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4)
- 2023(11245)
- 2022(10038)
- 2021(9671)
- 2020(8137)
- 2019(19120)
- 2018(19328)
- 2017(37123)
- 2016(20165)
- 2015(22800)
- 2014(22889)
- 2013(22537)
- 2012(20282)
- 2011(18046)
- 2010(18197)
- 2009(16416)
- 2008(15861)
- 2007(13673)
- 2006(11776)
- 2005(10074)
- 学科
- 济(78236)
- 经济(78151)
- 管理(57350)
- 业(53656)
- 企(45665)
- 企业(45665)
- 方法(41098)
- 数学(36064)
- 数学方法(35345)
- 农(19686)
- 中国(18573)
- 学(17957)
- 财(17685)
- 业经(16950)
- 理论(15511)
- 地方(15392)
- 农业(13227)
- 和(12984)
- 贸(12889)
- 贸易(12879)
- 技术(12738)
- 易(12486)
- 制(12026)
- 环境(12011)
- 务(11805)
- 财务(11727)
- 财务管理(11705)
- 划(11056)
- 企业财务(11000)
- 教育(10454)
- 机构
- 大学(281092)
- 学院(280844)
- 管理(114899)
- 济(103346)
- 经济(100891)
- 理学(100611)
- 理学院(99524)
- 管理学(97195)
- 管理学院(96720)
- 研究(88754)
- 中国(64499)
- 京(60108)
- 科学(59286)
- 财(45327)
- 农(45099)
- 所(44709)
- 业大(44690)
- 研究所(41199)
- 中心(40532)
- 江(39284)
- 北京(38035)
- 财经(37153)
- 范(37068)
- 师范(36610)
- 农业(35511)
- 经(33769)
- 州(32746)
- 院(32521)
- 技术(32006)
- 经济学(29561)
- 基金
- 项目(199555)
- 科学(155481)
- 研究(143498)
- 基金(142866)
- 家(125073)
- 国家(124066)
- 科学基金(106805)
- 社会(86189)
- 社会科(81606)
- 社会科学(81581)
- 省(79606)
- 基金项目(76149)
- 自然(72702)
- 自然科(71048)
- 自然科学(71034)
- 自然科学基金(69687)
- 教育(67354)
- 划(66667)
- 资助(60390)
- 编号(59285)
- 成果(47024)
- 重点(44577)
- 部(42694)
- 发(41488)
- 创(41353)
- 课题(40903)
- 创新(38437)
- 科研(38401)
- 大学(37618)
- 计划(36809)
- 期刊
- 济(107500)
- 经济(107500)
- 研究(76157)
- 中国(50071)
- 学报(45803)
- 管理(43197)
- 科学(41841)
- 农(40222)
- 教育(34192)
- 大学(34112)
- 财(33273)
- 学学(32056)
- 技术(28902)
- 农业(28476)
- 融(18784)
- 金融(18784)
- 业经(18143)
- 经济研究(16806)
- 财经(16709)
- 图书(16317)
- 业(15178)
- 科技(14621)
- 技术经济(14121)
- 经(14087)
- 理论(13754)
- 问题(13494)
- 统计(13464)
- 资源(13054)
- 实践(12905)
- 践(12905)
共检索到391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振龙 王加虎 刘淼 郝振纯
论文基于野外实验,采用五道沟实验站和杨楼实验区1965—2007年长系列资料,考虑土壤水垂向运动和再分布、冠层截留、蒸发、填洼、大孔隙、潜水排出补给地表水等要素,采用野外实验数据逐步细化和确定参数,提出淮北平原集总式"四水"转化模型,并提出一种新的冠层截留量年内分布确定方法。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对资料的要求较低,实用性较强。模型在杨楼流域应用结果表明,模拟流量过程线精度较高,在潜水位变动过线的拟合上效果较优,在径流过程和土壤含水量的拟合上表现较好。通过模型逐年计算统计,得出杨楼实验流域1991—2007年逐年及多年平均"四水"转化定量关系,为该区水文预报和作物水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园 邹春静 徐文铎
利用遥感技术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东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的立地因子与TM(thematic mapper)影像的关系,建立杨树林生长与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关系,拟合立地因子——林木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吉林省农安县南部的防护林类型中,以可溶性总盐(X1)和pH值(X2)为影响林木高(H)生长的主导因子,回归方程为:H=8.431-119.699X1+1.617X2(P<0.01)。回归关系达到了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阎占元
河南省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与低洼易涝区呈复域分布。涝、渍、旱、僵、薄灾害并在,严重。过去,灾害防治缺少区域综合研究且没有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今后的灾害防治应当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区域综合研究与部门技术研究结合;综合研究控制部门研究,部门研究深化综合研究。
关键词: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灾害防治,综合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巍巍 王式成 王根绪 邓伟
论文对安徽淮北地区69个地下水位站的1980—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2.33 m,1980—1990年各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且埋深有明显的加深趋势。研究认为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虽然受降水量、蒸发量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些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些人类活动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等。其中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导致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平原北...
关键词:
淮北平原 地下水 埋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健 邱志勇 朱玲玲
淮北平原是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稳产增产。由于降水、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难以有效应对重特大气象干旱;而埋藏浅、就地可采、资源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则是最好的应急水源。文章通过分析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资源特征,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库"的理念,并着重强调了浅层地下水库的调节功能。根据农用地下水的开采现状,以及应对气象干旱的农业供水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小麦 玉米 华北平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新田 刘桂建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 ,有近 2 /3分布于淮北平原。该土壤自动调节水分的能力差 ,易旱 ,易涝 ,易渍 ,并且常常是这三种灾害交替发生。砂姜黑土的土壤特性对于该区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使农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为挖掘该土壤的生产潜力 ,促进中低产田的改造 ,本文就砂姜黑土的发育、区域特殊的环境条件 ,与旱涝渍害的形成关系机理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该土壤的整治改造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马小琪 郝志超
[目的/意义]通过重构情报学转化论模型,试探究转化模型构成要素间相互耦合与嬗变的规律,旨在完善与拓展转化理论及其应用。[方法/过程]运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5个元素进行再定义,并在已有转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螺旋转化模型。[结果/结论]通过构建螺旋转化模型,不仅可以明晰模型相关元素间的转化过程及转化方法,也可以将转化论的应用范围覆盖到智库建设、智慧城市与竞争情报等领域。
关键词:
情报学 转化论 螺旋模型 智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千钧,罗毅,欧阳竹,柴怀堂,刘传收,盖广明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植物-大气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的小气候梯度仪和大型蒸渗仪的观测资料,结合作者建立的模拟SPAC系统中水、热、CO2通量和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过程;根据模拟计算的土壤水分动态,对山东省鲁西北平原现行的灌水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1)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438mm;返青以前耗水占20%,拔节-灌浆期是耗水的旺盛时期,占67%;(2)灌水后地表以下1m处的渗漏量与土层前期储水量和灌水量有关,前期含水量越大,灌水量越大,损失越大,灌水利用率越低;(3)鲁西北平原现行的越冬水-返青水-灌浆水-黄熟水的灌水模式在各次的灌水量控制上应谨慎处理,否则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灌水利用率。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蒸发蒸腾 波文比 土壤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硕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张世东 初文华 胡夫祥
为了研究六边形开口方形人工鱼礁阻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与迎流角度、开口比之间的关系,利用水槽模型实验对4种开口比(γ_(ty) = 0.06、0.14、0.25、0.39)六边形开口方形人工鱼礁在4种迎流角度(θ = 0°、15°、30°、45°)下的阻力和侧向力进行测定,并计算其阻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结果显示,六边形开口方形礁体模型阻力F_(x)(30°) > F_(x)(45°) > F_(x)(15°) > F_(x)(0°),侧向力F_(y)(30°) > F_(y)(15°) > F_(y)(45°) > F_(y)(0°);礁体模型阻力F_(x)(30°)是F_(x)(0°)的1.28 ~ 1.72倍,侧向力F_(y)(30°)是F_(y)(0°)的2.8 ~ 11.1倍。迎流角度对礁体模型的阻力以及侧向力可产生较大影响。4种开口比和4种迎流角度下,礁体模型阻力系数C_(D)变化范围为0.98 ~ 1.53。阻力系数C_(D)(30°) > C_(D)(15°) > C_(D)(45°) > C_(D)(0°),阻力系数C_(D)(30°)与C_(D)(0°)相比最大可达1.26倍;4种开口比和4种迎流角度下,礁体模型侧向力系数C_(L)变化范围为0.001 ~ 0.210。侧向力系数C_(L)(30°) > C_(L)(15°) > C_(L)(45°) > C_(L)(0°),侧向力系数C_(L)(30°)与C_(L)(0°)相比最大可达3.5倍。当θ = 30°时,不能忽视侧向力对礁体模型的作用力。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开口比 迎流角度 水槽模型实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勾丽杰 刘利民
利用1960~2004年河北平原6个站点的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M-K)法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河北平原45年四季降水量进行了倾向、突变和周期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45年间春季和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则呈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倾向率分别为1.39%/10a、5.132%/10a、6.332%/10a和5.516%/10a。(2)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变化不显著,没有突变。而夏季和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呈现较明显的减少。(3)在95%的置信度下,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均呈现出3~4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悦 俞文政 袁真艳
利用合肥、固始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淮北平原境内6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基于ngstr9m模型推算出淮北平原1959~2015年太阳总辐射。应用线性倾向率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地区57 a来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采用累计距平、Mann-Kendall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法以准确判断太阳总辐射突变年份,同时结合Morlet小波进行太阳总辐射的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年与四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北部辐射强,南部弱的分布差异,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范围为4 600~5 020 MJ·m-2,南北间年辐射平均差值为200~400 MJ·m-2;趋势与突变呈现东西分布差异,淮北平原西部太阳总辐射57 a来的减少趋势明显,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夏季辐射减少幅度最大。太阳总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集中在平原西部于1980年前后发生,且突变均至少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平原东部辐射变化幅度较小,只有夏季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时间段变化不显著,东部代表区域宿州在全年和四季均无突变发生;淮北平原全区存在29 a的第一主周期以及17 a的第二主周期,西部地区以27~30 a的长周期振荡为主,东部地区以9~17 a中长周期振荡为主,西部周期振荡强度高于东部。总体淮北平原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资源丰富且稳定。分析表明,日照百分率的下降是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日照百分率还随着风速的降低而减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俊祥 宛志沪
本文应用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 ,把不同夏秋农作物组合作为事件 ,不同林木间距的搭配作为对策 ,对准北平原地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进行选优。得出淮北平原地区的最优农林复合生态类型为 :春苔干—西瓜——杨树 (30 0 m× 30 0 m)类型 :优势农林复合类型有 :春苔干—红薯—泡桐 (10 0 m×10 0 m)类型、春苔干—秋蔬菜—杨树 (150 m× 150 m)类型。同时还得出淮北平原地区的农林复合系统类型的林木间距以 30 0 m× 30 0 m(杨树 )、10 0 m× 10 0 m(泡桐 )、150 m× 150 m(杨树 )为宜。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灰色局势决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立 李娇旸 王心源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