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9)
2023(6833)
2022(5969)
2021(5290)
2020(4453)
2019(9889)
2018(9769)
2017(18351)
2016(10469)
2015(11652)
2014(11579)
2013(11418)
2012(10466)
2011(9515)
2010(9627)
2009(9385)
2008(9066)
2007(8094)
2006(7238)
2005(6890)
作者
(33596)
(28411)
(28206)
(26693)
(17411)
(13804)
(12316)
(10885)
(10653)
(10241)
(9919)
(9225)
(9206)
(9179)
(9086)
(8569)
(8548)
(8461)
(8136)
(8067)
(7170)
(7108)
(6857)
(6378)
(6358)
(6351)
(6225)
(6107)
(5956)
(5650)
学科
(38156)
经济(38078)
管理(38077)
(34594)
(29326)
企业(29326)
方法(15642)
(14708)
数学(13824)
数学方法(13692)
(13063)
(11955)
(10751)
税收(10137)
(10092)
中国(9410)
业经(9285)
(9227)
(9081)
(8459)
财务(8429)
财务管理(8411)
企业财务(7984)
环境(7748)
体制(7652)
农业(7340)
(7083)
供销(7072)
(7022)
银行(7002)
机构
学院(152902)
大学(152374)
(59819)
经济(58503)
研究(55749)
管理(54704)
理学(46711)
理学院(46206)
管理学(45369)
管理学院(45117)
中国(40843)
科学(36499)
(36070)
(32506)
(32260)
(30648)
农业(29193)
业大(28415)
研究所(27817)
财经(24340)
中心(24311)
(23931)
(22027)
(21825)
北京(19935)
(19247)
农业大学(19117)
(19102)
科学院(18417)
经济学(18378)
基金
项目(105330)
科学(82147)
基金(76882)
研究(70761)
(70358)
国家(69908)
科学基金(58131)
社会(44925)
(42778)
社会科(42644)
社会科学(42633)
基金项目(40324)
自然(39893)
自然科(38939)
自然科学(38924)
自然科学基金(38198)
(36263)
教育(31612)
资助(31205)
编号(26902)
重点(24876)
(23578)
(23068)
(22560)
计划(22262)
(22172)
成果(21502)
创新(21127)
科研(20485)
(19840)
期刊
(67420)
经济(67420)
研究(44549)
(34211)
中国(33372)
学报(32970)
科学(26429)
(25965)
农业(23211)
大学(22879)
学学(22062)
管理(21141)
(13159)
金融(13159)
(12958)
技术(12339)
财经(12329)
教育(11380)
业经(10685)
经济研究(10578)
(10497)
业大(9513)
(8691)
(8625)
问题(8487)
农业大学(8282)
(8106)
资源(8056)
科技(7764)
税务(7177)
共检索到232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艳  陶光灿  余珺  阎静  郭兴强  谢光辉  
在淮河平原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土壤氮、磷、钾供应状况、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肥料需求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对肥料的依赖性以及对磷和钾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旱稻。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一个周期内的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2.5 g/m2、磷素为3.3 g/m2和钾素为22.7 g/m2。土壤对第一季旱稻和小麦的氮、磷和钾素供应能力均显著高于第二季,表明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施肥的影响。旱稻氮、磷和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3.4%、3.0%和-8.5%,小麦分别为69.3%1、3.4%和36.9%。每生产1 t旱稻籽粒需氮素14.9~33.7 kg、磷素2.9~5.9 kg和钾素1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鹏  刘瑞  崔亚胜  王天泰  乌鸿科  周建斌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陕西关中西部灌区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在户县、周至和扶风3个县设置16个田间试验点,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中,均以氮、磷、钾配合施用处理(N2P2K2)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其中以氮、磷吸收量的增加幅度较为显著;N2P2K2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0.94%,21.65%和41.49%;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每形成100 kg籽粒时的冬小麦氮、磷、钾养分携出量呈降低趋势,当小麦籽粒产量由4 000增加到8 000 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富  顾会战  彭毅  刘克  吴斌  陈尚洪  张建慧  余祥文  
本文对广元植烟土壤氮钾含量和变化水平,烟株不同时期生物量增长和增长率,烟叶氮钾吸收量和钾氮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氮素供应和烤烟对氮素吸收良好,钾素供应和吸收较差,钾素"回流"现象和土壤钾素物理固定较为突出,钾含量和钾氮比较低;烤烟移栽后15 d左右土壤氮钾含量偏高,中期不足,后期匮乏,生物量较低,烤烟生物量增长与氮钾供应不协调。应减少前期氮钾供应量,加大移栽后45~75 d的氮钾供应,保持75 d后一定量钾素供应,同时缩短钾素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调节植烟根际土壤的pH值,减少钾素的物理固定,增加钾素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提高烤烟生物量和烟叶含钾量。初步摸清了川北地区烟草土壤氮钾供肥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锡洲  阳显斌  李廷轩  郑子成  林玲  杨顺平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徐明岗  申华平  王伯仁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总吸氮量的 4 0 %和 2 4 %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一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 ;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 ,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5 5 %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 ,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别高出 2 1% ,4 6 %和 32 % ;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晚稻的磷钾养分 (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欣欣  王瑾  宋亚辉  程增书  李玉荣  苏俏  
为了解高油酸花生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和普通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生育期内取样,测定花生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指导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的整个植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与普通花生基本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高油酸花生根系干物质量高于普通花生,而茎叶则相反,总干物质量显著低于普通花生约6.86%。高油酸花生与普通花生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趋势一致,氮、磷二者的积累自出苗至荚果成熟期呈直线上升,最终收获时稍有下降;而钾至花期(播后69 d)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缓。不同器官氮、磷、钾积累趋势也大致相同,但高油酸花生根系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高于普通花生。花生全生育期氮、磷、钾的需求量表现为氮>钾>磷。播后39 d,氮磷钾平均需求量分别为54.57,12.43,52.99 kg/hm~2。播后39~69 d,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7.18,22.62,99.10 kg/hm~2。播后69~109 d,钾需求量很少,氮磷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8.48,33.49 kg/hm~2。根、茎、叶中的部分养分在花期后会转移到荚果,氮、磷、钾养分的转移量均表现为叶>茎>根。花生荚果中来自营养器官转移的氮量比例为33.31%,而磷仅为17.43%,钾却高达87.84%。总之,花生营养生长期较大的生物量是生殖生长期荚果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养分的需求及积累分配特点,适时合理施肥,以达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花生高产的目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孟辉  张拴庄  薛世川  彭正萍  左红权  曹京立  
采用"3414"回归设计模型,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时空变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与施肥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肥料合理配施可使小麦增产20.57%~41.39%,试验各处理中,N2P2K2(N 255,P2O5150,K2O 150 kg/hm2)配施效果最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5720.338+5.1428N+12.0287P+7.3229K-0.0121N2-0.0387P2-0.0216K2+0.0088NP-0.0005NK-0.0028PK,最高产量为8083.16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军芳  周晓芬  孙丽敏  冯伟  杜金钟  崔瑞秀  孙苏卿  
以藁城、无极、正定三个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三要素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三县(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13%提高到1.86%,全氮平均含量由0.73g/kg提高到1.14 g/kg,速效磷含量由10.3 mg/kg提高到29.83 mg/kg,速效钾含量由103.0 mg/kg提高到117.2 mg/kg,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虽有大幅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全氮由很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速效磷由中等水平提高到高水平,速效钾略有提高,处于中等水平;三县(市)农田氮、磷、钾总体均处于盈余状态,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1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亚如  崔洁亚  侯凯旋  张晓军  王铭伦  王月福  
明确花生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容重和探究土壤容重影响花生生长的作用机制,为花生高产耕作栽培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采用柱栽的方法,设置020 cm和21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2,1.3、1.2,1.4、1.2,1.5、1.3,1.3、1.3,1.4、1.3,1.5 g/cm36个处理,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的实际存在状况,研究了土壤容重对花生结荚期氮、磷、钾、钙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相同的条件下,花生茎秆、叶片、根系、果壳、果仁和果针的氮、磷、钾、钙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着21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欢  张萌  刘海  肖厚军  秦松  崔宏浩  郑常祥  祝云芳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贵州黄壤区玉米轻简化栽培模式的新型肥料品种,【方法】以玉米品种黔单24为试验对象,采用大田试验探索不同养分释放原理的新型肥料(稳定性长效缓释肥、沃夫特缓释肥、千里马缓控释肥和长效氮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入新型肥料和传统多次追肥模式与不施肥相比,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总量,其中沃夫特缓释肥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显著高于传统施肥,其他3种新型肥料则与传统施肥无显著差异。不同新型肥料的养分释放时期和释放速率存在差异,造成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敏  杨浩瑜  包立  汪泰  张乃明  
[目的]为明确辣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及叶片养分吸收状况。[方法]研究采取田间小区实验,设置N_(80)、N_(80)P_(20)、N_(80)K_(40)、P_(20)K_(40)、N_(80)P_(20)K_(40)、N_(60)P_(20)K_(60)和不施肥对照7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处理下,辣木生长速度先快后缓慢,处理90 d后株高、冠幅和鲜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及地径的次高值均出现在N_(80)中,N_(60)P_(20)K_(60)的株高、地径及N_(80)K_(40)的鲜叶生物量仅次于N_(80)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均促进了辣木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但降低了全钾含量;除N_(80)外,其它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P_(20)K_(40)和N_(60)P_(20)K_(60),N_(80)P_(20)高于N_(80)K_(40)。[结论]各元素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为N>K>P,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大小为N>P>K,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为N>K>P。综合试验结果中辣木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情况,配比施肥最优处理为N_(80),且该施肥处理主要适用于辣木幼龄及速生生长阶段。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斌  赵伟  杨学云  周建斌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但对MNPK...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文军  夏永秋  杨奇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妮  李小坤  鲁剑巍  李慧  鲁明星  戴志刚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不同器官干物质量以及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特别是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糙米、谷壳和稻草的干物质量以及各器官对N、P、K的吸收累积量,与不施肥(CK)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NPK)糙米、谷壳和稻草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 343、302和2 152kg/hm2,N、P、K总吸收量分别增加51.30、11.59和76.45 kg/hm2。N、P、K含量在水稻不同器官的分布也存在差异,N和P含量表现为糙米>稻草>谷壳,K含量则表现为稻草>谷壳>糙米。施肥降低了糙米中N、P、K的分配率,而相应提高了稻草中的分配率。除了磷钾配施处理(PK)谷壳中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凯  谢英荷  李廷亮  马红梅  张奇茹  姜丽伟  曹静  邵靖琳  
【目的】明确长期减氮定量监控施肥和地膜覆盖措施下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变化规律和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情况,指导该区小麦科学施肥、实现区域小麦增产。【方法】基于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的长期定位试验区,于2012—2019年设置农户施肥种植模式(农户模式)、减氮定量监控施肥(减氮处理)和减氮定量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减氮覆膜)3种处理,具体分析在减氮覆膜条件下连续7年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冬小麦对氮磷钾肥吸收及利用效率、冬小麦花前花后营养元素转移和吸收以及0—2 m土层氮素残留状况。【结果】减氮处理较农户模式在总施氮量减少33.5%、平衡施用磷钾肥的情况下,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无显著差异。籽粒吸氮量提高8.9%,氮肥、磷肥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6%、2.7%和55.0%。花前营养器官转移量提高24.2%,0—2 m土层硝态氮总残留量降低了34.4%。在减氮处理基础上进行地膜覆盖后,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24.3%和25.5%,籽粒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20.9%、35.0%和33.1%,氮、磷、钾肥表观回收率及其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7%、2.7%、4.8%和22.8%、22.8%、22.0%,花前氮素和磷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25.4%和57.5%,0—2 m土层硝态氮总残留量降低25.1%。【结论】通过减少氮肥用量和平衡施用磷钾肥,可在实现冬小麦稳产的前提下,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中氮素的残留量。在减氮处理基础上进行覆膜种植后,可实现冬小麦产量的增加,促进养分的吸收转移,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时在降低硝态氮累积带来环境风险方面有更加显著的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