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5)
- 2023(264)
- 2022(231)
- 2021(197)
- 2020(156)
- 2019(334)
- 2018(283)
- 2017(613)
- 2016(317)
- 2015(317)
- 2014(350)
- 2013(327)
- 2012(304)
- 2011(251)
- 2010(298)
- 2009(215)
- 2008(211)
- 2007(178)
- 2006(145)
- 2005(142)
- 学科
- 济(1771)
- 经济(1769)
- 贸(905)
- 贸易(905)
- 易(868)
- 方法(739)
- 数学(689)
- 数学方法(687)
- 业(600)
- 农(523)
- 管理(472)
- 地方(456)
- 业经(398)
- 中国(379)
- 企(358)
- 企业(358)
- 关系(346)
- 出(331)
- 农业(328)
- 发(328)
- 出口(311)
- 出口贸易(311)
- 口(311)
- 地方经济(256)
- 技术(254)
- 产业(250)
- 发展(236)
- 环境(233)
- 展(229)
- 贸易关系(200)
- 机构
- 学院(4724)
- 大学(4608)
- 济(2357)
- 经济(2323)
- 管理(1864)
- 理学(1666)
- 理学院(1650)
- 管理学(1637)
- 管理学院(1632)
- 研究(1534)
- 中国(1005)
- 农(986)
- 科学(916)
- 京(857)
- 业大(813)
- 财(779)
- 农业(763)
- 经济学(756)
- 所(722)
- 经济学院(707)
- 研究所(690)
- 中心(684)
- 财经(670)
- 范(660)
- 师范(654)
- 江(652)
- 经济管理(639)
- 经(609)
- 贸(570)
- 农业大学(548)
共检索到6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郭莉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目前,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成为日本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两国在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资金合作等领域也都进行着有诚意的合作。对此,双方都予以很高的评价,一致肯定它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晋平
发展轨迹 (一)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日本经济则由稳定增长转向低迷 1978~1998年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是9.8%,相当于同时期日本年均经济增长水平(3.1%)的3.16倍。在这21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时(1992年)曾达到14.2%,最低点是1990年的3.8%,除去个别年度之外,基本保持较快增长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华夏
1995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对外经贸工作要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再上新台阶.来自北京高层的消息称,就外经系统而言之,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是两个最重要的中心环节,而完成外贸出口任务则更为紧迫.为保证今年完成2300亿美元的任务(其中进出口各1150亿美元),必须加大力度的方面乃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外商投资健康发展,使引进外资工作上水平;吸引更多优惠贷款,补充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进一步改革援外方式,扩大承包劳务业务;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综上言之,其方向均在与国际的沟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治菊
文章分析了黔粤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资源的互补性、文化的同质性、交通的便利性、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谐的领导关系五大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发展观念、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行政区划四大不利因素,提出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黔粤区域协调发展的规范、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障碍与行政性壁垒四条措施加以转化,以促进黔粤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海宁
90年代以来,香港在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金融服务及海空运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同时还要面对世界市场变化及周边国家及地区前所未有的挑战。香港在迎接九七回归,跨越世纪的历史时刻,应该在完善基建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及协调好与内地的经贸关系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翟雪玲 韩一军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进一步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包括国际投资环境不宽松、国内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和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制约了“走出去”的健康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提出了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目标,即配合国际政治目标、资源保障目标、提高农业竞争力目标与增加国家、企业和农民收入目标。根据目标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走出去” 发展战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爱军
近年来,在美国国内存在一系列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片面认识和消极因素,如认为"中国贸易只惠己"、"中国对美出口剥夺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对美国企业关闭市场"、"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等。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看,这些消极因素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政治博弈的根源;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有其遏制中国的意图。应正确分析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消极因素,以便理性应对,推动中美经贸合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经贸合作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于维香
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双边经贸发展的速度却一直较快。据中国海关统计,1998年中美贸易额为54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中美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仅占4.8%上升到1998年的17%。 积极因素 1.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董超 姜瑞雪 姜照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征。文章剖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三外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归纳中国与“一带一路”不同区域国家“三外融合”的发展特征,最后总结了“三外融合”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建议:进一步发挥驱动“三外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一国一策”促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经贸合作 “三外融合”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董超 姜瑞雪 姜照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特征。文章剖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三外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归纳中国与“一带一路”不同区域国家“三外融合”的发展特征,最后总结了“三外融合”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建议:进一步发挥驱动“三外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一国一策”促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经贸合作 “三外融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颖
关于体制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中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体制因素对我国外贸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性影响,与此同时体制因素也发挥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一直较低,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1979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体制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颖
关于体制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中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体制因素对我国外贸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性影响,与此同时体制因素也发挥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一直较低,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1979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坡岭 段秀芳
中俄经贸合作经历了探索磨合、快速平稳上升和深化巩固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那种认为中俄之间"政热经冷"的看法是对中俄经贸关系的误解。仅仅从绝对贸易额、经贸合作的经济溢出效应和分工关系特征来评价两国经贸关系,无法得出关于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的科学结论。从相对规模和贸易紧密度的角度看,中俄经贸关系是我国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最高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经济总量、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特征是决定中俄经贸关系的主要变量。同时,政治关系是中俄经贸合作实现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中俄两国关系的内生性、中美贸易摩擦和世界经济分工关系等外在冲击,都为中俄经贸合作向更宽广领域发展和向更高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两国高度的政治互信和有效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有助于推动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关权
通过考察世界上已经发展起来或者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文化不是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是基础因素。文化通过个人和组织、制度和政府两个渠道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最终归结为市场形态。在对中日之间几个文化侧面的比较以及几个经济发展侧面的考察基础上,我们得出,中日两国由于在文化上存在相似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相似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