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5)
- 2023(15323)
- 2022(12995)
- 2021(11782)
- 2020(9896)
- 2019(22275)
- 2018(21884)
- 2017(42112)
- 2016(22070)
- 2015(24391)
- 2014(24192)
- 2013(23991)
- 2012(22061)
- 2011(19943)
- 2010(19998)
- 2009(18208)
- 2008(17235)
- 2007(14962)
- 2006(13327)
- 2005(11971)
- 学科
- 济(116014)
- 经济(115925)
- 管理(62005)
- 业(60796)
- 企(47092)
- 企业(47092)
- 方法(45139)
- 数学(40403)
- 数学方法(39992)
- 中国(28849)
- 地方(27948)
- 农(27855)
- 业经(23153)
- 财(23008)
- 农业(19616)
- 学(18633)
- 贸(17581)
- 贸易(17571)
- 易(16901)
- 地方经济(16724)
- 制(16305)
- 环境(16078)
- 融(15784)
- 金融(15783)
- 银(15028)
- 银行(14997)
- 发(14578)
- 行(14501)
- 技术(14494)
- 务(14080)
- 机构
- 学院(317022)
- 大学(314750)
- 济(145478)
- 经济(142953)
- 管理(123761)
- 研究(109159)
- 理学(106891)
- 理学院(105765)
- 管理学(104103)
- 管理学院(103510)
- 中国(82530)
- 京(64841)
- 科学(62818)
- 财(62799)
- 所(53553)
- 财经(50493)
- 中心(49864)
- 农(49712)
- 研究所(48398)
- 江(46007)
- 经(45971)
- 经济学(45691)
- 业大(44391)
- 经济学院(40903)
- 范(40722)
- 北京(40622)
- 师范(40316)
- 院(39080)
- 农业(38538)
- 财经大学(37569)
- 基金
- 项目(212701)
- 科学(170095)
- 基金(156901)
- 研究(155980)
- 家(135907)
- 国家(134754)
- 科学基金(117398)
- 社会(103585)
- 社会科(98522)
- 社会科学(98498)
- 省(82686)
- 基金项目(82661)
- 自然(74130)
- 自然科(72522)
- 自然科学(72507)
- 教育(71563)
- 自然科学基金(71221)
- 划(69066)
- 资助(63853)
- 编号(61598)
- 发(50443)
- 成果(48086)
- 重点(47751)
- 部(47687)
- 创(44581)
- 国家社会(43923)
- 课题(42175)
- 教育部(41722)
- 创新(41699)
- 人文(41059)
- 期刊
- 济(165056)
- 经济(165056)
- 研究(96454)
- 中国(60412)
- 管理(47423)
- 财(47375)
- 农(45029)
- 学报(43918)
- 科学(42892)
- 大学(34829)
- 学学(33138)
- 农业(31185)
- 融(30104)
- 金融(30104)
- 技术(29993)
- 教育(29762)
- 经济研究(28147)
- 业经(26406)
- 财经(25477)
- 经(22100)
- 问题(21010)
- 技术经济(18032)
- 统计(16537)
- 业(16480)
- 贸(16419)
- 商业(16072)
- 世界(15491)
- 策(14930)
- 国际(14761)
- 现代(14149)
共检索到475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永军
本文以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代理变量,采用时变参数模型研究了投资、消费以及消费各部分构成与TFP增长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TFP增长率均值为0.045,处于较低水平;(2)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要远强于投资增长率;(3)政府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整体上要远弱于居民消费增长率;(4)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要弱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但其影响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运来 赵慧娥 王大超
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991—2006年农业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源泉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现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还属于劳动力推动型的发展,而资本的贡献率较低。所以,未来加大资本使用效率应该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的主要方向。另外,技术创新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 辽宁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晓军 王开元
本文使用产业网络模型,考察了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产业网络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结合需求重要性效应、自投入网络效应和部门间网络效应,总称为放大效应,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使用WIOD数据测算了中国2000—2014年不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结合放大效应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放大效应前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截然不同。此外,对部门放大效应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引起放大系数的正向变化,并且在工业部门该机制最突出。本文从产业网络视角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而技术设备的引进表现在资本存量的增加上,而不是表现在研发的增加上,所以当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公式时会低估发展中国家的TFP增长率,这就是经济发展中的TFP悖论。本文发展了一个正式模型来调和这一悖论,模型分析表明,传统方法的低估会随着发展中国家用于引进技术的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增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姜云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作为基础性产业的流通业仍属于粗放式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了1998-2016年期间我国流通业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并分析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体系,选取各个转变衡量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多层次、多维度数据结合投入产出分析、综合评价、动态计量、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得出1998-2016年期间流通业各个转变衡量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总贡献,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邱江涛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推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向平衡,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用在递减,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存在失速或停滞风险。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宏观调控政策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转向推动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核心是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邱江涛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推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向平衡,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用在递减,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存在失速或停滞风险。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宏观调控政策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转向推动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核心是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顺利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忠明 李东坤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和相对价格法分别构建和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与国内市场分割指数,使用面板普通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和动态矩估计方法首次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及效果。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市场分割程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 王博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普及程度、网络信息资源和数字经济环境与效果四个维度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9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绿色TFP的提升,从而从绿色生产率的视角验证了数字经济完全可以成为支撑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绿色TFP提升的新力量,这一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渠道来促进绿色TFP的提升;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绿色TFP具有更为明显的积极影响。这一研究不仅为评估数字经济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依托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晓辉 刘莹莹 彭留英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字经济日益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着重关注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从要素配置扭曲的视角切入,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扭曲,从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是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作用机制并不成立;数字经济可以优化南方城市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扭曲,但南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应,北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其引致的"虹吸效应"阻碍了外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结构性"的提升效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久提升的动力来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斌 彭星 欧阳铭珂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效率测度模型及结合ML生产率指数来测算分行业的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标准,同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环境规制和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计算出门槛值。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工业分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非但没有出现增长,反而出现一定的倒退,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导致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甚至为负,中国工业增长方式越发显现粗放和外延性特征。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影响中...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运材 罗能生
基于中国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效率,分别从全国和地区层面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并考察了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还是地区层面,互联网发展抑制了绿色技术进步,但却促进了绿色技术效率,总体上对G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与东部城市相比,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城市GTFP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人力资本水平在互联网发展对城市GTFP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为此,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以推动我国绿色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红 李瑞娥
关中经济带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要义。新常态下的关中经济带,需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推动产业调整与重组,而全要素生产率的状态及提升对其经济发展能力的影响深远且紧迫。本文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5个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和判断,试图从发展潜质与创新空间上发现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在能力,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拉动引擎。
关键词:
关中经济带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王爱萍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开通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在“沪深港通”开通后,标的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平均提高11.2%,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且积极的影响。(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其治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渠道产生。(3)对于经济欠发达、市场质量较低的地区以及竞争较弱行业内的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推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更大幅度地提升。上述结论表明,在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制度设计充分体现竞争中性的原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推动了地区、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