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6)
- 2023(12477)
- 2022(10516)
- 2021(9951)
- 2020(8408)
- 2019(18926)
- 2018(18551)
- 2017(36447)
- 2016(19212)
- 2015(21445)
- 2014(21185)
- 2013(20330)
- 2012(18513)
- 2011(16378)
- 2010(16189)
- 2009(14666)
- 2008(14144)
- 2007(12360)
- 2006(10417)
- 2005(8872)
- 学科
- 济(76164)
- 经济(76077)
- 管理(59400)
- 业(56177)
- 企(46408)
- 企业(46408)
- 方法(38279)
- 数学(34092)
- 数学方法(33572)
- 财(23285)
- 农(21630)
- 中国(19379)
- 业经(16366)
- 贸(15476)
- 贸易(15469)
- 易(15067)
- 农业(14237)
- 务(13792)
- 制(13791)
- 财务(13743)
- 财务管理(13712)
- 地方(13318)
- 企业财务(13034)
- 策(12545)
- 学(12415)
- 理论(11825)
- 技术(11807)
- 银(11654)
- 银行(11643)
- 环境(11424)
- 机构
- 学院(264072)
- 大学(261935)
- 济(112503)
- 经济(110407)
- 管理(108155)
- 理学(94745)
- 理学院(93825)
- 管理学(92123)
- 管理学院(91633)
- 研究(80046)
- 中国(61633)
- 财(52750)
- 京(51895)
- 科学(46211)
- 财经(42532)
- 中心(39428)
- 经(38914)
- 江(37672)
- 所(37028)
- 农(36826)
- 业大(35698)
- 经济学(35203)
- 研究所(33554)
- 范(33553)
- 师范(33262)
- 经济学院(31930)
- 财经大学(31873)
- 北京(31505)
- 州(29774)
- 商学(29503)
- 基金
- 项目(183028)
- 科学(147537)
- 基金(136732)
- 研究(135751)
- 家(117290)
- 国家(116275)
- 科学基金(102952)
- 社会(89466)
- 社会科(85061)
- 社会科学(85041)
- 基金项目(71983)
- 省(70261)
- 自然(66250)
- 自然科(64898)
- 自然科学(64884)
- 教育(63871)
- 自然科学基金(63718)
- 划(58833)
- 资助(55866)
- 编号(54680)
- 成果(43062)
- 部(41972)
- 重点(40271)
- 创(38515)
- 发(38404)
- 国家社会(37612)
- 教育部(37228)
- 人文(36627)
- 课题(36414)
- 创新(35895)
共检索到374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宇科 张全成 赖天豪
本文基于心理距离视角本文基于心理距离视角,通过消费者决策情境实验探索了社会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以及概率对折中效应的影响及概率对折中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时间距离(现在现在-未来)、空间距离(远远-近)和概率(大概率大概率-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三个心理距离维度上,距离越近,折中效应越大,而在社会距离维度(自我-他人决策)则恰恰相反恰恰相反;社会距离维度和偏好信心对折中效应有显著交互作用,在高偏好信心下社会距离对折中效应的影响与其他三个维度一致的影响与其他三个维度一致,但随着偏好信心的降低,社会距离越远,其折中效应的增加幅度反而越大大,同时,消费者偏好信心越高,越不易受折中项影响。
关键词:
折中效应 心理距离 偏好信心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倩倩 崔翠翠
如今的中国市场,诸多行业本土品牌崛起甚至逆袭,消费者对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偏好相应逆转。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但本土品牌逆袭过程中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是否相同、本土品牌逆袭与消费者偏好逆转的互动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缺乏探讨。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手机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讨论数据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首先研究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的异同,然后结合对讨论数据的纵向统计结果,研究本土品牌逆袭过程中品牌逆袭与消费者偏好逆转的互动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本土品牌逆袭中,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模型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测量受个人因素调节而影响消费者偏好,但测量功能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具体因素在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中存在差异。品牌逆袭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消费者成熟,进而驱动消费者偏好逆转;消费者偏好逆转则通过反馈路径帮助品牌进一步逆袭。具体的,消费者对产品特质更加重视,全球品牌的原产国效应和符号价值表现力减弱,本土品牌的口碑效应和符号价值表现力增强,同时消费者的民族主义增强而爱国绑架感减弱,这些因素通过感知价值带来消费者偏好逆转。综合而言,本土品牌逆袭和消费者偏好逆转是互动提升的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相关研究,为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启示。产品特质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他驱动因素有支撑作用。所以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都要重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还要根据各驱动因素的变化调整其营销策略。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矗明 吴梓浩 李欣倩 黄赞
折中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面临多个具有多属性的选项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各属性都处于中等水平的选项。忙碌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常态,本文主要考察消费者的主观忙碌感对折中选项偏好的影响。不同于由客观时间匮乏或被迫任务引发的忙碌,本文所探讨的主观忙碌感是个体因主动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多项任务而产生的主观状态感知。本文认为:(1)主观忙碌感会增强消费者的自我重要性感知,提升其自我价值感知与能力感知,增强其决策信心,进而使其更少做出折中选择。(2)消费者对“忙碌”的解释水平起调节作用,高解释水平者将“忙碌”抽象化为高自我价值,而低解释水平者则将“忙碌”具体化为“需要做很多事情”,因此主观忙碌感对后者的决策信心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折中选项的偏好。本文通过六项实验验证了假设,有助于增进读者对忙碌在消费领域影响的了解,对于中端与非中端品牌在产品定位、竞争格局等方面制定营销策略也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主观忙碌感 折中效应 决策信心 解释水平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矗明 吴梓浩 李欣倩 黄赞
折中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面临多个具有多属性的选项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各属性都处于中等水平的选项。忙碌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常态,本文主要考察消费者的主观忙碌感对折中选项偏好的影响。不同于由客观时间匮乏或被迫任务引发的忙碌,本文所探讨的主观忙碌感是个体因主动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多项任务而产生的主观状态感知。本文认为:(1)主观忙碌感会增强消费者的自我重要性感知,提升其自我价值感知与能力感知,增强其决策信心,进而使其更少做出折中选择。(2)消费者对“忙碌”的解释水平起调节作用,高解释水平者将“忙碌”抽象化为高自我价值,而低解释水平者则将“忙碌”具体化为“需要做很多事情”,因此主观忙碌感对后者的决策信心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折中选项的偏好。本文通过六项实验验证了假设,有助于增进读者对忙碌在消费领域影响的了解,对于中端与非中端品牌在产品定位、竞争格局等方面制定营销策略也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主观忙碌感 折中效应 决策信心 解释水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珍 郑颖 蒋子浩 潘公贺
将我国家用光伏补贴政策细分为补贴政策宣传、实惠和稳定性三个维度,以心理距离为中介变量,风险偏好为调节变量,探究我国家用光伏补贴政策在终端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微观渗透机制。对599份城市和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既直接影响家用光伏购买意愿,同时也能通过消费者心理距离感知对其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消费者风险偏好在此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相对高风险偏好家庭消费者,补贴政策更易缩短低风险偏好消费者心理距离并提高其购买意愿。此外,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对补贴政策的心理距离感知更近。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倩倩 陆晓杰
行为经济学中的偏好逆转现象(preference reversal phenomenon,PRP)显示了有违传统经济学经典偏好理论公理的特点,为个人决策行为的预测研究提供了新框架。本文从发现与验证、原因解释、研究模式和应用领域四个方面对其理论渊源和研究进展做了综述。研究旨在促进消费者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等涉及决策问题的领域更多地将PRP纳入考量框架,在传统理性和认知因素之外关注有限理性与认知偏差的影响,以提高决策问题中个人态度和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
偏好逆转现象 决策问题 态度和行为 预测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倩倩 陆晓杰
行为经济学中的偏好逆转现象(preference reversal phenomenon,PRP)显示了有违传统经济学经典偏好理论公理的特点,为个人决策行为的预测研究提供了新框架。本文从发现与验证、原因解释、研究模式和应用领域四个方面对其理论渊源和研究进展做了综述。研究旨在促进消费者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等涉及决策问题的领域更多地将PRP纳入考量框架,在传统理性和认知因素之外关注有限理性与认知偏差的影响,以提高决策问题中个人态度和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和解释力。
关键词:
偏好逆转现象 决策问题 态度和行为 预测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崔兆鸣
本文对令人感到困惑的“偏好逆转现象”给予了一种解释。这种解释的基础就是假设人们对于复杂情况的感觉和判断是通过将其分解为更为简单的状态转移来把握和综合的。对于尚未到来的未来的状态变化的感受人们是凭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判断的。随着不同的状态的出现人们将进入与之相应的情境或者说决策空间并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而在不同的决策空间中评价的主体和待评价的客体都会有所变化。正是这种决策空间的相对性导致了评价的主体和待评价的客体都会有所变化。正是这种决策空间的相对性导致了“偏好逆转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偏好逆转 决策 相对性 优势强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樊亚凤 蒋晶 胡左浩
随着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采用拟人化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一方面,品牌在广告中所运用的拟人化语言往往暗示了品牌和消费者不同的关系,主要可分为伙伴型和仆人型两类;另一方面,消费者个性与特质的不同使其对不同关系类型的偏好存在差异。通过1个前测实验和3个正式实验,研究拟人化品牌关系类型和权力距离信念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当消费者权力距离信念较弱时,相较于仆人型拟人化品牌,对伙伴型拟人化品牌的偏好更高;当权力距离信念较强时,对仆人型和伙伴型拟人化品牌的偏好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二,消费者的感知沟通风格恰当性中介了拟人化品牌关系类型和权力距离信念对品牌偏好的影响。在具体的营销沟通活动中,企业应该针对权力距离信念水平不同的人群和区域采用表达不同关系的拟人化语言,从而提高消费者感知的沟通恰当性,最终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泽 李彬
实验方法正在进入环境商品支付意愿估计的条件价值方法框架。而保证实验方法有效的必要条件是能够引导出稳定、一致的偏好。然而,偏好逆转现象挑战了这个条件。因此,经济学需要寻找一种方法,在保证存在稳定偏好的条件下解释偏好逆转,并根据这种解释设计可以引导出稳健环境偏好的实验。本文在期望效用理论的框架下提出一个假说来解释了偏好逆转现象,并据此提出了环境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将偏好逆转现象纳入主流分析框架,本文从参与人行为服从期望效用理论这个前提出发,利用人们效用判断形成中的基点效应和刺激——反应相容性解释了偏好逆转现象。同时,为检验本文的解释设计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据此,在利...
关键词:
偏好逆转 理性 基点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鹤婷 赵冬梅
本文围绕心理距离这一核心问题,以解释水平理论为基础,初步探讨了在线消费者与网络商家之间心理距离的概念;对心理距离的测度因素进行了细分,将心理距离视为由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构成,并分析各个因素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给出了心理距离测量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
关键词:
在线消费者 心理距离 测度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刘新民 蔺康康 王垒
从消费者满意度出发,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异质偏好,构建包含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对价格和绿色度的敏感程度对消费者满意度以及厂商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产品的价格与价格敏感系数负相关,与绿色度敏感系数无关;消费者的异质偏好会影响自身的满意度水平,绿色消费者满意度水平最高,经济型消费者最低。对于厂商而言,当消费者敏感系数处于较低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最少,厂商利润和消费者满意度均达到最低水平;"双高"消费者满意度水平最高,为最优消费群体,厂商利润达到较高水平,此时绿色产品价格较低且绿色度水平较高,能够实现三方主体的协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诗 朱继绪
本文基于ELM理论,根据数字评论内容的形式差异,从文字评论客观性、图片评论真实性两个方面构建数字评论可信度量表,探究了数字评论可信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电商购物情景中,数字评论可信度(文字评论客观性、图片评论真实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较于文字评论客观性,图片评论真实性的影响效应较强;品牌态度和心理距离是数字评论可信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中介机制,它们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7.87%、19.44%;评论丰富性正向调节了数字评论可信度对心理距离、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芳 刘新民 王松
信息呈现是影响个性化推荐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遵循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框架,引入心理距离等变量,构建个性化推荐的信息呈现对消费者接受意愿的作用机理模型,并借助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心理距离在信息呈现和消费者感知价值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信息呈现方法、呈现频率对心理距离的影响较大,消费性格在信息呈现方式对感知价值的影响起明显调节的作用。因此,个性化推荐应根据消费性格等个体特征合理编排信息,针对性选择推送呈现方法、推荐时机和频率,拉近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提升其接受意愿。
关键词:
个性化推荐 信息呈现 心理距离 感知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