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9)
- 2023(11438)
- 2022(9493)
- 2021(8510)
- 2020(6950)
- 2019(15404)
- 2018(15105)
- 2017(28872)
- 2016(15291)
- 2015(16914)
- 2014(16884)
- 2013(16652)
- 2012(15752)
- 2011(14411)
- 2010(14471)
- 2009(13216)
- 2008(12748)
- 2007(11456)
- 2006(10294)
- 2005(9393)
- 学科
- 济(73669)
- 经济(73602)
- 业(44432)
- 管理(44075)
- 企(33296)
- 企业(33296)
- 方法(25913)
- 数学(22223)
- 数学方法(22076)
- 地方(21905)
- 中国(21879)
- 农(21847)
- 业经(18779)
- 农业(15328)
- 财(15144)
- 贸(15012)
- 贸易(15002)
- 易(14476)
- 产业(13759)
- 学(13083)
- 地方经济(12771)
- 技术(12419)
- 发(11814)
- 环境(11778)
- 制(11687)
- 银(11665)
- 银行(11627)
- 融(11459)
- 金融(11459)
- 行(11247)
- 机构
- 学院(226326)
- 大学(223172)
- 济(97186)
- 经济(95473)
- 管理(87713)
- 研究(80511)
- 理学(75125)
- 理学院(74284)
- 管理学(73240)
- 管理学院(72826)
- 中国(60627)
- 科学(49692)
- 京(47644)
- 农(43957)
- 财(41524)
- 所(41281)
- 研究所(37589)
- 中心(37162)
- 业大(36275)
- 农业(34620)
- 江(34126)
- 财经(33013)
- 北京(30079)
- 经(29874)
- 范(29685)
- 师范(29261)
- 经济学(29156)
- 院(28528)
- 州(27870)
- 经济学院(26377)
- 基金
- 项目(152369)
- 科学(120099)
- 基金(110101)
- 研究(108474)
- 家(97567)
- 国家(96720)
- 科学基金(82522)
- 社会(71197)
- 社会科(67755)
- 社会科学(67743)
- 省(61157)
- 基金项目(58665)
- 自然(52736)
- 自然科(51530)
- 自然科学(51517)
- 划(50803)
- 自然科学基金(50637)
- 教育(47371)
- 资助(43574)
- 编号(43378)
- 发(39089)
- 重点(34194)
- 成果(33884)
- 创(32330)
- 部(32119)
- 发展(30974)
- 展(30486)
- 创新(30261)
- 国家社会(29925)
- 课题(29489)
- 期刊
- 济(111422)
- 经济(111422)
- 研究(64748)
- 中国(46347)
- 农(40346)
- 学报(38200)
- 科学(34275)
- 管理(31653)
- 财(29871)
- 大学(27805)
- 农业(27526)
- 学学(26249)
- 融(21824)
- 金融(21824)
- 业经(21448)
- 教育(20157)
- 经济研究(19002)
- 技术(18602)
- 财经(15808)
- 问题(14661)
- 业(14615)
- 经(13758)
- 图书(13686)
- 商业(13447)
- 技术经济(11522)
- 科技(11475)
- 理论(10897)
- 贸(10859)
- 版(10324)
- 世界(10123)
共检索到343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谢晓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在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百姓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的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
产业链是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产业链分析为观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是认识和判断产业各环节竞争能力、确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并为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本文正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识电子信息产业,评价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进而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今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忠德
近年来,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个特征明显的产业集群,但集群化发展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差异化程度低、集群企业合作不够和竞争有余等问题。文章认为,应通过强化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作用,培育新型产品、调整大企业集团产业结构,加快平台建设和建立良性竞争及协作互补机制等措施,以促进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信息 产业集群 问题 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于喆
201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主要表现为"五新",即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注入新力量、国内优势企业茁壮成长形成新地位、激励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谋求新作为、自主创新展现新气象以及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同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等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不一担忧",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不平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监管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对技术发展引发就业冲击和安全问题的担忧。对此,要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举措要、加强新技术的多方位沟通、培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穆恭谦
在人大、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中国科技论坛》编辑部、科技日报理论部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有关领导、专家召开“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座谈会。现摘要发表部分专家的发言,供交流和探讨。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同志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晓钟 杨丹
利用耦合评价模型,估算我国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2002~2013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两大产业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但到2013年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实证分析还发现,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的提高,有利于汽车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能源消耗率的降低、专利总数和出口总额的增加。最后,探讨了提高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度、促进汽车产业与新一代技术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松飞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电子产品制造业生产过程做不到清洁生产,废旧电子产品没有完备的回收渠道。实证研究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此,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政府企业联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引入RoHS标准;采用生态设计模式,将"绿色信息技术"贯穿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电子信息产业朝着绿色产业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生态环境 效应 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文兴吾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十五"期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作为龙头主导产业,列为全省的"一号工程",大力推动发展。"一号工程"实施以来,出现了现实与预期的背离: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五"期间并没有跟上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没有发挥好龙头主导产业的作用。然而,当前的问题已不是该不该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来发展,而是如何千方百计将其做大做强。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根据是充分的,尤其是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机遇,更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其发展。
关键词:
四川发展 “一号工程” 电子信息产业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松飞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虽然在创新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弱。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颠覆性的变革,迎来了智慧经济、智能制造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应从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确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燕 曹永峰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有待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以及产业同构等问题。建议采取竞争合作策略,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整体做大做强的飞跃。
关键词:
长三角 电子信息产业 对策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安筱鹏,曹远肖
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资本构成的角度,把我国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分成四种类型,即民营资本主导型、外资主导型、民营资本+外商投资资本主导型及均衡发展型,并深入分析了四种地区发展模式特点,并探讨了不同产业资本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展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 资本类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晖
入世后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当前 ,应进一步清理发展思路和战略对策 ,把大量吸引外资和内资 ,鼓励本土优势传统企业介入和充分发挥现有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潜力作为推动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三大动力 ,以大开放促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 ,争取在几年内使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四川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 ,并保持其在西部第一和全国十强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四川 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战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宁钟 郭熙保
本文论述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其基本经济规律是收益递增规律、独特的空间经济规律、投融资特性和联系效应规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庆行 聂增梅
近年来,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产量和规模跃居全国前列。文章通过分析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对比重庆在该产业的薄弱环节,找出加快发展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路径,以期为南京、重庆两大城市共同发展,促进东、西地区共同进步,协调区域经济提供帮助。
关键词:
南京 电子信息产业 重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