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4)
- 2023(15565)
- 2022(12698)
- 2021(11526)
- 2020(9299)
- 2019(21038)
- 2018(20946)
- 2017(40406)
- 2016(22090)
- 2015(24492)
- 2014(24804)
- 2013(24326)
- 2012(21933)
- 2011(19611)
- 2010(19202)
- 2009(17500)
- 2008(16730)
- 2007(14573)
- 2006(12595)
- 2005(11126)
- 学科
- 济(90351)
- 经济(90250)
- 管理(62125)
- 业(59963)
- 企(48990)
- 企业(48990)
- 方法(40367)
- 数学(34923)
- 数学方法(34538)
- 中国(25215)
- 农(24666)
- 业经(23626)
- 财(21398)
- 学(19717)
- 地方(18301)
- 农业(16896)
- 制(15418)
- 贸(15235)
- 贸易(15228)
- 易(14748)
- 理论(14592)
- 产业(14569)
- 银(14033)
- 银行(13992)
- 技术(13847)
- 和(13761)
- 融(13509)
- 金融(13508)
- 环境(13480)
- 务(13457)
- 机构
- 大学(312560)
- 学院(311036)
- 管理(123995)
- 济(122585)
- 经济(120005)
- 理学(108326)
- 理学院(107132)
- 管理学(105227)
- 管理学院(104667)
- 研究(103764)
- 中国(75093)
- 京(66084)
- 科学(65896)
- 财(54996)
- 所(51546)
- 农(50828)
- 业大(47835)
- 研究所(47530)
- 中心(46243)
- 财经(45038)
- 江(43823)
- 范(41660)
- 师范(41267)
- 北京(41193)
- 经(41073)
- 农业(39960)
- 院(38095)
- 经济学(37245)
- 州(36057)
- 财经大学(33782)
- 基金
- 项目(221336)
- 科学(174512)
- 基金(161333)
- 研究(160380)
- 家(141106)
- 国家(139949)
- 科学基金(120590)
- 社会(102263)
- 社会科(97019)
- 社会科学(96995)
- 省(86221)
- 基金项目(85534)
- 自然(78191)
- 自然科(76411)
- 自然科学(76394)
- 自然科学基金(74991)
- 教育(72597)
- 划(72377)
- 资助(65365)
- 编号(64729)
- 成果(51742)
- 重点(49244)
- 部(47970)
- 发(47017)
- 创(45884)
- 课题(44145)
- 创新(42780)
- 国家社会(42705)
- 科研(42324)
- 教育部(41150)
- 期刊
- 济(129957)
- 经济(129957)
- 研究(89668)
- 中国(54808)
- 学报(51852)
- 科学(46849)
- 农(46144)
- 管理(44251)
- 财(39453)
- 大学(38930)
- 学学(36519)
- 教育(33997)
- 农业(32309)
- 技术(25501)
- 融(25174)
- 金融(25174)
- 业经(22381)
- 经济研究(21951)
- 财经(21070)
- 经(17960)
- 图书(17855)
- 问题(16955)
- 业(16655)
- 科技(15386)
- 理论(14969)
- 商业(14596)
- 版(14572)
- 技术经济(14480)
- 现代(13927)
- 实践(13837)
共检索到439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杨海丽 秦鸿
本文构建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并进一步通过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对其动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出“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提升、绝对差异扩大”的特征。第二,全国整体的差异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而东、中及西部地区消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不均衡性增强;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第三,消费数字化转型并不表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
关键词:
消费数字化转型 动态演进 收敛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文溥
在数字科技加速迭代及国家战略举措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指标,对我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地区之间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不一致,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发散的态势,2017年后出现收敛趋势,但是短期内我国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难以消除。鉴于此,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数字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高度关注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彩霞 贺小荣
产业数字化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测算2011—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收敛模型等方法刻画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交互、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呈递增趋势,区际差距不断缩小,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延伸方向波动性较强;相邻省份间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作用显著,且向上转移概率大于向下转移概率;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σ、β收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飞 范斌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发展环境、网络安全七个维度,构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表现出递增趋向但总体水平较低,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梯度差,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数字中国建设水平整体差异表现出“U”型特点,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海丽 邹剑涛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研究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特征,解决地区失衡等问题,探索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协同提升路径,从农产品流通规模和效益现代化水平、组织和体制现代化水平、设施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以及渠道现代化水平四个维度,构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测度2013—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深入剖析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全国整体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且提升缓慢,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增幅最大,中部地区发展大体呈倒V型态势,西部地区提升微弱,东北地区则有衰退趋势。全国整体存在两级分化现象,各地区内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不均衡,省际绝对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而东部地区内部省份差距最为突出。第二,全国整体及四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但普遍具有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并不会收敛于同一水平。综合考虑地区异质性后,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趋近各自稳态。第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存在跨地区收敛现象,在观测期内形成6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存在发展障碍的发散组。低水平俱乐部中的省份可通过加大农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已收敛于高稳态水平俱乐部的省份向更高水平跃迁。基于此,应客观认识并充分重视部分省份及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增长缓慢、陷入衰退的事实。引入内部评估机制和地区排名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精准施策齐头并进。加强地区间、省域间的空间联动性,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跨地区协同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跃胜
以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化数据为观测样本,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和收敛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水平 异质性 收敛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鉴于传统收敛模型的局限性,基于PS收敛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1986-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市的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不存在收敛,但内部存在4个收敛类型(即类型A-类型D)和1个离散类型(即类型E),其中类型A、类型B和类型E的相对转移路径趋于上扬,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扩大,资源利用效率趋于下降,是拉动我国碳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类型;类型C和类型D的相对转移路径在样本研究期内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其所包含省份的整体碳排放强度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强度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资源利用效率趋于提高,是降低我国碳排放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蕙宁 谷彦芳
文章从经济质效并增、全域美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神生活富裕四个维度建立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权法计算2012—2021年全国及各省份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差分解、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模型方法,探析共同富裕的动态演进特点、结构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偏低,但呈显著攀升趋势;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不同极化特点;精神生活富裕是引致共同富裕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中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存在σ收敛;全国、中部与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智慧物流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对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政策、理论和现实依据构建多维度物流业智慧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测度2006—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30个省份的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达古姆基尼系数、全局莫兰指数以及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β收敛性检验方法,揭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从核密度估计结果看,全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并未得到有效缩减,存在极化现象,但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增速更快,有助于全国空间差异的缩小。从达古姆基尼系数相关计算结果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内差异较大,但呈波动缩小态势,中部地区内差异较小但呈小幅波动扩大态势,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差异较大。从差异来源及贡献率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全国总体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系数,地区内系数对其贡献次之。从收敛特征看,物流业智慧化水平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朝着各自的稳态水平演进,收敛速度整体呈现中西部>东部态势。鉴于此,在全国层面,应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解决方案,提高干线运输效率,扩大干线运输规模与支线运输网络覆盖面;在地区层面,应制定有梯度的区域发展策略,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在省份层面,应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在国内大循环中的“链”接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