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8)
2023(7195)
2022(5948)
2021(5506)
2020(4551)
2019(10136)
2018(9538)
2017(19566)
2016(10031)
2015(10908)
2014(10876)
2013(10625)
2012(9898)
2011(8839)
2010(9385)
2009(9280)
2008(8217)
2007(7588)
2006(7061)
2005(6547)
作者
(26189)
(21623)
(21280)
(20775)
(13854)
(10201)
(10042)
(8365)
(8042)
(7904)
(7202)
(7038)
(6928)
(6836)
(6820)
(6777)
(6424)
(6370)
(6219)
(6086)
(5365)
(5272)
(5062)
(5026)
(5015)
(4990)
(4738)
(4717)
(4289)
(4266)
学科
(40902)
经济(40863)
(33738)
管理(32048)
(27299)
企业(27299)
(26223)
金融(26223)
(23418)
银行(23418)
(22800)
中国(18485)
方法(16727)
(16505)
数学(15433)
数学方法(15280)
(12670)
(12063)
中国金融(11178)
(11101)
财务(11077)
财务管理(11066)
企业财务(10711)
地方(9980)
业经(9356)
(8966)
农业(8960)
贸易(8956)
(8752)
(8528)
机构
学院(139721)
大学(136137)
(67060)
经济(65744)
管理(55156)
理学(46810)
理学院(46461)
管理学(45911)
管理学院(45656)
研究(44505)
中国(43101)
(35313)
财经(27155)
(26388)
(24571)
中心(23138)
经济学(21478)
(21269)
科学(21239)
(21205)
金融(20882)
(20877)
(20821)
银行(20540)
财经大学(20205)
经济学院(19464)
(19359)
研究所(18253)
人民(17831)
(17636)
基金
项目(84874)
科学(68396)
研究(66740)
基金(63009)
(51974)
国家(51451)
科学基金(45874)
社会(44295)
社会科(42338)
社会科学(42331)
(32525)
基金项目(32007)
教育(30283)
编号(27892)
自然(27532)
资助(27051)
自然科(26957)
自然科学(26953)
(26524)
自然科学基金(26481)
成果(22876)
(19661)
课题(18828)
(18666)
重点(18446)
(18289)
国家社会(18249)
(18207)
人文(17868)
教育部(17803)
期刊
(76074)
经济(76074)
研究(47735)
(35399)
金融(35399)
(26696)
中国(25441)
管理(20942)
(15789)
科学(13895)
财经(13673)
经济研究(13613)
学报(13138)
业经(12410)
教育(11706)
(11637)
大学(11373)
技术(10957)
学学(10902)
农业(9582)
国际(9281)
(9188)
问题(9043)
理论(7976)
商业(7767)
实践(7156)
(7156)
技术经济(6878)
现代(6712)
统计(6679)
共检索到224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凤旺  张伟进  蒋伟杰  
自1996年以来,中国消费产出比与投资产出比分别经历着一降一升的过程,致使经济最终呈现了两个重要性特征: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度。本文通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构建投资偏向性金融政策和内生化趋势性差异特征的方式,分析消费和投资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及两个特征的成因和后果。利用中国1996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的六组季度数据作为观测变量,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议题。结果表明:(1)持续稳定有效的投资偏向性金融政策是促成消费产出比快速下降、投资产出比快速上升的主因,进而造成消费不足与投资过度;(2)生产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使消费产出比上升,同时有效抑制了投资过度;(3)家户部门消费偏好的变化和投资的短期调整,是解释投资产出比和投资消费比波动的主因。为此,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投资环境,促进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抑制过度投资并提高消费产出比。本文研究对科学理解中国经济波动及变化趋势,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凤旺  张伟进  蒋伟杰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金媛  邱丽  徐德贵  王世尧  
以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对企业生产技术的选择作为分析起点,采用信贷配置效率度量金融深化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的程度,利用199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就偏向性土地供给政策下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土地供给偏移的政策背景下,人口密度与房地产投资的匹配对区域间信贷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增加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指标所引致的房地产投资与地区人口规模匹配,有助于信贷配置效率的提高;紧缩的用地政策提高了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成本,抑制了该地区信贷配置效率;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小,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引致房地产过度投资,降低了信贷配置效率。总体来看,以公平为目标的土地要素区域平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华  张少华  
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在经营中享受了各种偏向性政策,是中国微观企业运行的典型特征之一。本文首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为国有企业构造各种特征相似的非国有企业对照样本,通过反事实分析测算对国有企业的偏向性政策造成的扭曲,然后在HSieH&Klenow(2009)的框架下估算这一扭曲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研究发现,偏向性政策主要通过产出扭曲和大型企业两种渠道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本和劳动过度配置。偏向性政策影响了企业分布,导致国有企业盲目扩张,这是造成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偏向性政策造成的效率损失已经显著下降,国有企业数量的减少和单个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不断下降是两个主要原因。产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经济政治人"假设,论证了中国式分权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逻辑,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垂直集中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因信息所限,难以有效约束地方官员"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控着可观的经济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结果是,地方官员的自利性投资偏好能够借助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从而整个社会投资呈现"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分权度越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经济政治人"假设,论证了中国式分权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逻辑,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垂直集中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因信息所限,难以有效约束地方官员"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控着可观的经济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结果是,地方官员的自利性投资偏好能够借助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从而整个社会投资呈现"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支出占生产性支出的比重越低。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真  陈天明  
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协同耦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创新强国总体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基于银行信贷偏向性视角,采用2007-2018年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信贷偏向对企业创新形成的分化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在配置方面具有显著偏向性,即更偏向于固定资产规模、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银行信贷供给规模的扩大虽然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及内部现金流约束总体上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但银行信贷偏向也导致了企业创新分化的问题。国有企业信贷配置所带来的研发投资弹性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具有"数量"优势。东部和南部沿海、长江和黄河中游区域、非高科技企业的信贷偏好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为银行信贷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本源,加速产业创新链和金融资本链协同重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志锋  朱中华  黄志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为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区域政策,力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优惠政策。本文将土地要素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政策并没有加快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速度,反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收敛。这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利用土地融资的能力远低于发达地区;在土地供应指标倾向落后地区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土地供应也有差异,较落后的省区市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供给倾斜政策红利;落后地区的划拨用地所占比例过大,且相较于发达地区上升较快。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文甫   曾斌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消费扩容,而其核心着力点在于农村。通过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纳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能够探讨在此背景下,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长期具有城市偏向性的财政支出策略加剧了城乡收入的不平等。政府长期倾向于城市的投资性支出,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而导致低水平的居民消费率。而针对倾向农村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但难以逆转财政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因此,为了实现消费的扩容提质,政府应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李宝伟  
本文将偏向性补贴和金融摩擦因素嵌入到一个包含消费品和投资品生产的两部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并以此考察短期内通过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两种不同方式(扩大消费或扩大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差异化影响,进而分析了偏向性投资和金融摩擦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潜在影响。其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的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正向消费型需求冲击能够通过部门产品需求渠道而显著提高投资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从而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2)正向消费型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化解产能过剩的促进作用因偏向性投资而弱化,同时正向投资型需求冲击对经济增长和化解产能过剩的促进作用则显著增强。(3)相对于消费品部门而言,金融摩擦对投资品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是由于部门投资对冲击的差异化响应所导致。因此,要实现经济稳增长,政府需要在稳定投资总规模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的行业间分布,实现行业均衡发展,注重激活消费品行业的经济活力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同时,政府需要密切关注投资品行业金融摩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左晖  艾丹祥  
本文从偏向性技术变化视角出发,建立包含ICT资本、非ICT资本和劳动的平行三要素供给面方程系统模型,在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模式可变的条件下,分析我国工业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一致性、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和ICT资本深化一致性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在我国ICT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ICT资本对非ICT资本和劳动反而出现双重偏向性技术下滑,且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和ICT资本深化方向不一致,二者共同抑制了TFP提升;而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一致性促进了TFP提升。据此,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应当通过提高ICT投资与数字技术发展路线的匹配度来扭转ICT资本偏向性技术下滑,并进一步提高偏向性技术变化一致性,同时增强ICT投资的技术适宜性,从而改善ICT资本偏向性技术变化与ICT资本深化的一致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学军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与成本的估计,是对"成本——收益"核算的结果。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提升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引致了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但也拉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间的收入差距,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阻碍了人力资本有效形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代贞贞  
随着“金税三期”等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税收征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企业各项经营与管理决策产生的影响凸显。文章基于2013—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财务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偏向性、税收征管规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关系,研究表明:税收征管规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显著正相关;金融偏向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显著正相关;金融偏向性显著削弱税收征管规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响应间的正相关程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熊灵   闫烁   杨冕  
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为探讨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动力”与“方向”问题,本文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以及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将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纳入统一理论框架,论证金融发展的融资动力、环境规制的偏向性绿色调节以及两者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使用省份—细分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研发投入提供融资动力,但无法引导其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具有偏向性绿色调节作用,能够引导工业部门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其中,“污染税收+绿色技术补贴”的环境政策组合调节效果最好。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存在协同作用机制,能够形成“准绿色金融”路径,引导更多资源投入绿色技术研发,从而促进工业部门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绿色金融试验区和金融发展高水平地区,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与绿色金融形成互促或替代效应,而在金融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则不起作用;对于清洁型产业,“环保法规+绿色技术补贴”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最显著,而对于污染型产业,“环保法规+污染税收”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更能有效引导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苗妙  魏建  刘安  
企业投资结构中技术创新投入过低、重复投资以及边际效率偏低等问题,直接困扰着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实证检验了法治环境和金融深化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好的影响,阐释了企业投资失衡的资源错配成因。研究发现,法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引导企业的技术性投资偏好;金融深化水平增进了地区法治环境与企业技术性投资偏好间的正相关关系;所有制歧视使这一影响呈现差异化路径。这一研究结论将有助于阐释企业投资失衡的资源错配成因,从更深入的视角理解增进企业技术投资的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