早初霜日频率>特晚终霜日频率,且在气候态转型后,异常初、终霜日的频率趋于降低,稳定在0~20%之间,异常初霜日发生频率整体高于异常终霜日,气候变暖对初霜日的影响大于终霜日。(4)异常初、终霜日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显著,高频年代分别为1970s和1960s,低频年代为2000s。随着气候的转变,虽然异常初、终霜日频率逐步趋于稳定且处于低频趋势,但是气候转变促进了淮河流域东南部和南部的特早初霜日频率增加,南部偏早初霜日发生频率范围增加。东北部的偏晚初霜日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东南部的特晚终霜日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5)北半球9月极涡面积越小,淮河流域初霜日越迟(R=-0.41,P0.05),并且在1990年后提前趋势加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红  陈兴  罗连升  靳莉莉  王皓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8年141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以及王家坝和吴家渡水文站的日实测流量资料,分析研究时段内淮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的响应,初步探讨实测径流量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60-2008年淮河流域面雨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淮河流域面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且年际变幅大,区域差异明显。与面雨量相对应,淮河中上游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存在明显年际震荡,这种年际差异在淮河中游更为显著,水资源更加不稳定。近50年来淮河中上游径流量变化趋势和其汇水区域面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降水是影响该区域实测径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维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逐年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生态补偿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淮河流域生态补偿一要健全补偿制度,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化、法制化;二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部门职能,为上游生态补偿提供组织保证;三要构建以政府主导为主,其它类型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模式;四要完善淮河上游生态补偿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五要加强上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估,实现效益最大化;六要调动流域上游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维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逐年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生态补偿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淮河流域生态补偿一要健全补偿制度,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化、法制化;二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部门职能,为上游生态补偿提供组织保证;三要构建以政府主导为主,其它类型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模式;四要完善淮河上游生态补偿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五要加强上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估,实现效益最大化;六要调动流域上游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子奇  夏军  左其亭  张永勇  
本文介绍了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系统的总体设计、承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软件系统的结构及应用。研究中通过计算在维系"良好水环境状况"目标下流域所能承载的社会经济规模上限来得到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在耦合了社会经济系统模型、水资源转化关系模型、水环境系统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编程技术将"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系统模型、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计量模型中众多的边界条件、控制条件、可变参数及成果分析进行系统集成。所建立的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系统可有效地实现流域现状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以及对未来不同时刻、不同频率来水条件下的承载力进行情景分析计算,为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