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32)
- 2023(2454)
- 2022(1972)
- 2021(1847)
- 2020(1669)
- 2019(3622)
- 2018(3458)
- 2017(5969)
- 2016(3569)
- 2015(4012)
- 2014(3813)
- 2013(3850)
- 2012(3559)
- 2011(3073)
- 2010(3104)
- 2009(2888)
- 2008(3010)
- 2007(2575)
- 2006(2259)
- 2005(2070)
- 学科
- 济(10454)
- 经济(10446)
- 学(10173)
- 管理(8210)
- 业(8191)
- 企(7531)
- 企业(7531)
- 财(4800)
- 务(3982)
- 财务(3980)
- 财务管理(3978)
- 企业财务(3902)
- 方法(3560)
- 经济学(2947)
- 数学(2598)
- 水产(2585)
- 理论(2579)
- 税(2574)
- 数学方法(2559)
- 中国(2463)
- 税收(2385)
- 收(2354)
- 动物(2196)
- 农(2078)
- 和(2076)
- 业经(2051)
- 制(1995)
- 动物学(1895)
- 教育(1850)
- 银(1692)
- 机构
- 大学(51049)
- 学院(48435)
- 研究(21248)
- 科学(16639)
- 中国(15623)
- 济(14459)
- 经济(14061)
- 管理(13848)
- 所(12320)
- 农(12258)
- 研究所(11602)
- 理学(11485)
- 理学院(11274)
- 京(11148)
- 管理学(10903)
- 管理学院(10823)
- 农业(9988)
- 中心(9479)
- 业大(9232)
- 江(8573)
- 室(8334)
- 院(8246)
- 财(8210)
- 范(8087)
- 实验(7949)
- 师范(7871)
- 省(7764)
- 实验室(7620)
- 重点(7286)
- 研究院(7153)
共检索到74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徐跑 郑冰清 袁新华 邹军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国华 郑冰清 马学艳 金武 李红霞 宋长友 徐跑 顾若波 闻海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离子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完善铜离子对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指导淡水石首鱼的健康养殖。[方法]在(17±1)℃曝气自来水中,采用等间对数法在0.1~1.5 mg·L~(-1) Cu~(2+)范围内选取5个梯度探究Cu~(2+)浓度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死亡率的影响;选取0.197 mg·L~(-1) Cu~(2+)进行96 h胁迫试验并取样,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谷胱甘肽(GS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Na~+-K~+-ATP酶(Na~+-K~+-ATPase)、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和胃蛋白酶(PP)活性和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Cu~(2+)胁迫淡水石首鱼幼鱼96 h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为Y=1.435 5X+0.038 2,(R~2=0.827 3),半致死浓度为0.291 mg·L~(-1),安全浓度为0.029 mg·L~(-1)。Cu~(2+)胁迫对CAT、SOD、GPx、GSH、ALT、AST、Na~+-K~+-ATPase、α-AMS、LP、PP等酶活性和COR、MDA含量及T-AOC影响显著。在受到Cu~(2+)胁迫后SOD、GPx、GSH、Na~+-K~+-ATPase、α-AMS、LP、PP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均显著上升,在4 h时达到最大,随后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AOC和Na~+-K~+-ATPase、α-AMS活性在96 h又恢复正常水平。CAT活性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96 h又恢复正常。MDA含量及ALT和AST活性受Cu~(2+)胁迫后不断升高,MDA含量从4 h开始,ALT和AST活性从12 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在96 h达到最大值。[结论]Cu~(2+)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危害等级为剧毒,0.197 mg·L~(-1)Cu~(2+)胁迫对肝脏抗氧化酶、鳃Na~+-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对SOD、GPx、GSH、Na~+-K~+-ATPase、α-AMS、PP等酶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起到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CAT、ALT、AST、LP酶活性和MDA含量起到促进作用。CAT应激响应速度较其他抗氧化酶滞后,SOD是受到Cu~(2+)胁迫最敏感的抗氧化酶,可作为鱼类早期Cu~(2+)污染的首选指示指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赵峰 杨刚 张涛 王妤 庄平
为了探讨中华鲟幼鱼进入长江口半咸水环境后,渗透压适应调节过程中鳃上皮泌氯细胞的适应性变化,将幼鱼在淡水(盐度0)和半咸水(盐度15)两种条件下驯养60 d,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分析鳃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分布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幼鱼鳃上皮泌氯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鳃小片基部和鳃小片之间的鳃丝上,细胞略呈椭圆形。半咸水条件下,幼鱼鳃丝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和大小显著增加,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则未发生改变,但细胞大小显著增加;而鳃丝和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鳃丝上皮泌氯细胞顶膜开口的形态分为3种类型:Ⅰ型,突起型;Ⅱ型,凹陷型;Ⅲ型,深洞型。淡水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姜正炎 田永胜 曹桂新 张秀善 刘栓 刘军 李周永 库来汉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海山 叶乐 陈治 杨超杰 胡清雨
为揭示饥饿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形态性状的影响,建立其饥饿状态的判别标准,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眼斑双锯鱼饥饿和非饥饿群体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实验设置饥饿和非饥饿(对照组)2个组,处理7 d后测量体质量并拍照。用图像分析技术对2个群体眼斑双锯鱼幼鱼的14个形态性状进行准确测定,采用t检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统计方法分析饥饿对眼斑双锯鱼形态性状的影响。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尾柄高,其余形态参数在饥饿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多个形态比值参数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用形态性状或形态性状比值均可将试验鱼分为两大类(饥饿组和对照组);对直接测量获得的形态性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只获得1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整体形态的变化,而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4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的幼鱼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鳍相对位置和尾柄部位差异引起。分别运用形态性状及形态比值数据进行判别分析构建了典则判别函数方程,验证证实使用经形态比值数据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信度高于使用未经处理的形态性状数据建立的方程。研究结果证实,饥饿影响了眼斑双锯鱼的形态性状,可利用判别方程对眼斑双锯鱼的饥饿状态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可为眼斑双锯鱼的生态调查和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范镇明 钱龙向 伟艾涛 姜正炎 李胜忠 曹桂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呈祥 徐钢春 徐跑 郑金良 顾若波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蔡文超 柳学周 马学坤 战文斌 徐永江
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漠斑牙鲆的淡水驯化技术。初孵仔鱼在盐度为5的水中最多存活5d,5d以后全部死亡。30日龄稚鱼在4h10min淡水组全部死亡,对淡水的耐受力较低,而盐度为5~25的各组72h的存活率都在95.00%以上。90日龄幼鱼经缓慢淡水驯化9d后存活率可达98%以上,对漠斑牙鲆幼鱼进行淡水驯化的最佳年龄为90日龄。淡水驯化影响幼鱼初期的摄食,以后则逐渐趋于正常;急性淡水驯化对幼鱼的伤害比缓慢淡水驯化大;漠斑牙鲆对低盐的耐受力随生长和发育逐渐增加,年龄是影响幼鱼对低盐度耐受力的主要因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妤 宋志明 刘鉴毅 杨刚 庄平 宋超 李伟杰 章龙珍
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
关键词:
点篮子鱼 热耐受 临界温度 驯化温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亚 杨青 邓植文 董思远 刘志伟
应用形态学、解剖学及组织学方法对玻璃扯旗鱼的性别特征及其幼鱼性别分化基本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6月龄玻璃扯旗雌鱼卵巢中能观察到各时相的卵母细胞,在雄鱼精小管管腔内有大量精子;4月龄以上玻璃扯旗雌鱼的腹部隆起,并有淡黄色颗粒状组织,而雄鱼无类似结构;100日龄以上雌鱼的臀鳍有钩状小齿,但2月龄前的幼鱼无该组织。550日龄幼鱼性腺发育状态显示:10日龄以下幼鱼的体内无分化明显的生殖腺;15日龄幼鱼体内有生殖包囊,且15日龄之前仅在腹腔一侧可观察到性腺组织,而25日龄幼鱼的腹腔两侧均有对称分布的类卵巢结构;
关键词:
玻璃扯旗鱼 性腺发育 性别分化 性别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 闫洁 李青丰 吕梅
应用解剖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对老芒麦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其种子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具有禾本科植物的典型特征 :胚胎发育为禾本型 ,胚乳为核型胚乳 ,其最外一层细胞发育为糊粉层 ,籽实皮由内珠被及子房内表皮发育而成 ;但有其特性 :合子未显示出极性 ,中贮藏有丰富的淀粉粒 ,第 1次分裂为横分裂 ,偶有斜向分裂 ,之后顶细胞纵分裂 ,基细胞横分裂 ;宿存助细胞可保留到椭圆形原胚时期 ,与丝状器都有PAS正反应 ,显示了宿存助细胞及丝状器与营养物质的转运有关 ;少数种子有胚发育迟缓的现象 ;不同种子发育的早期原胚之间存在淀粉粒含量的差异 ;约有 1%的成熟种子中缺胚或胚极小。
关键词:
老芒麦 种子 发育 解剖学研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于宏 孙曙光 孟祥君 孔祥迪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成硕 刘鉴毅 赵峰 宋超 章龙珍
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水下摄像与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点篮子鱼幼鱼摄食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的规律及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为白天摄食类型,喜结群,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警惕性高,容易受到惊吓,应激反应较强,有啃食网衣上附着物的特点。在饵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平均体长(64.5±5.6)mm、体质量(7.6±1.3)g的点篮子鱼幼鱼对浒苔的平均日摄食量(湿重)为8.7 g,相当于自身体质量的1.1倍。日摄食高峰存在于白天的三个时段,第一个高峰时段是4∶00~6∶00,第二个高峰时段是7∶00~12∶00,第三个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令清 李凤杰 曹振东 张耀光
为考察摄食后专性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研究以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以6%(5.8%±0.2%)鱼体重的新鲜泥鳅肉块[(3.33±0.09)g]为实验饵料,分别在摄食后0、2、4、8、16、24、36、48 h测定南方鲇幼鱼[(58.45±1.66)g,(19.4±0.2)cm,n=48]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随摄食后时间的延长,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P<0.01),二者的摄食量百分比也具类似的变化特征(P<0.01);三种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过程,但三者之间在以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
关键词:
南方鲇 胃排空率 数学模型 消化生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