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21)
- 2023(5534)
- 2022(4566)
- 2021(3944)
- 2020(3167)
- 2019(7153)
- 2018(6671)
- 2017(12805)
- 2016(6897)
- 2015(7209)
- 2014(7172)
- 2013(7170)
- 2012(6542)
- 2011(5780)
- 2010(5809)
- 2009(5115)
- 2008(4829)
- 2007(4313)
- 2006(3682)
- 2005(3449)
- 学科
- 济(29693)
- 经济(29676)
- 业(20435)
- 管理(20236)
- 企(14957)
- 企业(14957)
- 贸(14103)
- 贸易(14096)
- 方法(13964)
- 易(13884)
- 数学(12742)
- 数学方法(12677)
- 农(11836)
- 出(11322)
- 财(9288)
- 中国(8500)
- 口(8452)
- 出口(8445)
- 出口贸易(8445)
- 结构(7527)
- 产业(6370)
- 业经(6316)
- 地方(5940)
- 产品(5874)
- 农业(5731)
- 制(5682)
- 务(4833)
- 财务(4828)
- 财务管理(4820)
- 市场(4690)
- 机构
- 学院(96250)
- 大学(93892)
- 济(46152)
- 经济(45521)
- 管理(37623)
- 理学(33109)
- 理学院(32822)
- 管理学(32419)
- 管理学院(32263)
- 研究(30672)
- 中国(23750)
- 财(20368)
- 京(18536)
- 科学(17250)
- 财经(16488)
- 农(16289)
- 经济学(15392)
- 经(15010)
- 所(14649)
- 中心(14180)
- 经济学院(14116)
- 江(14021)
- 业大(13897)
- 研究所(13249)
- 农业(13006)
- 财经大学(12204)
- 商学(11675)
- 院(11657)
- 商学院(11602)
- 北京(11304)
- 基金
- 项目(66513)
- 科学(53093)
- 基金(49283)
- 研究(48354)
- 家(42706)
- 国家(42375)
- 科学基金(36832)
- 社会(33057)
- 社会科(31760)
- 社会科学(31753)
- 省(26257)
- 基金项目(25523)
- 自然(22843)
- 自然科(22355)
- 自然科学(22352)
- 教育(22138)
- 自然科学基金(21986)
- 划(21196)
- 资助(20405)
- 编号(18643)
- 部(15368)
- 重点(15108)
- 发(15001)
- 国家社会(14300)
- 创(13859)
- 成果(13538)
- 教育部(13370)
- 人文(13126)
- 创新(13086)
- 科研(12788)
共检索到140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蒋灵多 陈虹曦 陆毅 张国峰
促进消费升级与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是当前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项重要发展战略。本文采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基于IV估计从需求侧角度探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显著推动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且估计结果十分稳健。进一步分析显示,消费结构升级通过激发城市市场主体创新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机制推动了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且主要通过扩展边际的路径实现。异质效应分析表明,消费结构升级主要促进中、低技能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出口质量提升,且主要促进了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但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出口质量提升效应主要体现在国内高收入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动能,通过消费升级来优化生产结构,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林 卢鑫 钟钰
本文利用Nested Logit模型,从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两个角度,对2001-2010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升级进行了实证测算。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出口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升级现象。这主要是由机电仪器与交通工具大类的质量升级所带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质量升级与日本、德国、印度、东盟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显示:2001-2010年间,与德国、日本、东盟、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出口产品整体质量相比,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小霞 刘东
文章基于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深入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技能结构对中国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地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但是这种影响因出口产品目的地、产品类别和企业所有制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同时,高技能劳动力与高质量进口中间品存在显著的要素投入组合效应,这种效应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存在显著的进口中间品增强效应和技能结构增强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兰冰 路少朋
企业是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高速公路通车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了可能。本文以高速公路连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定量识别高速公路通达性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公路连通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市场接入效应"和"创新促进效应"是高速公路推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有效机制;高速公路连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主要源于企业性质、行业特性与城市区位等因素差异,非国有企业、高资本密集度和低竞争度行业企业以及中心城市企业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涵义和探索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牛艳梅
人民币升值加剧了出口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从而推动出口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升级,出口产品“量”的增长带动了“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利用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出口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研究汇率变动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民币相对于一国货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对该国出口产品质量平均提高0.1154%;同时,出口数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为0.0614%。该结论通过了质量水平差异化、样本差异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此外,检验结果还表明出口产品质量或出口贸易额越高,则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关键词:
出口产品质量 人民币升值 出口数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邵朝对
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攻关期,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推动质量变革、打造质量强国和贸易强国的重中之重。本文使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数据对表征本地化生产体系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这意味着,总体而言,在中国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大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偏差后,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在一般贸易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占优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进而使得产业集聚对这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固定成本投入效率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动态分解结果显示,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64.98%归因于资源再配置效应,而且其是产业集聚促进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昭玲 逯洋 范龙飞
基于2000~2018年CEPII-BACI数据库和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文章探究了中国逆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逆向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可靠。机制检验表明,逆向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生产率提升效应、创新促进效应和资本品进口效应等三种渠道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优化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逆向服务外包对技术密集度和服务渗透率较高的行业以及差异化程度和质量梯度较高的产品促进作用更大,并且来源于发达经济体的服务要素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制度环境在逆向服务外包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国营 宋跃刚 吴耀国
文章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微观匹配数据,在地区制度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研究中间品进口、制度环境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间品进口通过"竞争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中间品质量效应"以及"中间品多元化效应"机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提升效果会因企业所有制、贸易方式、中间品进口来源国、技术复杂度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2)制度环境改善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了中间品进口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中间品进口与制度环境在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方面存在互补性;(3)文章进一步从动态视角考察了进口持续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出二者呈现"U"型关系,短期进口无法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持续进口以及适时进入可以显著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本研究为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改善区域制度环境提供了理论与现实支撑。
关键词:
出口产品质量 中间品进口 制度环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艳 周钰莎
税收激励是我国促进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文献构建企业专利指标研究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但少有文献研究税收激励对企业—产品创新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业企业库和海关数据库,借助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使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以及背后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激励政策能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其中非国有、市场化程度高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受政策的影响更大;税收激励政策通过改善企业现金流、减小融资约束、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企业生产率,进而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文章从企业—产品维度评估税收激励政策对创新的影响,为后续促进创新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税收激励 出口产品质量 研发投入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景睿 王佳梓
本文将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本引入“成本发现”模型,探讨了制度环境、人力资本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6~2014年145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测度其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以政治稳定、政府效率、监管质量、法律规制、腐败治理所衡量的多维制度环境与出口产品质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则呈现U型特征,高中入学率对中低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更为明显,大学入学率对高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更为显著。人力资本在制度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经济体的制度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低的经济体的制度环境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越大。该结论与制度环境的边际影响递减和人力资本的门槛作用有关,表明改善制度环境在低收入水平国家更具意义,而提高人力资本在高收入水平国家更为关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景光正 李平
本文从OFDI的动机视角入手,系统梳理了OFDI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的理论机制。实证方面利用中国2002-2013年的省级面板和贸易微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OFDI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技术反馈效应、市场深化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均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产业升级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上述结论在控制了OFDI的内生性等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分位数估计发现OFDI对中国低、高、中技术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应存在依次递增趋势;系统GMM估计表明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持续性特征,当期产品的技术层次易受前期积累的影响。除此之外,门槛检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
关键词:
OFDI 出口产品质量 异质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秀芳 施炳展
本文以补贴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为例,探讨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首先利用八分位海关数据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然后匹配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补贴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补贴总体上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对生产效率高、研发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广告投入大、无形资产多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明显,对融资约束企业促进作用较弱;相比其他类型企业,补贴对外资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政府应优化补贴方式、增强补贴使用监督力度,针对本土企业的监管尤为重要。
关键词:
补贴 企业 产品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翟福昕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已成为摆在中国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面前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的命题。利用2000—2006年间2500多万条中国海关数据,采用需求结构模型(DSM)以及多重工具变量,本文的研究发现是:(1)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上表现出轻微下降趋势,但呈U型变化态势;(2)私营性质样本的出口产品质量表现出显著的U型变化态势和轻微下降特征,而其它所有制性质样本的出口产品质量则表现出上升态势;(3)大量低产品质量私营性质样本的短暂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是导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U型变化的核心因素;(4)私营和外资性质样本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增长产生重要正向贡献。其中,私营性质样本的正向贡献最高,而国...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施炳展
本文研究外资对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渠道。研究发现: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产品质量差距扩大;外资通过生产效率、研发效率、竞争效应等渠道降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广告效率渠道提升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外资企业数目增加会提升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外资企业出口强度增加会降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来看,外资不利于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FDI 本土企业 质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喻美辞 孔瑞
在厘清内需规模和内需结构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11—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出口数据,实证检验内需规模和内需结构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主要结论是:(1)国内庞大的内需规模和日益升级的内需结构均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这种提升效应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般贸易企业、既出口也内销的企业以及出口至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样本中更为突出;(2)内需结构升级能够强化内需规模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3)内需规模通过驱动技术创新、促进高级要素集聚促进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内需结构则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4)较高的国内市场化水平有利于释放内需规模和内需结构的市场竞争效应,较高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则有利于发挥内需结构的高级要素集聚效应,进而促进企业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