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3)
2023(4032)
2022(3176)
2021(2894)
2020(2426)
2019(5109)
2018(4880)
2017(9552)
2016(4802)
2015(5421)
2014(5282)
2013(5075)
2012(4572)
2011(4140)
2010(4120)
2009(3967)
2008(3893)
2007(3744)
2006(3380)
2005(2910)
作者
(12506)
(10317)
(10272)
(9863)
(6499)
(4884)
(4882)
(3926)
(3923)
(3695)
(3664)
(3356)
(3174)
(3141)
(3101)
(3083)
(3009)
(3007)
(2947)
(2937)
(2570)
(2515)
(2458)
(2341)
(2329)
(2323)
(2277)
(2179)
(2063)
(1964)
学科
(20490)
经济(20343)
(16751)
管理(14865)
(13339)
企业(13339)
(9556)
方法(9124)
业经(7646)
中国(7014)
农业(6857)
(6337)
理论(6122)
数学(5673)
(5668)
数学方法(5627)
收入(4440)
人民(4089)
(3952)
(3947)
贸易(3947)
社会(3916)
(3894)
(3790)
教育(3722)
经济理论(3668)
(3639)
财务(3634)
财务管理(3630)
企业经济(3593)
机构
学院(71033)
大学(69244)
(29053)
经济(28499)
管理(26979)
理学(23393)
理学院(23150)
管理学(22832)
管理学院(22691)
研究(21500)
中国(16046)
(14667)
(13766)
财经(11697)
科学(11585)
(10924)
师范(10887)
(10458)
(10360)
(9879)
中心(9546)
经济学(8977)
(8787)
师范大学(8764)
研究所(8749)
北京(8695)
财经大学(8468)
(8358)
商学(8102)
商学院(8044)
基金
项目(44889)
研究(36610)
科学(36454)
基金(32811)
(27067)
国家(26703)
社会(26672)
社会科(23875)
社会科学(23866)
科学基金(23709)
(17435)
教育(17310)
基金项目(16871)
编号(16149)
(14058)
成果(12954)
自然(12910)
自然科(12605)
自然科学(12604)
自然科学基金(12403)
资助(12200)
课题(10670)
国家社会(10541)
(10333)
项目编号(9770)
重点(9701)
(9632)
(9563)
(9521)
教育部(9475)
期刊
(38505)
经济(38505)
研究(23398)
中国(14534)
(11786)
教育(11146)
管理(9999)
(9313)
科学(8802)
学报(8673)
业经(8110)
大学(7445)
经济研究(7125)
学学(6820)
农业(6210)
财经(6126)
技术(5569)
商业(5504)
(5244)
(5205)
金融(5205)
问题(4203)
社会(3788)
(3725)
商业经济(3555)
现代(3347)
职业(3226)
图书(3164)
社会科(3134)
社会科学(3134)
共检索到107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邹智贤  
符号消费导致了现代社会的消费困境,主要体现在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上。破解现代社会的消费困境,必须贯彻消费正义的价值原则。其要点是:分配正义是消费正义的基本前提;消费责任是消费正义的内在要求;精神转向是消费正义的集中体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高鸿桢  
社会困境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博弈论观点看,社会困境问题是囚徒困境的推广,但它与囚徒困境有本质的不同。社会困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为破解社会困境可采用激励型方略或结构型方略,而结合此两者的混合型方略更为有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平欲晓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社会正从生产社会走向符号主导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中,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和功用性加深了人们对资源的欲望和索取,导致生态环境陷入困境,人类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本文描述了消费社会中面临的生态困境,认为消费过程中技术理性的滥用、资本的利益驱动、消费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是产生生态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应从生态价值观转变和生态消费的公众参与方面消除生态困境,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龙  
合作共识可以增强社会的韧性稳定、提高运行效率,是现代良序社会生成的重要因子。然而,"理性困境"阻碍了合作共识的形成。在良序社会生成中,除了作为效率工具和控制工具之外,预算还可以成为合作共识和公共理性的"培育场"。通过这一"培育场"功能,预算在国家治理中体现一些新价值,可以破解"理性困境"。例如,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构建韧性、可控的稳定机制;促进价值和利益整合,消除共识阙如;促进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机融合,为发展提供新动力,等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功能和培育功能,实现预算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统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顺  郭乾  
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包括理论困境、逻辑困境、伦理困境及对策困境等。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以消费力为基本范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论题,适用于破解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困境,推动消费不足治理的根本转变。破解消费不足的指导理论不是经典经济危机理论,而是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根本治理目的不是扩大社会消费,而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根本治理任务不是释放购买力,而是培育居民消费力;根本治理对策不是提高居民收入,而是培育消费者;根本治理思路不是关注经济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顺  郭乾  
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包括理论困境、逻辑困境、伦理困境及对策困境等。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以消费力为基本范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论题,适用于破解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困境,推动消费不足治理的根本转变。破解消费不足的指导理论不是经典经济危机理论,而是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根本治理目的不是扩大社会消费,而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根本治理任务不是释放购买力,而是培育居民消费力;根本治理对策不是提高居民收入,而是培育消费者;根本治理思路不是关注经济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明川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产业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又导致了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的经济收益不平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产业链结构还蕴含着一个重大的全球生态正义困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规则与技术优势,攫取巨大经济收益却付出很少的生态成本,发展中国家经济收益较少却付出巨大的生态成本。面对困境,各国需积极行动起来,克服经济自由主义弊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驾驭和导控资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产业链生态正义的实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全胜  
生态正义是社会正义向生态环境的延伸,是人们合理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人们在生态资源上有同等的使用权利,承担同等的保护义务。首先,生态正义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保障人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对等,实现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其次,生态正义具有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其实践困境也呈现为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的两重困境,有着代际不公、区域失衡等问题。再次,生态正义需要从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权责对等、生态主体协作、生态补偿等原则。最后,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从历史维度上采取可持续的实践方式,协调代内和代际的生态利益,在地理维度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治理的国际协作,在全球实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全胜  
生态正义是社会正义向生态环境的延伸,是人们合理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人们在生态资源上有同等的使用权利,承担同等的保护义务。首先,生态正义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保障人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对等,实现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其次,生态正义具有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其实践困境也呈现为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的两重困境,有着代际不公、区域失衡等问题。再次,生态正义需要从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权责对等、生态主体协作、生态补偿等原则。最后,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从历史维度上采取可持续的实践方式,协调代内和代际的生态利益,在地理维度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治理的国际协作,在全球实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段江波  
消费正义实质上是社会正义、分配正义在消费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消费正义"三阶"原则的提出是为正当消费提供判别标准,即:合法性为最低限度消费正义原则,合理性为中阶原则,合目的性为高阶原则。基于此三原则我们就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问题给予明晰评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大坤  代刚  
处于消费社会之中,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提高,随之一些需求结盟于体育运动,于是,以跨界体育运动为业态的跨界体育营销模式正在逐步的成长。本文对发展中的跨界体育营销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跨界体育营销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结合体验营销、网络营销以及文化先行的策略开辟新的出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大维  
伴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围绕着银行服务收费、理财产品等各类金融消费纠纷不断攀升,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问题日渐突出。金融消费者权益存在的问题知情权受到侵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引入,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层出不穷,出于自身利益,金融机构很难客观、公正和全面地提供金融信息。以目前广泛使用的贷记卡来说,银行着重宣传的是诱人的免息期,但对于最低还款额的宣传却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滇庆  
中国目前居民住房仍然严重地供不应求,人均住房面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一般工薪阶层买不起房的问题在短期内不可能缓解。建议当机立断,大规模修建廉租房,分配给低收入家庭,缩小贫富差距,拉动房地产上下游各个行业,扭转经济下滑态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涛  徐海红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涛  徐海红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