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20)
2023(14773)
2022(12841)
2021(12085)
2020(10093)
2019(23105)
2018(22993)
2017(44917)
2016(24688)
2015(27606)
2014(27807)
2013(27320)
2012(25425)
2011(22890)
2010(23027)
2009(21368)
2008(20808)
2007(18325)
2006(16396)
2005(14789)
作者
(70780)
(58929)
(58313)
(55882)
(37713)
(28212)
(26527)
(22861)
(22444)
(21291)
(20119)
(19955)
(18833)
(18767)
(18502)
(18091)
(17509)
(17457)
(17049)
(16825)
(14688)
(14563)
(14156)
(13461)
(13148)
(13125)
(13101)
(13034)
(11873)
(11560)
学科
(94306)
经济(94173)
管理(75504)
(69152)
(58042)
企业(58042)
方法(39705)
数学(34119)
数学方法(33663)
(27511)
(26941)
中国(25490)
(23809)
业经(22414)
(20804)
地方(20784)
农业(17419)
(16964)
贸易(16956)
(16726)
财务(16652)
财务管理(16614)
(16460)
(15903)
环境(15866)
银行(15858)
企业财务(15735)
理论(15632)
(15312)
(15213)
机构
大学(346944)
学院(345535)
管理(137062)
(136543)
经济(133224)
研究(118137)
理学(117639)
理学院(116314)
管理学(114382)
管理学院(113741)
中国(88763)
(75300)
科学(72033)
(66893)
(59166)
(55029)
中心(53750)
研究所(53416)
(53221)
财经(51896)
业大(50503)
北京(47847)
(47054)
(46379)
师范(45997)
(43387)
农业(42753)
(42580)
经济学(40132)
财经大学(38363)
基金
项目(233002)
科学(183246)
研究(173189)
基金(168086)
(145480)
国家(144233)
科学基金(123997)
社会(107832)
社会科(102094)
社会科学(102070)
(90361)
基金项目(89068)
自然(80544)
教育(79547)
自然科(78585)
自然科学(78566)
自然科学基金(77110)
(76662)
编号(71871)
资助(68984)
成果(59528)
重点(52041)
(51804)
课题(49977)
(49394)
(48267)
(45587)
创新(45009)
教育部(44412)
项目编号(43918)
期刊
(157142)
经济(157142)
研究(106339)
中国(72400)
学报(52368)
管理(51295)
(51098)
(50143)
科学(49190)
教育(41472)
大学(39819)
学学(37243)
农业(34352)
(33633)
金融(33633)
技术(29413)
业经(25356)
财经(25159)
经济研究(23587)
(21401)
问题(20180)
图书(18176)
理论(17477)
(17143)
科技(16348)
现代(16137)
实践(16018)
(16018)
技术经济(15719)
(15459)
共检索到522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泽  闫弘文  刘晓燕  孙世清  
[目的]为了细化县级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以及探讨"三线"范围内外土地管制对策。[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3期海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聚类分析和重心转移模型,定量刻画海阳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结果](1)基于"三生"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2)2005—2015年,一级类中,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稳定;从转入转出角度,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转出为生产用地、生产用地转入为生活用地。二级地类中,农业生产用地既是主要转出者,也是主要转入者,工矿生产用地通过转出,废弃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城镇生活用地转入势头逐步得到遏制;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入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他生态用地通过开发而得到有效利用。(3)从重心移动方向来看,"三生"用地的重心分别向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偏移;从重心移动距离来看,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用地。(4)依据"三线"范围内外土地利用情况,提出差别化"三生"用地管制对策。[结论]海阳市土地利用转型总体趋势符合"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定位,"三生"用地管制对策为土地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杨百团  尹爱田  韩东  宋冠利  赵欣  夏琴  桑新刚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搞好村卫生室工作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补偿的地区,如果不实行一体化管理会增加监管风险,门诊统筹很不安全,进而危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最终损害参合农民的积极性和信任度。但是由于各地在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急于求成,仅仅在形式上完成了一体化建设,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一体化,不利于农村卫生长效机制的建立。课题组对经济情况在山东省居于中游水平的海阳市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一体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文远  江方奇  黄万里  廖李红  姜坤  
分析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变,是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三生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论文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OLI遥感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应用GIS定量研究了福州新区15 a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15 a间福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空间增长迅速,面积增加了11 224.63 hm~2,增长率达82.31%;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出现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总体增长了19.94%;生活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生产空间的增长源于对湿地、海域等生态空间的侵占。2)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21.69%,其中生态空间下降总量最大,减少了6.822 8亿元,生活生产空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92.10%。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提高和下降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贡献率分别达38.60%和18.77%,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4)推进福州新区"三生空间"协同布局,应加强区内生态林地、闽江河口、海岸线等重点生态空间的保护,稳步推进新区核心区域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优化,集约利用生产空间,增加产出效益。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爱  
本文以针织毛衫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海阳市针织毛衫产业的实证研究,讨论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针织毛衫行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尤以民工荒问题突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企业的其他问题。比如,企业规模过小,员工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优劣不一。行业是企业的集合,企业的问题得到解决,行业也就能正常良性发展了。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毛衫产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不仅是企业要改进的,也包括政府要做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曦   叶可陌   李坤   金阳  
【目的】以大庆城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视域下,探究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其风险和价值时空变化特征,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基于1980、1990、2000、2010、2020年共5期多源数据,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时空立方体模型、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土地分布特征、土地利用转移规律及风险-价值时空异质性、空间关联性,探讨人类活动对“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土地未来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区“三生空间”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其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的转移最为活跃,1980—2020年面积为418.44 km~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呈上升趋势。矿区内呈现高风险、低价值特征。矿区外呈现低风险、高价值特征。【结论】受人口数量、油田开采与产业产值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矿区内“三生空间”失调,矿区外“三生空间”协调。大庆城市边缘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以缩小矿区内外差异为首要任务,加强各区政府与油田管理局之间的协作机制,使矿区内外协同发展。图6表3参35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露  薛哲进  尹剑  朱沙莉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李阳兵  徐倩  
【目的】探明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的印江县351个村为解析尺度,按生态、生产和生活用地功能划分土地类型,运用计量地理学和GIS方法,计算"三生用地"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和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等指标,分析"三生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①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多样化指数为0.81,多样性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优势度指数为0.58,优势度总体呈中等偏下的状态。②"三生用地"组合类型集中在生态-生产生态双重组合类型、生产生态-生态的双重组合类型和生态单一类型。③"三生用地"利用程度为231,利用程度总体水平较高。④村域"三生用地"类型的区位差异明显,东部、南部地区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西部地区生活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结论】对土地利用进行"三生用地"分类,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及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与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5种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华吉庆  叶长盛  王飞  韩然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印泉  曹红玉  杨尽  蒋尹  张瑞虎  
研究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多功能演变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以生态空间为主导,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慢到快,生态空间收缩加快,生产空间缓慢向生态空间渗透,生活空间快速向生态空间扩张;(2)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为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模式,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格局向相对均衡状态演变,“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土地多功能水平变化特征一致;(3)生态环境是制约土地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用地、地均旅游人次、人均社会消费等均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小风  楼佳俊  李禕  张云鹏  孙笑古  
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不仅丰富了全球土地计划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内容,还对提高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和社会经济环境效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对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和效应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极具价值的成果。(2)需要将工业用地利用纳入到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之中,从而构建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3)需加强对工业用地隐性形态的研究,加强对工业用地利用转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春芝  王蕾  邱盛尧  张金浩  
为探明流刺网船的捕捞作业情况,根据海阳市2014—2016年流刺网船的渔捞日志,对流刺网船渔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流刺网船分为4种作业类型,分别是A类:交替使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漂流三重刺网、鲅鱼漂流单片刺网和对虾漂流三重刺网; B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漂流单片刺网; C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鲅鱼漂流单片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和单拖网; D类:交替使用海蜇漂流三重刺网、对虾漂流三重刺网、青鳞小沙丁鱼漂流单片刺网和单拖网。B类的全年单船日平均渔获量低于同一年的其它3类,C、D两类的全年单船日平均渔获量年间波动较大,C类和D类大部分月份单船日平均渔获量都高于A类和B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各年常见优势种为海蜇、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夏季4类作业类型渔获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A、C类在春季或秋季的部分月份渔获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B、D类在春季和秋季的部分月份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琳  程久苗  金晶  费罗成  程建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冉再琪   孔雪松   文高辉   白紫月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首先,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其次,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