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16)
- 2023(8945)
- 2022(7267)
- 2021(6340)
- 2020(5096)
- 2019(11074)
- 2018(10451)
- 2017(19799)
- 2016(10955)
- 2015(11628)
- 2014(11062)
- 2013(10902)
- 2012(9866)
- 2011(8908)
- 2010(8429)
- 2009(7560)
- 2008(7161)
- 2007(6079)
- 2006(5281)
- 2005(4454)
- 学科
- 济(48789)
- 经济(48748)
- 管理(31298)
- 业(28993)
- 方法(21251)
- 企(20795)
- 企业(20795)
- 数学(19704)
- 数学方法(19574)
- 农(14679)
- 地方(13571)
- 环境(11361)
- 学(11132)
- 中国(11021)
- 财(10232)
- 业经(10162)
- 农业(10119)
- 贸(8897)
- 贸易(8897)
- 易(8629)
- 地方经济(8303)
- 技术(7605)
- 划(7287)
- 融(6284)
- 金融(6283)
- 发(6187)
- 制(6169)
- 产业(6109)
- 和(6109)
- 资源(6061)
- 机构
- 学院(156236)
- 大学(154098)
- 济(66307)
- 经济(65284)
- 管理(59028)
- 研究(57563)
- 理学(52838)
- 理学院(52165)
- 管理学(51245)
- 管理学院(50994)
- 中国(41364)
- 科学(40164)
- 农(39238)
- 京(31843)
- 业大(31786)
- 农业(31743)
- 所(30662)
- 研究所(29019)
- 中心(25676)
- 财(25147)
- 江(21305)
- 财经(21267)
- 农业大学(21090)
- 院(20903)
- 经济学(20655)
- 科学院(19677)
- 经(19574)
- 范(19122)
- 经济学院(18957)
- 北京(18891)
- 基金
- 项目(121644)
- 科学(96262)
- 基金(90400)
- 家(83635)
- 国家(83000)
- 研究(79017)
- 科学基金(69876)
- 社会(53440)
- 社会科(50909)
- 社会科学(50893)
- 基金项目(49080)
- 省(48760)
- 自然(47864)
- 自然科(46733)
- 自然科学(46717)
- 自然科学基金(45870)
- 划(41372)
- 资助(34932)
- 教育(33613)
- 重点(28476)
- 编号(28328)
- 发(27795)
- 创(25901)
- 计划(25825)
- 部(25580)
- 创新(24486)
- 科研(24230)
- 国家社会(23324)
- 科技(23201)
- 业(22728)
共检索到207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赵勇 张士云
文章基于2000—2022年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分析气候典型特征和博弈交叉效率测度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淮河流域气候具有年际分布不均与空间异质的典型特征。(2)淮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交错分布又具显著空间集聚性的特征。(3)年度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总体上,年均气温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呈显著负向影响,年日照时长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向影响。(4)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用水绿色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提出应建立健全气候变化预警机制,促进水资源管理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加强财政和科技支撑,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带来的挑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陈慧杰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灌溉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 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蔡北溟 蒋金亮 孙东琪
以淮河流域172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分县粮食、化肥及2010年水环境数据,采用ESDA模型、重力模型、回归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方法,分别对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重心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动态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及其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的苏北平原和皖北平原,"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上游的伏牛山、桐柏山和沂蒙等山区;②重心分析表明,20 a来粮食生产和化肥消费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化肥消费 水环境 淮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岳天祥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湖根 钱坤 戚仁德
文章在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优选和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优势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主体功能区 淮河流域 政策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勇 花瑞祥 夏瑞
气候变化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水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水质的影响。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为例,利用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气候模式(MPI)情景数据驱动已率定好的分布式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近期(2020年代)和中长期(2030年代)气候变化对流域出口断面水量水质过程、产流系数和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此外,基于历史典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频率和时间。研究表明:1)温室气体中等排放A1B情景下,相比于基准年(1990年代),流域降水呈下降趋势,但气温增幅近2℃,势必导致出口断面径流量明显减少和流域蒸散发增加,也导致入河非点源负荷减少;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水体污染负荷降解速率加快,因此出口断面的污染负荷也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流域产流系数将有所降低。受气候变化影响较高的地区为沙颍河上游和涡河上游地区。受产流系数降低的影响,流域水污染发生率将有所上升,影响较高的区域位于洪汝河上游、沙颍河上游和贾鲁河等水系。3)在排污水平和闸坝调度规则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代和2030年代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测可能发生时间为2035年7月,约为20 a一遇,低于基准期间约3~4 a一遇。总的来说,相比于基准年,气候变化对淮河中上游流域未来水量水质的影响适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馥棠
气候变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王馥棠农业生产直接受制于天气气候变化。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气候变化、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有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趋势,引起了各国政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蔺涛 谢云 刘刚 陈德亮 段兴武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文章运用经典生产函数模型评价1975~2008年间的气候变化分别对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不同。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升高对一季稻和玉米的产量影响均为正向,而降水量增加对小麦产量影响为负向;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玉米产量影响为负向。此外,在过去34年中,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以正向为主,而对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则以负向为主。
关键词:
粮食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生产函数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志豪 唐华俊 李文娟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贤 王浩阳 牛文浩 韩笑 邢培学 柴朝卿 张蚌蚌 靳亚亚
为探明耕地利用转型趋势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采用熵权法、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以黄河流域9省区115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计算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分析2000—2018年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变情况,并测度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高山区低的格局,隐性转型指数的空间分布则更多与当地经济状况相关,显性转型、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2000—2018年黄河流域3种转型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3)耕地利用显性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产量,隐性转型和综合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从市域尺度出发研究了黄河流域9省区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及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畅 毛德华 周慧 曹艳敏
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分析1996~2015年过去20 a及2020~2079年未来60 a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将气候变化划分为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象背景时期,选用Had GEM2-AO大气模式的RCP2.6、RCP4.5、RCP6、RCP8.5四种典型浓度路径作为未来时期的气象输入条件,并细分为9种气候变化情景。运用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以KGE克林效率系数为目标函数,采用湘乡站实测径流量及MOD16蒸散发数据并行校准模型参数,通过p-factor、r-factor、R2、NSE和PBIAS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和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校准期及验证期蓝水绿水模拟均达到可信程度。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对比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候背景时期,在各RCP浓度路径下蓝水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约降低了1.4%~17.3%,绿水流均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约增长3.5%~12.4%,绿水蓄量则在持续降低,大致下降了7.8%~19.7%,即使将95PPU模拟不确定性范围考虑进来,绿水流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因此,将绿水资源纳入涟水流域未来水资源评价体系,实现蓝水绿水综合规划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朝晖 范振楠 余思明
[目的]在气候变暖趋势持续背景下,明确气温变化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对于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算,进而采用面板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论证了气温变化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途径。[结果]研究发现,一般气温变化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极端气温变化显著抑制了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传导机制表明,一般气温变化能够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来影响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而极端气温变化通过降低劳动生产率来影响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显示,在粮食主产区,一般气温变化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效应尤为突出;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极端气温变化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且极端气温变化对产销平衡区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负向冲击更大。[结论]因此,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加强粮食生产政策保障,因地制宜提高气温变化适应能力,是促进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金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 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