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3)
2023(9177)
2022(7010)
2021(6441)
2020(5021)
2019(11219)
2018(10894)
2017(21418)
2016(11798)
2015(13203)
2014(13393)
2013(12895)
2012(11729)
2011(10307)
2010(10446)
2009(9673)
2008(9948)
2007(8847)
2006(7934)
2005(7301)
作者
(32094)
(26805)
(26499)
(25786)
(17157)
(12436)
(12052)
(10151)
(10093)
(9759)
(9036)
(8745)
(8635)
(8624)
(8453)
(8161)
(7998)
(7788)
(7745)
(7736)
(6736)
(6517)
(6419)
(6261)
(6109)
(6002)
(5865)
(5856)
(5389)
(5283)
学科
(47096)
经济(47047)
管理(39580)
(36083)
(28988)
企业(28988)
(26642)
方法(17657)
中国(16764)
(16176)
数学(15747)
数学方法(15560)
财政(13104)
(12333)
财务(12309)
(12285)
财务管理(12266)
业经(11841)
企业财务(11692)
地方(11175)
(10687)
(10170)
贸易(10162)
农业(10103)
(9989)
(9950)
(9185)
银行(9175)
(8684)
(8646)
机构
学院(163146)
大学(160337)
(72777)
经济(71334)
管理(61320)
研究(55541)
理学(51980)
理学院(51517)
管理学(50724)
管理学院(50430)
中国(45190)
(43886)
(32571)
科学(30822)
财经(30515)
(27671)
(27664)
(26378)
中心(25749)
研究所(24278)
(24168)
经济学(23423)
财经大学(22209)
经济学院(21249)
北京(20568)
业大(20208)
(20149)
(20126)
(20106)
师范(19949)
基金
项目(102668)
科学(81728)
研究(78376)
基金(75131)
(64077)
国家(63530)
科学基金(55254)
社会(51384)
社会科(48882)
社会科学(48873)
(39499)
基金项目(38238)
教育(35895)
自然(33482)
自然科(32753)
自然科学(32747)
(32722)
自然科学基金(32187)
编号(32075)
资助(30954)
成果(27140)
(23168)
重点(23068)
课题(22556)
(22397)
国家社会(21724)
(21165)
(21156)
教育部(20355)
(20047)
期刊
(83128)
经济(83128)
研究(56089)
(38024)
中国(34742)
管理(23347)
(23082)
(22899)
金融(22899)
学报(21239)
科学(19776)
教育(17167)
大学(17061)
学学(16137)
财经(15815)
农业(15347)
经济研究(14838)
(13582)
业经(13348)
技术(13326)
问题(11078)
(10398)
国际(8921)
会计(8539)
财会(8303)
(8167)
财政(8167)
现代(7840)
(7704)
理论(7578)
共检索到261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近几年,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定货币政策相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日,财政部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将择时逐渐淡化。这种淡化是国家财政收支保持长期相对平衡的客观反映,它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机制和力度,特别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会提出强化的要求。首先,淡化财政政策与强化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有内在关联性。财政政策通过收支预算及执行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秀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其调控作用范围与侧重点是不同的。本文主要针对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对两时期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同之处作了对比。我们认为,两时期的货币政策在目标优先次序、独立性水平、力度与节奏,以及转型之后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静  柯艺高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曲线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在既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为了实现更加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政策目标,应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予以配合的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彦平   陶慧芳   李政   温志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国企和民企发展的作用机制、传导路径及政策效果有所不同。本文构建DSGE理论模型,考虑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状况并纳入企业异质性特征,研究了税收、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等外生冲击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投资和产出的非对称影响。并且,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消费税、资本所得税和劳动所得税的减税政策能较好地惠及民企,推动民企发展;积极的财政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更利于国企提升效率,同时引致国企挤占民企的融资和发展空间;另外,以劳动力替代弹性反映的“体制性优势”影响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因此,为了避免单一宏观经济政策造成国企与民企“此消彼长”,应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实现“国民共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容根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大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水平。客观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持续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持续性进行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慧华  
作为现代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运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之组合协调发展,以形成合力,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关系到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它们又各具特点和差异,导致在组合运用中出现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建议,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寿生  刘南昌  杨正位  
(一)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局面和通货紧缩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持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随着经济增长形势的好转,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也高了起来。淡出的理由可大致归纳为: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已经实现、潜在财政风险增大、政府投资效果不理想等方面。我们认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199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这说明学术界在如何认识积极财政政策,对当前乃至今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是否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综合权衡基础上实行的阶段性政策,与发达国家以反周期为特征的短期扩张性政策有明显不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有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实现财政长期稳固、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保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健恒  
多数人基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其它负面效应而持反对观点。但对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得出一般的财政风险论并不成立。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宜在当前退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潼  
我国财政赤字率由1997年的0.07%快速上升到2002年的3%,达到国际惯例的警戒线。积极财政政策简明仿真模型是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如实地仿真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2003年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模型仿真预测200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8.4%。2004-2005年,为保证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7%,我国是否仍需继续积极财政政策,或者使其淡出,或者使其加强,首先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景:如世界经济年增长3%左右,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仍需继续;如世界经济年增长2%左右,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加强。分析近四分之一世纪世界经济的走向,可以以70%的概率断定,2004-2005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仍需继续。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体富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并正在增强。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应采取渐进式的“淡出”方式,可以把今明两年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过渡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应当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安体富  
本文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受政府财力、财政风险的制约及“挤出效应”、旧体制复归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适时“淡出”直至退出;同时,据对近年尤其是200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鉴于我国经济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应采取渐进式的“淡出”方式,可以把2003年、2004年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过渡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