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11)
- 2023(14189)
- 2022(11432)
- 2021(10174)
- 2020(8696)
- 2019(19070)
- 2018(18950)
- 2017(36607)
- 2016(19990)
- 2015(22231)
- 2014(22635)
- 2013(22188)
- 2012(20115)
- 2011(17929)
- 2010(18282)
- 2009(17448)
- 2008(17602)
- 2007(16092)
- 2006(14527)
- 2005(13620)
- 学科
- 济(92905)
- 经济(92757)
- 业(87213)
- 企(78493)
- 企业(78493)
- 管理(77787)
- 方法(37112)
- 财(30693)
- 业经(30495)
- 农(29179)
- 数学(28347)
- 数学方法(28111)
- 中国(23420)
- 制(21970)
- 务(21447)
- 财务(21418)
- 财务管理(21392)
- 农业(21059)
- 企业财务(20319)
- 地方(19550)
- 技术(18042)
- 体(16804)
- 划(16271)
- 和(16182)
- 理论(15753)
- 策(15539)
- 学(14801)
- 贸(14501)
- 贸易(14494)
- 体制(14038)
- 机构
- 学院(299685)
- 大学(295097)
- 济(127516)
- 经济(125124)
- 管理(117697)
- 理学(101139)
- 理学院(100046)
- 管理学(98560)
- 管理学院(98015)
- 研究(97681)
- 中国(76764)
- 财(62978)
- 京(61471)
- 科学(57823)
- 农(49663)
- 所(49390)
- 财经(49340)
- 江(47359)
- 经(44611)
- 研究所(44271)
- 中心(43679)
- 业大(41515)
- 经济学(39239)
- 农业(38811)
- 北京(38136)
- 范(37099)
- 州(36887)
- 师范(36756)
- 财经大学(36234)
- 经济学院(35389)
- 基金
- 项目(193928)
- 科学(156080)
- 基金(143555)
- 研究(142808)
- 家(123833)
- 国家(122721)
- 科学基金(107395)
- 社会(94907)
- 社会科(89959)
- 社会科学(89941)
- 省(76443)
- 基金项目(75984)
- 自然(68139)
- 自然科(66612)
- 自然科学(66593)
- 自然科学基金(65450)
- 教育(64682)
- 划(62594)
- 资助(57001)
- 编号(56488)
- 成果(45360)
- 重点(43523)
- 部(43319)
- 创(43154)
- 发(42137)
- 制(40571)
- 业(40199)
- 国家社会(39665)
- 创新(39600)
- 课题(39036)
- 期刊
- 济(151821)
- 经济(151821)
- 研究(89138)
- 中国(58081)
- 财(51722)
- 管理(49439)
- 农(47414)
- 科学(42622)
- 学报(42337)
- 大学(33163)
- 农业(32173)
- 学学(31613)
- 融(29100)
- 金融(29100)
- 业经(26956)
- 教育(26550)
- 技术(25919)
- 财经(25162)
- 经济研究(23669)
- 经(21725)
- 问题(19567)
- 业(18821)
- 技术经济(16543)
- 商业(16007)
- 现代(15087)
- 世界(14616)
- 贸(14527)
- 版(14106)
- 财会(14069)
- 科技(13117)
共检索到453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迪云 苏亚冰 冯怡
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我国大陆29个省份的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均依赖自身发展,消费升级对制造业高端化有负向影响,制造业高端化对消费升级的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性;东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均不依赖自身发展;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与全国基本一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推动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PVAR模型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维度、17个基础指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条件和智能化效益表现良好,智能化应用问题突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态势;全国及三大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非均衡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向进 杨来科 钱志权
文章从GVC的视角,借鉴KPWW贸易增加值(TIVA)的计算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测度制造业出口服务化水平,并且根据专业化程度和知识密集度等特点将服务投入细分为五类高端化投入,研究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趋势,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的碳排放效应理论模型,检验服务化升级对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并且探究服务投入的高端化和路径异质化的碳排放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主要结论为:(1)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显著降低行业碳排放水平;(2)五类制造业高端化投入的减排效应差异明显,研发、通信等技术类服务投入率有待提高;(3)服务投入路径异质化的碳排放效应存在差异,下游价值链服务化的减排效果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钱宇 曹雅茹 李廉水
制造业智能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界定了制造业智能化内涵,构建包括基础投入、生产应用、市场效益三个维度1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测算2010—2016年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从宏观及企业微观等层面实证检验制造业智能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智能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基础投入层和生产应用层所占权重较高,发挥主要作用;制造业智能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态势;创新能力、用工成本、政策扶持等是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创新能力是驱动东部智能化的主要因素,而成本压力是中西部地区智能化转型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化 驱动因素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耀群 王婷
文章运用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法、突变级数法等多种方法计算中国26个省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制造业升级能力指标,构建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并对两者关系进行长短期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是制造业升级能力的Granger原因,而制造业升级能力不是区域经济差距的Granger原因;区域经济差距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具有一致性,均为抑制作用;区域经济差距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较弱,且长期效应绝对值小于短期效应绝对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朱建华 李国平
从空间视角审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基于地级市层面各制造业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探究了各产业组合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并利用计量回归实证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地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 碳排放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吴文洁 刘雪梦
为研究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采用2003~2015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制造业产业升级程度和环境规制强度,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全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先降后升的"U"型影响,且未跨过拐点。此外,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升级影响不显著,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以及西北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倒"U"型影响,且环境规制强度相对于拐点的位置及距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上述结论可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彦
以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合作为例,探索和重构具有"区域特色"和"高质发展"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既有助于RCEP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亦是构建"国内-区域双循环"大格局中的前沿课题。研究发现,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区域价值链合作的基础夯实,但链主地位之争、竞合关系调整、外部不确定因素等关键问题可能演变为风险。中日韩三国可在合作中探索"高融合新理念""多层次新模式""多维度+双循环新路径"三位一体的"中日韩+X"区域价值链合作新框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宋晓明 张志军
在对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值链构成与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内该产业市场主体结构与发展动力,进而创新性地从产业价值链与区域联动发展双重视角提出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升级模式,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述其产业联动发展与升级对策。研究发现: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四大产业市场主体对于不同区域的贡献差异较大。就区域产业升级动力而言,一是产业市场主体构成与外部升级环境要素的诱导,二是本土企业的自我强化与学习创新。从长远来看,打造产业公共平台、成立配套服务机构和构建产业园区是支撑区域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联动发展与升级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晶晶 贺正楚 凌四立 谢磊 陈亮
通过企业微观方面、行业中观方面和国家宏观方面三个维度,分析产能过剩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把制造业细分为制造业(全样本)、轻工业类型制造业(分样本)、重工业类型制造业(分样本),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地区),在此划分的基础上,就产能利用率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以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影响产业升级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就全国范围而言,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显著为正;就不同类型的制造业而言,产能利用率对轻工业类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大于重工业类型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就不同区域而言,东部地区主要依赖于重工业类型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以促进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轻工业类型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以促进产业升级。东部地区的当务之急是促进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化解产能过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满盈 邓晓虹
文章基于107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从财务竞争力的视角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资金能力和发展能力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影响显著,其中营销能力的影响最大;不同行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对很多行业的转型升级都有显著影响等基本结论,提出加强企业营销体系建设、加强与重要客户的合作、加速推进"两化"融合、通过组织变革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满盈 邓晓虹
文章基于107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从财务竞争力的视角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资金能力和发展能力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影响显著,其中营销能力的影响最大;不同行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对很多行业的转型升级都有显著影响等基本结论,提出加强企业营销体系建设、加强与重要客户的合作、加速推进"两化"融合、通过组织变革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