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
- 2023(1315)
- 2022(1146)
- 2021(1087)
- 2020(970)
- 2019(2045)
- 2018(2025)
- 2017(3951)
- 2016(1983)
- 2015(2269)
- 2014(2325)
- 2013(2434)
- 2012(2127)
- 2011(1991)
- 2010(2013)
- 2009(1848)
- 2008(1718)
- 2007(1548)
- 2006(1312)
- 2005(1234)
- 学科
- 业(9978)
- 济(9593)
- 经济(9580)
- 管理(9543)
- 企(8182)
- 企业(8182)
- 方法(5666)
- 数学(4944)
- 数学方法(4923)
- 财(4889)
- 务(3786)
- 财务(3786)
- 财务管理(3784)
- 企业财务(3744)
- 人民(3717)
- 消费(3560)
- 结构(3054)
- 水平(2885)
- 消费水平(2883)
- 农(2755)
- 业经(2513)
- 农业(2278)
- 收入(2125)
- 贸(1802)
- 贸易(1802)
- 易(1700)
- 中国(1654)
- 制(1561)
- 供销(1506)
- 销(1506)
- 机构
- 学院(31725)
- 大学(31151)
- 济(14390)
- 经济(14194)
- 管理(13941)
- 理学(12418)
- 理学院(12330)
- 管理学(12199)
- 管理学院(12146)
- 研究(7758)
- 财(7191)
- 中国(6752)
- 财经(6028)
- 京(5757)
- 经(5506)
- 商学(5129)
- 商学院(5108)
- 财经大学(4561)
- 经济学(4237)
- 科学(3837)
- 经济学院(3791)
- 中心(3778)
- 经济管理(3715)
- 江(3708)
- 北京(3601)
- 范(3504)
- 师范(3480)
- 所(3470)
- 业大(3357)
- 工商(3262)
共检索到43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许鸿文
本文从消费者剩余如何转移到厂商手中分析入手,认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消费者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且消费决策也日趋理性,垄断厂商要获取最大利润,必须在收取消费者剩余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具有实质内容的服务,使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不同价格不同享受,才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消费者剩余 消费结构 价格歧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倪恒意 胡振
本文从消费者剩余出发,首先在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攫取并转化为垄断利润后,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其次对每一部分在企业内外部的流动转移进行独立分析,最终,将垄断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不同社会总剩余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垄断对社会总福利影响的确切结论。意在指出垄断企业并不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总是带来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垄断行为能够带来使社会总福利上升的结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玉岭 陈潭
美国反垄断政策是美国政府调控自由市场经济最为基本的手段。它通过保护竞争,进而刺激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物质生产的最大进步,最终确保消费者福利并使之最大化,即:使消费者能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最好的商品,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
反垄断 政策目标 消费者福利 谢尔曼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兵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维护消费者利益成为当下市场经济法律实施的重点。作为市场经济法律基石的现代反垄断法,消费者利益理应成为其保护的直接利益。通过对"3Q"案的考察,说明了消费者直接提起反垄断诉讼维权的可能,指出了现行消费者保护法所面临的挑战。挑战不仅源于具体规定的滞后,更源于传统倾斜保护模式的不足。建议从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秩序入手,推动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直接保护,通过协同保护模式的建立,消解在传统倾斜保护模式下消费者保护的困境,建设合作型消费者保护机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公欢
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福利损害范围的规模性和不特定性、损害方式的个性化、损害结果的难以计量性要求反垄断法介入保护,数字经济非价格因素和动态竞争的特征使得传统消费者福利标准适用失灵,而实践中消费者福利标准往往会成为案件分析中的修饰性表达,导致反垄断法规范目标偏移。数字经济高度集中化的趋势,要求消费者福利保护由重视经济效率向重视市场结构和竞争过程转变,反垄断法作为行为规制法对消费者福利进行保护,防止消费者福利庸俗化。为避免科技巨头经济垄断权力蔓延至政治中心,新布兰代斯学派反对以消费者福利作为唯一诉求,主张通过反垄断法分析范式转型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实现经济民主和反垄断法多元目标。消费者福利保护是反垄断法的间接目标,应被作为判断竞争损害的参考要素。对于数字经济反垄断中消费者选择权损害的分析,应遵循合理原则,综合权衡经营者行为的竞争损害效果和消费者福利增进效果。同时,从实体标准和程序制度层面细化和完善消费者福利标准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行为规制中的具体适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汤吉军 郭砚莉
如果企业处于完全竞争行业中,市场供求价格机制会实现帕累托最优,无需任何中介组织和政府管制;如果企业处于自然或人为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政府管制就十分必要,此时往往将管制目标确定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当消费者购买产品进行沉淀成本投资,消费者无法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垄断企业就与消费者产生了双边谈判,进而会引起敲竹杠行为,大大降低消费者剩余,即便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也会带来收入不公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管制目标就需要由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否则,不仅不会实现管制目标,而且还会恶化消费者剩余,从而使消费者合理合法地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因而,针对垄断市场,尤其是自然垄断(主要是公用事业部门)市场...
关键词:
消费者沉淀投资 社会福利 垄断 管制目标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剑锋
三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为增加利润可能实施的一类重要手段,但很多微观经济学教材及相关成果对此涉及不够。本文在深入分析三级价格歧视有效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统一市场定价和分割市场定价两种情况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三级价格歧视对垄断厂商利润的影响机制及其数学表示方法。
关键词:
三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 影响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淑桥#副教授
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他们合著的《垄断资本》中,明确界定了经济剩余这一关键概念,并对经济剩余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而剩余价值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二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剩余是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不同于经济剩余,它是经济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探析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关键词:
经济剩余 剩余价值 垄断资本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要家 王逸婧
消费者隐私管理对算法个人化定价的福利效应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在消费者具有隐私管理能力且隐私管理成本适度的情况下,个人化定价会实现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总福利的提高。因此,对垄断平台个人化定价不应一刀切地加以禁止,而应采用合理推定原则进行个案分析。政府需谨慎直接介入平台个人化定价,赋能消费者的隐私管理能力是最佳的反垄断政策。同时,应通过立法强化消费者隐私权保护,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自主决策权,并鼓励增强消费者隐私管理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玲苑
算法技术推动下的个性化定价机制,其有明确的技术应用逻辑。通过对消费者细分解构后发现,消费者细分是个性化定价实施的基础。个性化定价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其本身是中性的,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算法个性化定价的反垄断规制需要从伦理逻辑和经济效应上进行综合分析,且需要遵循限度原则和事先预防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个性化定价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中,应从政策路径和法律路径关注消费者细分背后的市场失灵;从行为路径和技术路径识别消费者细分背后的消费者利益。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建臣 孙晓杰 石尧
现代金融的本质是诚信基础上的信用服务,金融业已经深度渗透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鉴于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日益凸显,利益冲突与日俱增,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事件频发,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强化银行服务监管刻不容缓。文章在概括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指出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面临的现实挑战,旨在弥补保护缺陷,提升银行服务监管效率,探寻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有效途径,相关政策建议对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长效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垄断经营 金融消费者保护 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霞
文章将消费者划分为普通消费者与环保消费者,并建立了这两种类型消费者两个周期上的效用模型。由此对垄断制造商的再制造决策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垄断制造商在再制造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消费者类型 效用函数 再制造决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颜运秋
有学者认为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效的公平竞争秩序;但我们认为,相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而言,这种目的只是工具性的。这在立法上有明显的体现、在学理上有充分的理由并在司法上有广泛的实践。我国未来的反垄断立法、执法与司法应当将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反垄断的终极目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车圣保
垄断行业一般是实行政府规制的行业,规则条件下垄断价格表现为规则价格。由于垄断厂商对成本信息的垄断,规制者和被规制者在成本信息方面极不对称,因而目前垄断行业普遍以成本加成方式制定的规制价格,成为垄断厂商攫取消费者剩余的手段。垄断者具有增加成本和虚报成本的冲动,迫使政府制定更高的规制价格,从而攫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冰 申其辉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种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尽管消费者剩余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对它却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消费者剩余理论的提出法国工程师Jules Dupuit首先在1844年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观点,后来马歇尔将它正式称为"消费者剩余"。 1.Ddupuit的主要观点。Dupuit的消费者剩余思想主要来源于他对当时公共部门融投资问题的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